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新闻专题 台荷交流400年

楼主: CCY0927 (只是个暱称罢了)   2024-11-27 18:02:32
新闻专题 台荷交流400年 https://www.cna.com.tw/topic/newstopic/4626.aspx
* 台荷交流400年1 / 台荷相遇400年 台湾以多元视角自信看待历史
* 台荷交流400年2 / 220位台湾员工落脚荷兰“护国神山”ASML
* 台荷交流400年3 / 荷兰最潮事务所 台籍建筑师搭桥改造台湾公共空间
* 台荷交流400年4 / 4个台湾年轻人在荷兰 为自己也为他人圆古典音乐梦
* 台荷交流400年5 / 英文台湾研究百科问世 荷出版社将台湾知识引入国际
===================================================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11240066.aspx?topic=4626
台荷交流400年1 / 台荷相遇400年 台湾以多元视角自信看待历史
2024/11/24 11:49(11/24 13:13 更新)
https://i.imgur.com/sJmba0y.png
荷兰鹿特丹的圣劳伦斯大教堂壁画描绘牧师亨布鲁克赴台传教,在1661年遭郑成功斩首殉
道的故事,呈现与台湾教科书不同的历史视角。中央社记者田习如鹿特丹摄 113年11月24

台湾与荷兰相遇迄今400年,中央社前进荷兰多个城市,除了博物馆、教堂里不同视角的
殖民历史,还看到逾220位台湾人前进荷兰半导体“护国神山”,以及台湾建筑师和年轻
艺术工作者的活跃身影,书写着新的台荷关系。
(中央社记者田习如海牙24日专电)荷兰鹿特丹的圣劳伦斯大教堂(Grote of Sint-
Laurenskerk)里,有两面高耸至顶的壁画,以黑白漫画格式呈现,诉说著400年前一位荷
兰传教士行旅南洋,在台湾岛上遭“国姓爷”郑成功斩首殉道的故事。
这位牧师亨布鲁克(Anthonius Hambroek)的传记,也出现在荷兰史书和早年剧作。其中
,打败荷属东印度公司军队、结束荷兰殖民台湾38年的郑成功被描绘成形象残暴。
就像现在大多数荷兰人不知道台湾在17世纪曾短暂成为荷兰殖民地,大多数台湾人也不知
道,从小在课本中被诠释为收复台湾民族英雄的郑成功,原来在当年荷兰人的视角叙事下
,有多么大的不同。
世界地图上第一次出现完整的福尔摩沙全岛样貌,并显示台湾为当年国际贸易多条航道必
经地的缘起,是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南部建城、殖民。
400年前,台湾是荷兰的东亚贸易转运枢纽;400年后,荷兰是台湾在欧洲的门户,许多跨
国企业透过设在荷兰的财务总部到台湾投资设点,使荷兰长期成为台湾外国直接投资(
FDI)最大来源国。
台湾人的历史教科书里,荷兰一直在台湾史开头前几章;但相较于被荷兰殖民300多年的
印尼等地,荷兰人的教科书里绝少出现台湾。
在荷兰建筑师事务所MVRDV担任台湾总监的廖慧昕告诉中央社,有荷兰人跟她聊天得知台
湾曾是荷兰殖民地后,当下反应既讶异也担心:“我的祖先当年对你们做了哪些不好的事
。”
年轻的荷兰艺术工作者阿培蒂(Lisette Alberti)与台湾同侪赖思颖,近年一同创作以
台荷历史为主题的系列展览品。她接受中央社采访时坦言,过去对台湾的认识几乎都是与
中国关系紧张的国际新闻;在校时花了6年读历史的她,直到这次合作,才震惊地得知400
年前的台荷关系。
阿培蒂说,近年来荷兰对17世纪大航海时代的诠释已不只是“黄金年代”,也开始面对过
去的暴力事迹。今年春天她为了创作到台湾田野调查时,发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符号仍被
保留在当年热兰遮堡(即台南安平古堡)遗迹上,还被翻制成纪念品。
“我感到震惊。我本来预期一个荷兰人到了那里会需要显得羞愧或道歉,结果却在许多层
面感受到台湾人的喜悦,看待荷兰殖民为台湾进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贸易的开端。”作
品聚焦在从档案挖掘探索暴力和集体记忆的阿培蒂说。
文化部驻法国台湾文化中心主任胡晴舫与中央社分享她对这个现象的解读:“台湾在30年
