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90岁台大教授张则周无所惧 因清楚为何而活

楼主: ostracize (bucolic)   2020-01-04 13:32:25
※ [本文转录自 historia 看板 #1U42DLo7 ]
作者: ostracize (bucolic) 看板: historia
标题: 90岁台大教授张则周无所惧 因清楚为何而活
时间: Sat Jan 4 13:32:01 2020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769/post/201910160041/90
今年是90岁的台大农化系教授张则周最后一次开授“生命与人”通识课,
他谆谆提醒,若想活出你希望的样貌,从现在就要开始思考。
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教授张则周站在讲台上第五十年了。他早在二○○○年退休,但他从
一九九七年起不支薪自愿开授的通识课程“生命与人”,却一直延续下来。今年,将是九
十岁的他最后一次授课。
数年如一日,第一堂课他总向满座学生致谢:“人与人相遇的机率非常低,我特别珍惜来
听课的同学。”他并设定学生须听完第一堂课后方可选课,期间学生若觉得志趣不合便可
离开,还省下退选时间。他珍惜旁人的时间,一如自己的性命,因为“活着很珍贵”。
儿时已在中国经历战争炼狱
至今九十年的人生中,饥荒、战争、冤狱,张则周都碰过,并多次死里逃生。因此,“知
道自己为何而活、如何为人生做抉择”这种一般人认为近乎“滥俗”的理念,是他此生学
到最大的功课,也是他年复一年想要传达给年轻学子的讯息。
张则周祖籍中国山东,一九二九年在河北出生,年少时正逢中日战争。他回忆,由于北京
早早遭日本占领,当地的大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全被日军征收,一般平民只能吃“混合面
”度日。
张则周以农业学者口吻介绍,混合面是种由玉米杆、花生皮、高粱壳等作物渣滓混合而成
的配给品,难以消化。虽然当年张家会偷买面粉,藏在日军难以搜检的茅坑旁,在过年揉
馒头蒸熟吃,“但那股‘异味’根本去不掉。”他笑道。
日本投降之后,国共内战随即开打,而正在读高中的张则周,也跟着北京的大学生一起“
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毕业后,他以公费生资格进入上海国防医学院,却难以适应
军事化教学,恰好到台湾就读台大森林系的高中同学袁一士,写信向他描述台湾学风自由
、气候宜人,张则周脑门一热,没和家人商量,就迳自在一九四八年底买了船票抵达台湾

隔年夏天,张则周考取台大化工系,直接就读二年级,原以为从此可以呼吸大学校园自由
的空气,没想到一张不经意出现在眼前的广告纸,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那是台湾省政
府社会处主办的讲座,主题是‘实用心理学’。”张则周语速慢,每一个字都像是咀嚼后
再吐出来,回忆这段往事的语气,像是仍历历在目。
荒谬的十一年四个月又一天
没有任何一个二十岁的青年能料想得到,只因为对心理学感兴趣,就会被卷入“于非案”
,而遭遇十年以上的牢狱之灾。
于非案:于非本名朱芳春,是教育心理学者,1948年奉中国共产党指派来台做组织工作,
不但在《国语日报》担任编辑,也透过在坊间开设心理学课程,吸收思想左倾的青年。他
在1950年4月案子大举爆发前便逃回中国。
研究白色恐怖的台大社会所博士林传凯指出,“于非案”从原案到后来的案外案,共有近
二百人遭牵连;张则周是其中最“边缘”的政治犯,只听了几次课、被列在读书会名单(
他忙于课业,一次也没参加),就被不分青红皂白地逮捕,“说无妄之灾都太轻了,简直
荒谬。”
五○年五月,张则周在期末考前被保安司令部从宿舍带走审讯,三个月后被判十年徒刑,
他的大好青春岁月与台大学籍,就此被硬生生剥夺。服刑期满后,又被送往小琉球“延训
”一年四个月,共计在狱中度过十一年四个月又一天。
曾访谈多位白色恐怖受难者的林传凯指出,张则周不太谈狱中经验,就算提起也只是平静
的、淡淡的,对于“接下来要做什么”比回顾过去更感兴趣,他总说自己在战乱中吃过苦
,狱中遭遇比起他的少年时期并不算“更差”。
张则周则自述,他能不放大受压迫经验、将目光专注于未来的精神力量,是来自审判前与
狱友刘嘉武的一段短暂邂逅。
刘嘉武是台中石冈人,因为在梨山平等国小校长任内从事地下政治活动,在五○年被捕,
隔年遭枪决时仅二十六岁。
“我没见过那么乐观的人,他自知案情重大,却从不愁苦,总说人不单为了自己活,更要
为公众努力,只要知道为什么而活,就不会恐惧死亡。”事隔六十多年,张则周还能清晰
回忆刘嘉武的神采。
这一点微弱的光,让张则周几经转换监狱,都铭记刘嘉武因对人生无憾而坦率赴死的样貌
,“若更多人清楚自己为何而活,这社会的遗憾就会越少。”这信念确立了他只要出狱,
便要以教育为己志的人生目标,哲学家海德格的“向死而生”,也成为他的座右铭。
三十二岁那年,张则周终于出狱,但因长期营养不良,一百七十六公分的他,体重只有四
十七公斤。妻子王乃涵打趣道,张则周当年常在公园约会到一半就体力不支而睡着,“可
能长期没吃饱或习惯监狱内就寝时间吧。”
尽管肉体饱受摧残,出狱后,接续中断的求学路是张则周最看重的事。准备一年后,他便
考上成功大学矿冶工程学系(今成大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系),第二年转学考回台大农化系
,“他的求知欲跟意志力都非常强。”说起丈夫,王乃涵满是佩服。
虽然名义上已成为自由人,但他仍是当局监控的对象;他曾申请到美国学校奖学金,却不
被允许出境,博士论文也换到第三个题目才得以毕业。王乃涵回忆,两人婚后,家里还常
有警察来“查户口”,“非得进房间里翻翻看看。” 直到八○年,他才得以赴美做学术
交流。
但张则周从没因外在干扰停下脚步。攻读博士期间,他因优异成绩受聘为系上助教,毕业
后升上副教授,更密集把教育公众的初衷实践在行动中。他参与野百合学运、带头“四一
○教改”、规画台大通识教育、创办社区大学;退休后,他仅保留台大“生命与人”通识
课与担任板桥社大主任,无偿在校园内外持续耕耘“与公众对话、让人产生社会连结”的
教育使命。
四一○教改:台湾数个民间团体于1994年成立四一○教育改造联盟,提出4项诉求:落实
小班小校、广设高中大学、推动教育现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是台湾教改运动的滥
觞。
作者: hedgehogs (刺猬)   2020-01-04 16:33:00
作者: decorum (Festina Lente)   2020-01-04 21:12:00
人格值得尊敬的长辈 但他的教育理念很多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作者: jironan (あの夏 いちばん静かな海)   2020-02-18 20:32:00
能启发部分人足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