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Michelin Power RS 6000km测试报告(文多)

楼主: UmbraEric (UE)   2017-07-30 20:48:39
在第二对Power Super Sport Evo(PSS)快用完时,Michelin有新的Power RS发表,既然
又有机会能拿到,没道理不试试看这取代PSS的新胎。
图文好读版:https://goo.gl/iuxeVn
原本想说Power RS只是取代Power 3和Power Super Sport Evo的胎款,但装好一上路,就
发现事情不是我想的这么简单呀~直行时没有一些运动性能胎的不安定感,反而有个稳稳
的感觉,还在疑惑时,路口转向立马让我了解到,灵活倾倒的特性,这绝对是更高阶的运
动性能胎。虽然总共使用了约6000km后换下,但这其中包括了在大鹏湾赛车场骑乘三节,
比起纯公路使用,磨耗会再快一些。

POWER RS

胎肉相当厚。
Powert RS的路感与PSS相比,多了一分柔韧感,以前这种感觉只在胎质软的顶级性能胎感
受到,然而有趣的是,RS 的胎肉中央处用指甲去压并没有特别软,和PSS差不多,反而是
两侧的按压感觉接近顶级性能胎。而车辆在直进状态下,有一种稳定感,有别一些运动胎
为了灵活性,再低速直进时有个不安定感。然而刚换好胎的第一个路口转向,那强烈的导
向性与安定感,明显告诉我他所具备的指向性就是运动性能胎的水准,还没上山试就已经
感受到那性能明显超越PSS了。

RS(左)的胎纹比起PSS(右)要更锐利些。

胎纹内壁有沟槽。
换好胎直奔106 试试,没想到一开始就让我体验了干地与湿地两种情况的性能,过了平溪
后下著雨,地上也相当湿滑,应是刚下过一阵大雨的情况,也因此体验了前段干地与后段
湿地的轮胎回馈。可惜的是,直到近6000km换下胎为止,都没机会在大雨中测试过,不知
极端的积水雨天表现如何。

冬天刚换上胎就体验到了湿地骑乘。
先说说干地使用感觉,虽然在官方资料中,Power RS是取代Power 3的后继胎款,但实际
骑乘上,Power RS表现甚至超越PSS。记得刚换上PSS时,如果给予前轮荷重的情况下进弯
,某些情况会感受到胎质变化影响车身动态的情况,推测是正好用到软硬交界处相互拉扯
产生的结果,当然只要调整一下带煞入弯的时机就不会发生。但这样的问题在Power RS上
,一次都没有发生过。
另外在可用倾角上,同样前后34psi胎压设定下,明显又比PSS Evo再多出一些。多亏
Power RS的两侧用上更软的胎料,大倾角下的安定感也多了许多,几乎快接近性能胎水准
。同时与PSS和Power 3相比,Power RS在倾倒的控制性也更好,在弯中要微调倾角比起先
前Michelin轮胎也比较容易。

刚从PSS换成RS,用差不多速度骑乘下,后轮主要只用到第二条线,偶尔压到第三条线,
比PSS少一条线。
另一个Power RS值得赞赏的特性,是“能掌控的滑动”,根据轮胎特性,有些胎一但打滑
,会有种不受控只能听天由命的感觉,如果这特性又出现在抓地力较强的轮胎上,一但打
滑绝对是裤底一包。这其实是先前看国外许多测试报导都表示Power RS在初期滑动时还能
有很好的操控性,当然我没那么强大的技术,但随着使用里程增加,轮胎磨耗导致极限抓
地力下降的后期,我也亲身体会到这样的特性。虽然速度不快,但在过弯过程能感受到后
轮开始浮动不安,龙头舵角也开始微微逆打,但仍感受的到车辆动态,不论是再微开油门
让后轮加大切线出去的方向,还是定速让车体回到原本状态,都在自己能掌握的状况内,
我非常喜欢这种能明显告诉你滑动界线的轮胎。
在溼地柏油路段,并无太大落差感,只有在倾角较大时压过白线,会感受到后轮些许滑动
。以这一等级的胎,这样的滑动完全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过在一般道路骑乘时,湿滑
标线上的表现则如同以往,相当优异。感觉似乎是因为两侧较软胎质的部份,湿抓地性能
略差,而造成的结果。