前解除戒严后,已经学会一件事情,就是我们看待历史,已经解脱党国同家的诠释方法。
它就是一个自由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可以重新去看待所有的历史,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再去
说那个故事 。”
她说,重点是荷兰人经过台湾这块当时称为福尔摩沙的岛屿,这是事实;这个事实造成文
明之间的碰撞和激荡,中间当然也有血腥、暴力或快乐的记忆。郑成功在台荷评价不同,
反映的是这个航海枢纽的岛上一直有人来来去去,在其上求生存的人就会留下一些属于只
有台湾的独特生命故事,并且不只一个版本。
台湾文化中心和荷兰国家博物馆自10月16日起至明年4月合办“福尔摩沙特展”,展出该
馆典藏的17世纪荷兰殖民台湾时期珍贵文件、图像。胡晴舫透露,接洽初期荷方其实非常
谨慎,但台方用“相遇”的概念来说服,没有要谴责谁或需要谁道歉。
在该博物馆任职十多年的台湾人王静灵是这场特展的策展人。他觉得最有意思的一件展品
也反映前述的视角差异,就是19世纪末荷兰文化史学者郝辛亚(Johan Huizinga)的郑成
功插画,把郑成功的面容画得猥琐,特意妖魔化他的形象,与台湾国姓爷庙里神像的尊贵
福态大异其趣。
王静灵告诉中央社:“从(荷兰)国家博物馆的角度来看,历史不是单一面向,应该有不
同角度、观点。我们是从开放的态度来看。”
胡晴舫说:“我们应该倾听彼此的声音、看到彼此的存在,那我们在下次相遇的时候,才
会是一个美好的相遇。”她强调,台湾主体性越来越强的一大原因,是在后殖民时代,没
有人愿意再回到威权统治、以单一文化为主体的认同,“荷兰知道这件事情,台湾也知道
这件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台荷未来的交流跟合作只会更好”。
她指出,台湾与荷兰的合作一直非常愉快。因为两个国家规模差不多,都是重商、注重海
外贸易,所以谈论事情的逻辑相通,也尊重彼此的历史。
赖思颖与阿培蒂其中一项共同创作自9月起正在荷兰海牙“图书之家”博物馆(Huis van
het boek)展出。她们以最早对台湾原住民有记载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史料为本,呈现宰制
、剥削、服从、暴力4个殖民时期原住民遭遇的面向。
https://i.imgur.com/zqcMxTs.png
台、荷艺术家赖思颖与阿培蒂的共同作品之一正在荷兰海牙“图书之家”博物馆展出。她
们以最早对台湾原住民有记载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史料为本,呈现宰制、剥削、服从、暴力
等殖民时期原住民遭遇的面向。中央社记者田习如海牙摄 113年11月24日
https://i.imgur.com/pKx0bP6.png
分别来自台、荷的年轻艺术家赖思颖(左)与阿培蒂(右)联手设计系列作品,探索荷兰
殖民对台湾民间影响。阿培蒂讶异于台湾人未因此对荷兰不友善,赖思颖则重新认知台湾
独特历史。中央社记者田习如海牙摄 113年11月24日
在荷兰攻读社会设计领域博士学位的赖思颖分享,展览开幕时与多数来自西方世界的观众
交流后,她感到她们的作品开启了沟通,传递出历史有多么复杂、殖民史不只有一方诠释
的讯息。
两人还有一项更大型的创作计画,是关于台湾民间竟有数十间宫庙祭祀著当年的荷兰殖民
者。“这告诉我们福尔摩沙的历史如何被民间记忆并流传着,以及宗教可以重新挪用一部
分历史,并将其去殖民化。”阿培蒂说。
她表示,历史总是会被当前社会和政治情势影响,在台湾与宫庙的人访谈后,她发现荷兰
殖民者能持续成为台湾民间神明,是因为民间对他们的看法中立。“历史不再是被赋予给
你的,你掌控了如何述说自己的历史。”
赖思颖则提出简单的解读,就是有些殖民者当年对这个社区做了好事,在地人表达感谢、
纪念的方式之一就是祭拜,“这种平行历史及视角遗失在历史教科书里,却被社区宫庙保
存下来”。
胡晴舫指出:“台湾复杂身世的一个好处是,我们已经很习惯这个岛屿上一直不断有不同
的时期,有不同的人来,我们已经知道要怎么去容纳他者进入我们的历史,进入我们的生
命。所以我觉得台湾人的友善是这样来的,我们就是有移民社会的性格。”
赖思颖投入创作台荷400年历史主题的系列作品后,与中央社记者分享她最大的感触。“
