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2019 LR(970)/SW(370)测验心得分享

楼主: hungwei0520 (纬)   2019-07-28 17:00:50
今年测验结果收获丰硕,除了肯定过去将近半年的准备外,也让自己有动力继续往搭配词
、语汇力和口说应用继续深化英文学习。除了以下书目/准备方法分享外,我也深信懂得
自评优势和弱势,正面挑战自己弱项,稳定维持自己强项,就能在正式测验时以平常心发
挥所累积的实力。
2019/05/26 Listening (475)/Reading (495) (国立清华大学南大校区):970
2019/07/07 Speaking (180) /Writing (190) (国立台北大学台北校区):370
〔个人背景〕
29岁,喜欢英文,资讯科系毕业,没有国外留学及工作经验,前次检定经验是高二的全民
英检中高级,大学学测/指考成绩:15级分/91分。
今年二月底决定要报考听读和说写,自我评量四项能力强弱为:读—说—写—听。
〔参考书目—实体书〕
1. TOEIC Official Test-Preparation Guide Vol. 6 (ISBN 978-986-92983-0-8)
2. TOEIC Speaking and Writing Tests Official Test-Preparation Guide Vol. 1
(ISBN 978-986-89684-1-7)
3. 商务英文大解密:用100篇办公室会话与商用书信晋升白领菁英 (ISBN
978-986-93578-9-0)
〔参考书目—iPhone App〕
4. TOEIC重要英语单词 (https://itunes.apple.com/app/id546598094)
5. Listening for the TOEIC Test (https://itunes.apple.com/app/id1061945885)
6. Reading for the TOEIC Test (https://itunes.apple.com/app/id1332297532)
以完全针对多益测验的实体书来说,我只有购买官方指南。若还是觉得需要有坊间出版社
的参考书补充比较踏实,建议亲自走趟书局翻翻排版和内容,选择一本自己最顺眼、能最
有效吸收且负担的读物。厚重并非为首选,有时编排复杂很容易失焦也不易消化,反而拖
累进度。唯一要提醒的是选择较知名出版社的参考书,或多或少能降低阅读到错误内容,
进而影响自己学习的正确性的机率。
〔考试准备—听力〕
听力是我本身最需加强的项目,所以最先起跑。二月起开始,我就利用 [5]“裸听”,每
天针对各种题组做 20 道题以上,建立和维持听力热度。个人建议每次练习时间可拉长些

效果会加乘。有时 [5] 随机挑题会出现曾经做过的题目,刚好可以验证自己有没有确实
理解。经过一个月后,个人分析各题组精神如下:
照片描述—单字:聚焦在动作状态、相对位子等描述
应答问题—5W1H:仔细听问句的第一字可大大帮助判断回答主题
简短对话和简短独白—内容理解、讯息推敲:留意原因、时间地点等关键,个人经验通常
念的较快的单句,后面会再有几句补充句提供线索,利用线索推敲作答即可
*很多人会建议,面对答案选项已经印在试题本的题型时,在播放前先阅读过一遍,我倒

得还是看自己习惯斟酌。有时紧张不仅没看完,而题目内容已经开始播放反而自乱阵脚,
这种“等答案”也反而不易掌握该题主旨,若不幸恍神一下,连推敲的机会都相当渺茫。
〔考试准备—阅读〕
其实以多益官方模拟试题来看,单就测验字汇意思的题目极少。但我内心对于这种被称为
投报率极低的项目,还是会觉得应该至少读过一遍比较踏实,害怕会因为连碰都没碰而白
白损失分数。然而,对于下班时间平均八九点的我来说,要完整去消化那种厚厚一本的数
千字核心单字实在不容易,取其平衡,我找了 [4] 来当主要的准备材料。其优点在于单
字数量不多、不过于艰涩、可随时随地复习,当然也省去额外购书成本。使用方法为少量
多餐,除了基本熟记单子中文意思外,也放心力在发音、搭配词、例句用法。虽然辛苦,
但说服自己可一同增加写作和口说资源。就这样,前两个月我完整的把 2,000 字走过四

,为后续的练习打下基础。四月中到考前数周,我利用 [6] 当作我的题库来源,各题组
每天至少做十五题。理解出题结构和检测字汇准备是否有缺漏外,重点是培养阅题解题的
速度。我自己的文法相对强,并没有特别花时间准备。若自评须额外准备文法,我依旧建
议挑一本看得完可消化的参考书,以时态、假设语气等重点先行琢磨即可。
〔考试准备—写作〕
第一大题共有八分钟可以作答,相较书信回应和 300 字作文,时间相对充裕。单看范例