湿地主要用到后轮第一条线,偶尔道第二条半,虽然有因为湿地收一点倾角,但整体来说
能满足我对公路用胎的要求,可惜没试到大雨积水路面。
虽然Power RS将中央与两侧的胎质比例做了让人疑惑的调整,减少软胎质面积,增加硬胎
质面积,软硬比例从先前我所使用的Power 3和PSS Evo的前25%、25%、50%改为前16%、
16%、68%,后轮比例也从25%、25%、50%改成23%、23%、54%。

换下的PSS(左)和新的RS(右),可以看到RS的两侧软胎料面积比PSS少一些。
使用起来感觉两侧胎质更接近性能胎,对工作温度相较以往的街道胎来说更敏感些,使用
上也能感受到达到工作温度后,抓地力提高的感受,但却不会像其他性能胎那样对胎温变
化那么明显,即使没热胎刚发动车,也能有相当程度的抓地力。
不论前后,都减少较软胎质所占的比例,看似会降低运动性,但轮胎特别是摩托车胎,要
考虑的不仅仅的是比例。从使用后可以明显感受出透过胎质的调配,即使减小较软胎料面
积,反而有更好的表现。两侧胎肉设定在45度以上倾角才会用到,因此可以强调抓地力,
胎料更接近性能胎。而0~45度会用到的中央胎面,可以视为一般骑乘括转向所用到的部份
,属于热胎快、湿抓地好的偏街道胎料。在这样的搭配下,反而更加实用,不但避开了先
前PSS使用时所提到带煞入弯产生的断差感,也更能满足全天候山路、街道的使用需求。
最后,因为机会难得,我也用Power RS去大鹏湾赛车场跑了三节,在赛道上尽情的大补油
门与煞车之下,整个轮胎的表现仍然相当称职,不论是重煞之下前轮的变形状况,还是全
力加速对后轮施加的压力,即使调整成较低的胎压,也不会有胎壁变形的扭动感。但也因
为两种胎料的软硬差异太大,让两侧胎肉的磨耗差异,在大鹏湾赛道特性下,被明显放大
。这样的结果造成大约使用到4000km的时候,后轮两侧胎肉已经明显的性能下降,其中右
边也出现变形(大鹏湾右弯多且长)。

2017年1月,才刚换上不满一个月的Power RS就去大鹏湾赛车场体验了。

下场第一节,先试随便抓个胎压下场,软硬胎料的磨耗相当明显。

最后抓到胎压设定(也多亏把用了十万的后悬换掉),磨耗相对完美,夸张的胎削比例少
很多。
最后我换掉Power RS时的里程是近6000km,实际上胎肉还有,但因为轮胎已经发生变形,
同时较软胎料部份感受到抓地力下降,如果纯粹道路使用,相信至少要6000km才会有这样
的情况发生,这或许是为什么Michelin原厂设定Power RS是85%公路15%赛道的原因。

后轮后期状况,可以看到胎肉还有,但因为变形,让我常用的范围变小,只到第一条线,
没多久就换掉了。
个人认为Power RS性能的表现相当完美,拜ACT技术所赐,在直线骑乘能提供街胎般的稳
定性,同时又能有性能胎倾倒后的安定感,在公路上使用,随时具备一定运动性能,热起
来抓地更棒以及优秀的磨耗性,如果想跑跑山路,而且像我一样骑乘里程又长的话,真的
是相当优秀的轮胎。但如果要在赛场使用,考虑到轮胎整体寿命,最好换成竞技等级性能
胎,才能换到最大效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