我刚来欧洲的时候,强调我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因为包括她和父母那一代在校所学
都是以中国为主的历史,后来建立台湾认同,与中国的区隔便成为重点。
但她现在的想法是,以台湾为中心的历史也该包含中国,应该重新认知不同群体在台湾的
冲突、交流与融合,并更关心原住民以及新住民。“我已经不在乎说自己不是中国人,反
正从来就不是。台湾人认同代表更专心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已经很独特,我们有自己的
历史。”(编辑:陈妍君)1131124
台荷相遇400年 两地视角叙事大不同|中央社影音新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aKXXAatvA
===================================================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11240068.aspx?topic=4626
台荷交流400年2 / 220位台湾员工落脚荷兰“护国神山”ASML
2024/11/24 11:51(11/24 16:13 更新)
https://i.imgur.com/q8PvwDF.png
荷兰半导体之光ASML人才来自140多国,总部里的台湾员工社团从15年前邓郁珍(左)刚
创社时不到50人,到罗之珩(右)担任社团干部时已达220人,中为9年前到总部任职的邱
心玫。中央社记者田习如费尔德霍温摄 113年11月24日
台湾与荷兰相遇迄今400年,中央社前进荷兰多个城市,除了博物馆、教堂里不同视角的
殖民历史,还看到逾220位台湾人前进荷兰半导体“护国神山”,以及台湾建筑师和年轻
艺术工作者的活跃身影,书写着新的台荷关系。
(中央社记者田习如爱因霍芬24日专电)在荷兰南部产业圈,飞利浦与台湾科技业交流逾
半世纪,全球最耀眼半导体业者台积电、艾司摩尔(ASML)也在此结缘,如今更有约220
位台湾人在这里的ASML总部任职,形成欧洲最大的台湾科技人聚落。
以爱因霍芬(Eindhoven)为圆心,延伸到费尔德霍温(Veldhoven)等卫星城市,是荷兰
的高科技产业枢纽,也与台湾电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1991年被工业电脑大厂研华电子外派来此地,2011年创办南荷台湾厂商联谊会的杨明告诉
中央社:“30年前走在街上,当地人看到像我这样的外国面孔会问‘你是不是在飞利浦工
作’,现在大家会问‘你是不是在ASML工作’。”
飞利浦(Philips)公司1891年在爱因霍芬开设第一家电灯泡工厂,这个城市的演变就与
飞利浦划上等号。
自从1965年飞利浦在台湾投资建元电子,长期位居台湾最大外商,1986年更与台湾政府合
资成立台积电,台湾科技产业和人才也与爱因霍芬及周边城市展开频繁交流。
杨明表示,科技业台商约有40至50家在南荷设立据点,从电脑、通讯零组件、车用娱乐及
电子一路演进,规模较大的像是台达电、纬创、技嘉、微星,以及台湾人创办的美超微(
Supermicro)等,因此也带进了许多台湾员工。
驻荷兰代表处代理馆长刘公汉告诉中央社,在荷兰定居的台湾人数超过5000,大半在南荷
,可见科技业的影响力。
据杨明观察,近5、6年艾司摩尔在南荷雇用的台湾员工人数直线上升,涵盖软件工程师到
企划、物流、财务等多个部门,目前已有超过200人规模,相当于200个台湾家庭移居来此

艾司摩尔是从飞利浦内部的研发团队衍生而来,如今成为全球市占逾90%的半导体制造设
备供应商,最大客户就是台积电。它的一台最先进深紫外光曝光机(DUV)要价就约3.5亿
欧元(约新台币121亿元)。
中央社记者10月28日走进位在费尔德霍温的艾司摩尔全球总部,广大园区里有分设在5栋
建筑的访客接待柜台。外宾在柜台确认登记后,除了领取出入证,还会拿到一个塑胶杯,
让你随身带着去见约访对象或参加会议。
艾司摩尔公关人员向记者解释,该公司全面停用抛弃式餐具,所以发给访客可回收的水杯
。记者随后也观察到,这里的人严格遵守会议室预约时间,开会非常有效率,访客在柜台
领了杯子自己顾好,既省时也免了谁来服务的问题。
在这家欧洲顶尖企业的总部,3位来自不同部门、在不同年代任职于此的台湾人,与中央
社分享她们的经历和心得。
“艾司摩尔是我的dream job(梦想工作)”。2年前报到的罗之珩曾在台湾金融投资界工