答会发现其实句构或用字都没有太过华丽,我觉得谨慎处理时态文法和拼字就可以轻松拿
分,故把心力着重在第二和第三大题的准备。书信因为不是自己本身工作上主要内容,所
以熟悉度并不是太高,于是到实体书店挑了一本不花俏但编排完整的参考书,想完整的熟
悉各种商用书信情境。[3] 虽不是针对多益测验编写,但内容范文丰富,篇幅也不过长,
读起来其实相对轻松,很适合时间不多的我。值得一提的是,我把每一篇范文也同时当成
朗读题目来练习口说,真的一石二鸟。书信写作架构其实很固定,每读完一篇,我就按照
“开头”和“结尾”两部份分类整理句型,方便自己参考复习各情境的最佳应用。最后一
大题,是我考前认为的大魔王。如果时间充裕,我认为花时间去了解 topic sentences及
supported ideas 依旧是首选,但另一做法就是“背架构”、“用金句”两大主轴。准备
时可挑选三篇不同种类的范文来背诵,但其实重点不是去背每一字句的内容,而是熟记该
篇如何透过起承转合的手法去推叠出写作架构,没有写作的空间,有再好的金句也派不上
用场。自己最深刻的印象是,我第一回试写时,36 分钟我还生不出 350 字,与 [2] 范

那种4, 500字的规模着实落差一大截。但也因此发现问题主要即来自于,自己为了讲求句
构变化丰富度,把句型合并再合并,看起来好像彰显文法技巧,但损失后续补充叙述的空
间,个人认为是写作一大禁忌。金句部分,我按照应用场合来分类,如万用句(可抽换单
词)、天气景色等,纪录在电子档内,可以随时补充和复习。
*很多人认为字数至少要超过 400 字以上才有可能高分,拼命赶写内容,但实际应考
时我只写了 307 字,以清楚的文意架构呈现,也许也能得到评审的青睐。(当然也有可能

是字数太少所以没有满分…)
〔考试准备—口说〕
初期觉得“描述照片”是一大障碍,常常卡词或是漫无目的地叙述。观察了一些作答范例
,归纳出我觉得有效的叙述顺序给大家参考:
1. 可能的拍摄位置
2. 主体(可能为人、景物)
3. 细说主体中较特别的点
4. 描述一下其他背景
5. 根据状况做连结,加入一些自己的推测
我自己把 [5] 听力测验的“照片描述”当作我的中后期练习的图片来源,可节省许多找
图练习的时间。提出解决方案和陈述意见部分,其实可以粗略的把他想成是极短篇作文,
但用口说方式呈现。也就是可以利用写作部分所熟悉的“架构”来应答,但用口说的方式
叙述,切勿背诵回答豪华金句,因为即便文法正确,语意会是一大问题。自今年6月后的
口说考试开放使用纸笔作笔记,应试当天,我用题与题之间的零碎时间将结构句先大致列
出,让自己可以聚焦在题干内容,提升回答效率。
很有趣的是,听 [2] 的 CD 回答范例反倒给我自己很多的信心,因为我发现那些拿到满
分的回答可不是那种滔滔不决,完美到好像有半小时给你精雕细琢的答案,反而是种很自
然地会停顿,边思考边回答的感觉。
〔考前两周—听读〕
到考前两周我才正式用 [1] 模拟考题实际计时做一遍,感受作答时间的分配和题目难易
度。模拟试题的阅读和听力错误题数大概都在 10-15 左右,我会把错误的题目再重新看

遍,确认自己是误解还是其他原因而错,把此关键点订正出来,才对于未来作答有帮助。
自己的经验觉得 [1] 的难度和实际测验相当接近,建议有机会还是做上一两回,会增加
不少熟悉度。另强烈建议要适当分配阅读测验的时间,考试当天加速紧张的状况远超过自
己想像。应答模拟试题时,我至少都能提早二十分钟作答完毕,但应考当天剩十五分钟时
,我却还有题组共15小题还未完成,惊险地刚好压线写完。
〔应试当天—听说〕
考试当天,基本上读写的基本盘不会变化太大,所以我只针对听和说两项特别准备。
听:出发至考场前保留三十分至一小时暖身各听力题型
说:出发前准备两篇短文暖嗓,也可利用 [2] 做过的各式题目重新听说一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