Re: [讨论] 霙、雪、霰

楼主: keroromoa (发言要小心 避免踩到陈雷)   2016-01-29 19:25:11
挖一下五年前的文章XD
以下节录自气象局长期预报的现况分析与较验
本周(1月23日至1月29日)前半受到寒流影响,各地气温明显偏低,期初因水气较多,各地
有雨,且多处山区有降雪纪录;期中后气温回升,雨势减缓;期末受锋面影响,各地又转
为有雨。详细天气概述如下:23日随着寒流接近,各地气温逐渐下降,且受华南云系东移
影响,各地均有降雨,其中中部以北及东部山区雨势明显,局部地区有大雨。24日至25日
受强烈寒流影响,各地气温明显偏低,其中苏澳、鞍部及竹子湖站24日最低气温均为设站
以来单日最低温纪录,且全台25站除了玉山及阿里山站外,其他23站于24日的平均气温均
达设站以来单日平均气温的最低温前三名;由于水气充足,玉山、阿里山、日月潭、鞍部
及竹子湖站均有降雪,且新竹站、彭佳屿站为设站以来首次下霰,台北站、彭佳屿和嘉义
站也创下设站以来首次降下冰珠的纪录。
气象局的定义好像对雪霰的定义好像不太一样?
新竹和彭佳屿当时的观测天气是阴有雪珠和阴有阵雪,
应该比较像大众普遍认知的雨夹雪?但以气象局的说法是下霰?
另外我记得2005年小元宵冰雨寒流台北就有下过冰珠了,
这边的首次下冰珠好像怪怪的?还是2005年那次冰珠没下到气象站?
可以简单推论气象局这边霰=霙,冰珠=霰吗?
可是跟作业规范的定义好像又不太一样...?
※ 引述《nyodyaswos (小纬)》之铭言:
: 其实,《地面气象测报作业规范》里面有提到“霙”喔
: 而且跟“雪”和“霰”在同一页
: 只是他是被归在“冰珠”里面...
: 依照书里所讲
: “雪”:
: 冰结晶之固态降水,其结晶为六角型。
: 基本形状有针状、柱状、板状(片状)、树枝状、扇子状、星状等不同结构。
: 此外,上有各种不规则组合之形状,种类及变化繁多。
: 雪通常以雪花飘落地面,气温约在摄氏-5度左右。
: 有时会以比较稀疏之过冷水滴冻结之微小冰粒降落,惟多数以粘附之雪片下降。
: “霰”:
: 白色不透明冰粒之固态降水。
: 冰粒为圆形或球型,直径约5mm,降落硬地面易弹起,且质松易碎。
: 霰多与雨或雪混合而为阵性降落,地面温度约在摄氏0度左右。
: 霰之中心冰粒是云水滴急速冻结而成,而其不透明之冰粒乃云水滴层层覆蓋急冻之结果。
: 由于内外层有间隙存在,故其密度较小,不及0.8 克/立方公分。
: “冰珠”:
: 透明或半透明冰粒组成之固态降水。
: 冰粒呈球状、不规则状、圆锥状。其直径约5mm或不足。
: 冰珠降自高层云或雨层云,质地较硬,落地能弹起,且发出声音而不易破碎。
: 冰珠时有水滴附着,部份呈液体状。
: 其密度与冰之密度接近或超过,多属连续性降落。
: 冰珠可划分为两种别型:
: 其一为霙或冰粒,一般为透明球状之固体颗粒,因雨滴冻结,或因大部分已融化之雹片降落经接触地面或穿过温度在冰点以下气层而再冻结
: 其二为小雹,一般为半透明之颗粒,在霰外裹一层薄冰而成。
: 此冰层既可因小水滴附着在霰上,亦可因霰面溶解与再冻结而成。
: 当初念这本的时候,一直觉得编译的人文法很烂...
作者: typhoon79412 (珣豪)   2016-01-30 15:55:00
雪花随风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