作,后来到荷兰攻读企管硕士、主修供应链风险管理,毕业后最想应征的公司就是商务社
群网站领英(LinkedIn)上荷兰排名最受欢迎的艾司摩尔。
罗之珩说:“因为我觉得它是让台湾的台积电成为台湾之光的背后,很重要的一个推手,
我会很希望当我人在异乡的时候,还是可以为我的国家做那么一点点的事情,在这个公司
里头好好地表现、好好地学习。”
相较近年许多台湾人都知道艾司摩尔,曾任职美商半导体和台商科技公司业务部门的邓郁
珍,15年前来到艾司摩尔总部,当时不但走在荷兰街头常被问到从哪来,还常碰到泰国、
台湾分不清的反应,回台时跟圈外人说起艾司摩尔也是少有人知。
直到2016年艾司摩尔以新台币1000亿元收购当时的台股“股后”汉微科技,知名度才开始
打响起来,“网络上开始出现在高速公路看到ASML标志的车子要保持距离,否则撞了赔不
起的玩笑话”。
邓郁珍笑说,“从那时候起回台湾,大家知道你在ASML工作,才感到自豪并与有荣焉,尤
其最近几年更是如此”。
2012年底先在台湾艾司摩尔分公司任职,后来到荷兰总部负责台湾区业务的邱心玫说,当
年甚至一般荷兰人也不认识这家“荷兰之光”,像她9年前入境海关时回答将到艾司摩尔
工作,海关人员表示没听过,还问她银行里有多少存款后才肯放行。
如今,就像台积电成为台湾在全球地缘政经情势变化下的“护国神山”,艾司摩尔也成为
欧洲联盟(EU)半导体战略“皇冠上的珍珠”,不仅闻名于世,全球员工数也从01年前的
1万多人到近年快速成长为逾4万人规模,并拥有来自超过140个国家的人才。
受访的台籍员工都感受到荷兰总部环境的国际化,例如内部开会常发现会议室里的6、7个
同事就分别来自6、7个国家。
“工作氛围非常的包容”。在台湾和澳洲、欧洲等国家都有职场经验的邱心玫说,荷兰是
一个心态非常开放的国家,有什么话都可以直接沟通,没有从属关系那类需要忌讳的事情

罗之珩两年多来从客户支援部门换到供应链部门,她很喜欢艾司摩尔鼓励人才流动的企业
文化,让她能有许多历练机会。
她曾在刚来的第一个新年时,把贴了“福到”贴纸的糖果摆在办公室公共区供大家分享,
这个台湾职场春节常见作法让她大大受到团队肯定。
“你的culture(文化)在这边是被支持、被鼓励然后被展现的,在艾司摩尔里面有很多
这样的舞台,让很多不同国籍的人把他们的文化带到这样一个环境里分享,我觉得(台湾
文化)被看到的这件事情,就带来了价值”。
至于在这个多元组合的职场里,台湾员工表现出什么特色,邓郁珍和邱心玫不约而同提到
韧性和弹性。
邱心玫说,台湾人“在台湾养成的背景就是会比较有弹性、比较吃苦耐劳,愿意去做
extra mile(多做一点)、多付出一点”。
邓郁珍的经验则是台湾员工不会只固守一个方案,若所提计画不成,还会去找不同的方法
、继续提案,“变通性我们比较强”。
艾司摩尔总部里的台湾员工成立了社团,会员人数从15年前邓郁珍刚创社时不到50人,到
罗之珩担任社团干部时已达220人。即便在这个超级国际化的大型企业里台湾员工只占一
小部分,但透过交流获得文化和专业的多元养分,将更丰富台湾这块土地与国际接壤的内
涵。(编辑:周永捷)1131124
https://i.imgur.com/CkPZmrV.png
约有40到50家科技业台商在南荷设立据点,也带进许多台湾员工,加上在ASML任职者,形
成台湾科技人在欧洲最大聚落。图为南荷台湾社团参加2024年端午龙舟竞赛。(南荷台湾
厂商联谊会提供)中央社记者田习如爱因霍芬传真 113年11月24日
荷兰之光ASML 220位台湾员工落脚|中央社影音新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2nDeVGqlvQ
===================================================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11240071.aspx?topic=4626
台荷交流400年3 / 荷兰最潮事务所 台籍建筑师搭桥改造台湾公共空间
2024/11/24 11:55(11/24 13:23 更新)
https://i.imgur.com/mkQlNKi.png
巨型马蹄外观和整片拱顶的鲜艳彩绘是鹿特丹市场两大特色,也是建筑事务所MVRDV代表
作。任职该事务所的台湾建筑师分享这个案子突破当地防火法规,以同样达到安全功能的
设计保留住空间创意,反映荷兰式务实。中央社记者田习如鹿特丹摄 113年11月24日
台湾与荷兰相遇迄今400年,中央社前进荷兰多个城市,除了博物馆、教堂里不同视角的
殖民历史,还看到逾220位台湾人前进荷兰半导体“护国神山”,以及台湾建筑师和年轻
艺术工作者的活跃身影,书写着新的台荷关系。
(中央社记者田习如鹿特丹24日专电)在荷兰走进观光客必访的鹿特丹市场(Markthal)
,巨型马蹄外观和整片拱顶鲜艳彩绘都令人赞叹;镜头转向台南“河乐广场”,下凹式重
现早年运河的露天亲水廊带,让人难以想像这里曾破败20多年,一度被认为是当地治安毒
瘤。
这两处相距9600公里的公共空间活化案,都来自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事务所MVRDV。在这家
新潮事务所的鹿特丹总部里,有3名台湾来的建筑师,落脚多年的他们除了参与其他跨国
案件,也成为连结荷兰设计与台湾空间的桥梁。
担任MVRDV台湾总监的廖慧昕于2002年到鹿特丹的建筑学院深造,当时台湾建筑系师生多
数留学美国,但她“想看不一样的世界”,并对1990年代荷兰建筑强调功能性设计的
SuperDutch风潮感到好奇,毕业后便在此成家立业。
另一位台籍员工廖期逸曾在台湾建筑界工作数年,2016年来到MVRDV后,被荷兰建筑规划
的社会性所吸引,“包括对工人、对一般居民的住宅权利这些东西,很早就反映在他们的
建筑设计上面,很上轨道地把社会性融入到建筑里”。
在美国、法国念建筑的邹蘅则直率地笑说:“我是为爱来到荷兰。”邹蘅在2011年随男友
返乡,体验过不同国际社会的她,对荷兰人的行事风格别有心得。
中央社记者采访时,话题从鹿特丹市容变化,一路聊到荷兰人的沟通效率,乃至校园里的
“6分哲学”人才养成环境,从中看到各面向的荷兰式务实。
廖慧昕刚来时对鹿特丹的治安不良印象深刻,但20年来这个城市快速改造,许多新颖建筑
成为地标,被喻为“设计之都”。
她观察鹿特丹城市建设规划的延续性比较强,或许因为市长不是民选,不会因政治立场而
人亡政息,规划调整听从专业,若发现某区域的开发过于单一,也愿意检讨修正,改变建
筑功能或用地属性的弹性较大。
邹蘅举鹿特丹市场为例,这个设计案一大挑战是防火系统要求限制了创意。“荷兰人的务
实是说,他会去想这个法规为什么那样订。它的原因是希望发生紧急事件的时候,人可以
被救出来;所以设计沟通时会看到这个点,看问题的本质,而非只看法规文字。”
市政府后来评估同意MVRDV团队的防火设计,包括挑高设计搭配顶部通风井来取代防火闸
门、前后两侧的大面积玻璃帷幕以单层设计,让消防车必要时可直接撞破而入,用解决事
情本质的方式换得设计弹性。
廖慧昕说:“如果你跟荷兰人说什么事情不可以,他一定会问你为什么。他们还满愿意去
挑战原则,但他们那个原则本身又可以收纳很多不同人的意见。”
邹蘅表示,荷兰人决策之前会花长时间、经过非常大幅的讨论,尽量设法纳入相关单位,
因此较少发生重大错误。大家讨论协商之后的规划“可能不是最佳解,却是所有人都可以
接受的”。
https://i.imgur.com/jKJjrvF.png
荷兰MDRDV事务所在包括台南等许多国际城市都曾留下知名建筑设计。3名来自台湾的建筑
师邹蘅(左)、廖慧昕(中)、廖期逸(右)在此任职多年,对荷兰公共空间规划和社会
沟通方式有深刻体验。中央社记者田习如鹿特丹摄 113年11月24日
廖期逸观察到的面向是,过去鹿特丹都市规划的讨论多是关切治安问题,如今会讨论是否
过度仕绅化(gentrification,或中产阶级化)。因为改造经济较差地区、开发提供新住
宅,让新的中产阶层进去后,就会渐渐听到舆论探讨虽然社区变好、变漂亮,却挤压到原
来的社群、出现资源分配不平等的问题。
他说:“像这些社会性的议题,就可以看到在表面的、现代化的背后,其实有一个很完整
、满健全的反省跟讨论。”
荷兰人的务实沟通也让他们感受深刻。邹蘅举例,她今年参与MVRDV设计台北国际书展荷
兰馆期间,一位与各国来宾接触经验丰富的翻译家为书展翻译后,就在脸书发评语“荷兰
人不讲废话”。
廖慧昕以MVRDV设计改建台南新化果菜市场为例,提案概念是要让整片屋顶像梯田一样拿
来种菜,但台湾公共工程惯例是在建造阶段并未纳入未来营运使用单位,所以设计构想不
见得能实现。
她表示,当时台南市府人员一度觉得,那就不要屋顶绿化了,反正旁边都是田地;但荷兰
团队不想砍掉最在意的设计重点,所以说服业主采取屋顶先种草的折衷方案,保留将来可
改造成梯田的机会。
廖慧昕说:“那个案子让我看到荷兰的文化,就是我们可以理解台湾业主的观点,但我们
也不想要完全就被放弃(创意),在协调过程中找到平衡点。”
https://i.imgur.com/Ymjjvi3.png
MVRDV事务所也参与台南新化果菜市场改建。(台南市政府提供)
廖慧昕指出,MVRDV有来自约40个国家的员工,荷兰的同事平均来说“台风很稳”,即便
年轻实习生都可以侃侃而谈并有幽默感。从职场沟通到业务谈判折冲技巧,是从小教育鼓
励发言、与同学合作的环境养成。
她说,荷兰人念小学时就要上台简报,小学不打分数也没有排名,只有一个曲线表呈现学
生在各科目的落点。“对他们来说,老师、家长比较在乎小孩子在学校有没有办法交朋友
、有没有被邀请去生日派对”,因此从小养成沟通、社交能力,加上不在群体里被比较、
衡量,而是追求自己的进步,所以较有自信,接受失败的韧性很大,创意和创新产业蓬勃

邹蘅对荷兰人沟通能力的观察是“你很少看到失控的荷兰人”,再激烈的话题也能维持成
熟理性,她认为这种游刃有余的文化来自“6分哲学”。在荷兰,中学、大学的分数以10
分满分、6分及格,“大家觉得其实拿6分是最优秀的”,因为这代表这些人生活过得多彩
多姿,学业也能刚刚好过关。
廖慧昕指出,在荷兰街头可以看到年轻人快乐地铺马路,不像东亚社会要好成绩、好职业
、好收入,这里没有大家必须要去追求的社会框架。“我们的成功比较会有固定的形象,
他们的成功比较没有标准面向;成功可能代表生活很好、嗜好跟收入有很好的平衡。”
3位建筑师观察荷兰的务实文化,或许源自与海争地的环境挑战下,必须务实、弹性地解
决基本需求的痛点,而非像南欧意大利建筑那样有余裕做华丽细致的装饰。
台湾社会文化同样被喻为务实、弹性,来自环境的困难挑战也没少过,但从社会框架到空
间设计创意、美学,却与荷兰大不相同。
廖期逸认为,差别在于荷兰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想事情的方式和生活环境都满有自信。
“荷兰人跟你讲荷兰这个国家,我听到的说法是满一致的,而台湾还在重新寻找自己的认
同,不管是历史记忆或生活方式、美学品味,台湾都还在转换的过程当中。”
“外国人在台湾可能会觉得被特别的眼光看待,但我们在这边身为外国人,不会受到这种
特别眼光,工作上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所以满舒服的。”廖期逸说。(编辑:陈妍君
)1131124
荷兰建筑展现务实美学 值得台湾借镜|中央社影音新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PzUfqS-2pE
===================================================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11240075.aspx?topic=4626
台荷交流400年4 / 4个台湾年轻人在荷兰 为自己也为他人圆古典音乐梦
2024/11/24 12:01(11/24 13:28 更新)
https://i.imgur.com/dpvApVi.png
“两房艺听”基金会4位创办人左起赖宜澧、林圣宭、张道民、刘知昂,除了以结合茶艺
、甜点等演出方式让古典乐更亲近人群,他们更大的梦想是协助更多艺术家在欧洲发展。
(两房艺听提供)中央社记者田习如阿姆斯特丹传真 113年11月24日
台湾与荷兰相遇迄今400年,中央社前进荷兰多个城市,除了博物馆、教堂里不同视角的
殖民历史,还看到逾220位台湾人前进荷兰半导体“护国神山”,以及台湾建筑师和年轻
艺术工作者的活跃身影,书写着新的台荷关系。
(中央社记者田习如阿姆斯特丹24日专电)餐桌上和水槽里的锅碗瓢盆还未清理完毕,起
居室一角便响起乐音。赖宜澧弹奏钢琴、刘知昂拉起小提琴,趁著下班后简单用餐的余暇
,与专业大提琴手林圣宭一起排练数天后将公开表演的曲目。
他们是旅荷艺术团体“两房艺听”(Chamber X Chamber)基金会共同创办人,另一位成
员张道民未能参与这一晚的排练和中央社访谈。
以设立基金会方式组成团队,反映4位来自台湾的年轻人对音乐领域有更大企图心,不只
追求自己的音乐演出梦想,还要帮助其他来自亚洲的音乐人圆梦,扮演申请荷兰艺术补助
的顾问角色。
赖宜澧说明基金会两项宗旨,第一是用不同方式让古典乐更亲近人群,第二是支持更多艺
术家在欧洲发展。这个构想源自她和刘知昂、张道民都是在荷兰念企管硕士后进入企业界
任职的背景,以及林圣宭的经历。
林圣宭18岁便来到荷兰学音乐,当时考量是以这里为基地在欧洲发展,既能用英文修课,
距离法国、德国近,学费也比英国便宜。他还发现一个优点,荷兰政府鼓励古典音乐人大
胆创作,观众也愿意尝试接受新作品,“这件事有市场,在文化上包容性就(比德、法等
古典音乐大国)多很多”。
后来林圣宭组了室内乐团,在2020年初拿到重要的音乐奖,事业正当起飞之际,一切就因
COVID-19(2019年冠状病毒疾病)袭卷全球而停摆。
他当时还是学生身分,无法获得荷兰政府对艺术工作者的疫情补助,“那一阵子真的很痛
苦,有一点不知道为什么我要待在这里,但又觉得离不开,因为已经在这边付出了这么多
”。
赖宜澧和刘知昂在疫情期间的处境与林圣宭不同。这对伴侣自荷兰商学院毕业后,分别在
网络科技外商和资讯顾问业当起上班族,疫情时资讯业需求大爆发,他们居家上班不用烦
恼业绩,还有点难打发时间,于是想要组乐团,重温小时候的音乐梦。
由于需要找大提琴手,他们在荷兰台湾社群的脸书上征求后,得到专业演奏等级的林圣宭
加入,让业余的他们如获至宝,梦想也变大。“我们原本真的只是想要玩音乐,因为遇上
他(林圣宭)之后发现,这件事好像可以更认真一点。”赖宜澧说。
小学读音乐班的她看到很多同学后来的发展,“有些人过得很好,是因为他们选择离开;
有些人过得更辛苦,是因为他们选择留下来”。赖宜澧认为欧洲是古典乐的故乡,机会很
多,应该可以让音乐人有更好的演出平台。
许多非欧洲联盟(EU)国家的人来欧洲追逐音乐梦,常面临要有工作签证才能考乐团,但
不进乐团就没有音乐工作的两难。林圣宭的例子让他们了解,在荷兰若能拿到3个政府演
出补助案,毕业后就可以留下来做音乐,但关在琴房练习的外国学生多半不知也无暇寻找
这些机会,让赖宜澧等人看到可以扮演的角色。
2022年“两房艺听”基金会开始运作,初期以协助音乐人申请荷兰政府补助案、媒合演出
机会为主。这是当地大型音乐经纪公司较不重视的一块,赖宜澧等人的商业背景也让他们
擅长撰写小型补助申请计画,并能弹性利用有限的下班时间。
适逢台湾与荷兰开启交流400周年,“两房艺听”的4人还投入“WEAVE台湾文化艺术节”
筹办工作,协助促成台、荷音乐艺文界人士携手演出。
刘知昂表示,“两房艺听”已取得荷兰政府的文化参与基金补助,明年一项重要工作就是
打算要办营队教学,让业余古典乐爱好者一圆舞台梦。
他解释,这项文化参与基金Music for Everyone让未曾接受专业训练的人也可以好好地玩
音乐、欣赏音乐,等于扩大培养音乐市场观众。
刘知昂说,相较亚洲古典音乐会总是追逐知名演奏者、表演经典名曲,欧洲则常表演创新
曲目,对演奏家和观众都是新挑战,资源分配也较普及、多元,让古典乐更深入大众生活

赖宜澧和刘知昂坦言,从事艺术补助申请顾问的投入所得,跟两人白天工作收入“太不成
正比了”,但他们将现阶段视为探索未来可能性的过程。
“这也是我们的热爱没错,到底有没有机会把我们的兴趣也真的变成正职,需要下去探索
,看我们能不能以商业的角度去看,真正帮助音乐家做些什么。”赖宜澧说。
林圣宭目前除了创作、演出也另有教学工作,赖宜澧和刘知昂的下班时间除了写音乐补助
计画,也还要排练下一场结合茶艺与古典乐的表演。
与茶艺师、甜点店合作演出,是他们想让古典乐更贴近一般人生活的多元尝试,也是基金
会的首要宗旨。热爱音乐的初衷,让他们黑着眼圈熬夜也乐此不疲。(编辑:陈妍君)
1131124
https://i.imgur.com/LH2hdqa.png
除了利用工作余暇办演奏会,“两房艺听”团队2024年并投入筹办“WEAVE台湾文化艺术
节”,协助促成台、荷音乐艺文界人士携手展演。图为“两房艺听”应驻欧盟代表处邀请
,在国庆晚会演奏台湾组曲。中央社记者田习如布鲁塞尔摄 113年11月24日
台荷相遇400年 在荷兰听见声动的台湾|中央社影音新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RGPnAPCYik
===================================================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11240076.aspx?topic=4626
台荷交流400年5 / 英文台湾研究百科问世 荷出版社将台湾知识引入国际
2024/11/24 12:04(11/24 13:36 更新)
https://i.imgur.com/YNQwVIa.png
位在荷兰莱登的博睿出版社近年出版多套台湾研究书刊,包括最新上线的英文“台湾研究
百科全书”,为国际间制度化的台湾研究完成一块重要拼图。图为该百科封面设计及文案
。(博睿出版社提供)中央社记者田习如布鲁塞尔传真 113年11月24日
台湾与荷兰相遇迄今400年,中央社前进荷兰多个城市,除了博物馆、教堂里不同视角的
殖民历史,还看到逾220位台湾人前进荷兰半导体“护国神山”,以及台湾建筑师和年轻
艺术工作者的活跃身影,书写着新的台荷关系。
(中央社记者田习如布鲁塞尔24日专电)400年前来到台湾的荷兰人,除了贸易商、佣兵
还有一群传教士,将西方知识随着宣教带进台湾。400年后,荷兰博睿(Brill)出版社发
行全球第一套英文版台湾研究百科,将关于台湾的知识系统性地引入国际。
巧合的是,当年来台的荷兰传教士们主要源自莱登大学(Leiden University)1623年设
立的神学院,而如今与台湾学界关系密切的博睿出版社,也位在莱登这个荷兰印刷出版及
学术重镇。
博睿近年在英语世界出版了几部重要的台湾书刊,包括2018年起发行“台湾研究国际学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是全球第一份以台湾议题为焦点的
跨国合作英文学术半年刊;还有2021年起陆续出版“博睿台湾研究系列”丛书。
“Brill相当支持台湾研究的国际化。”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萧新煌告诉
中央社。
去年以来,数位版陆续上线发行的“台湾研究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Taiwan
Studies,ETS)就在前述基础下应运而生。
博睿出版社主任塔摩尔(Uri Tadmor)负责这套百科计画。人在美国的他透过书面接受中
央社采访表示,有了期刊和丛书后,台湾研究的完整拼图还有一块就是工具书,因此博睿
提出两个大型出版计画,第一套是3本共超过2000页的“福尔摩沙语言手册”,是迄今最
全面分析台湾南岛语言的巨著,第二套就是台湾研究百科。
塔摩尔在2020年与萧新煌谈到出版百科的构想,并邀请他担任这套百科的总编辑,于是,
这个动员约400位台湾及国际学者撰写、涵盖15个领域、逾600条目的百科全书逐步成形。
目前已发行5个领域的数位版,预计2026年全部完成后再印行纸本。
塔摩尔告诉中央社一个让他开心的消息,就是目前上线的台湾研究百科引起图书馆界兴趣
,“来自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已经订阅了数位版的台湾研究百科”。
在各领域中,他坦言最困难的主题是历史。一方面因台湾历史复杂多面,“光是台湾史本
身就可以出一套百科”,所以要限缩和选择纳入的范围,面临很大挑战;另一方面是在诠
释历史时保持学术中立和客观的困难,他强调,这套百科作者在力求中立的表现上十分出
色。
塔摩尔也分享出版过程最惊喜的事,一般而言这般规模的百科需要找3至4位助理编辑,当
萧新煌告诉他打算找14至15位时,他以为要花上一年找齐,想不到几周内就全部搞定。
萧新煌指出,台湾研究百科全书能够被博睿出版,代表两个意义。第一,台湾这个国家值
得被学界、出版界重视;第二,台湾研究成熟度达一定水准,才能有足够多的学者和研究
量来呈现一套百科全书。
他认为这套英文百科的问世,完成国际对台湾研究制度化的拼图。其他拼图包括办了5届
的台湾研究世界大会、前述台湾研究国际期刊,以及全球有北美、日本、欧洲3个区域性
的台湾研究学会。
国际研究台湾热度增加,塔摩尔认为除了地缘政治和经济的重要性,使台湾愈来愈常出现
在国际新闻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是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期间台湾的突出表
现。他透露自己就是见证人,2020年来台时,对防疫措施印象深刻。
塔摩尔说,基于前述原因,他有信心未来几年全球对台湾研究的兴趣将继续提升。
萧新煌告诉中央社:“世界各国对台湾研究的重视,其实还有一个非学术的理由,就是希
望保存、支持、珍惜台湾的民主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支持台湾,一方面研究台湾
。”(编辑:张芷瑄)1131124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