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unclefucka (冰不汁酱,酱不汁冰,难吃!)
2018-01-18 01:16:15※ 引述《TyuzuChou (子瑜我老婆)》之铭言:
: 中华一番这部作品已经为人所熟知,也不少人吐过槽
: 在此吐一些不一样的槽
: 第一集讲述时代背景是十九世纪
: 一个从四川跑到成都学艺的超级天才厨师
: 第二集讲了小当家在广州和外国人对决的一些事
: https://i.imgur.com/tmpevt7.jpg
: 虽然说西方开始食用蕃茄确实是在十九世纪中期
: 但在之前蕃茄就已经因为观赏这理由传到很多国家
: 中国大概十七世纪就开始种植了
: 并不是他所提到为了欧洲人食用才引进的
: 套一个简单的命名原则
: 汉至唐这段时期传到中国的物种或物品很常冠“胡”字
: “番”字则是十七、十八世纪,“洋”大概是十九末以后的
: 不过马玲薯比较特别,虽然和番薯差不多时间传至中国
: 但十九末二十初的日本人叫它马玲薯,所以它就改名马玲薯了
: https://i.imgur.com/4yATKZ5.jpg
: 根据西方人及日本人在中国的观察日记、记事
: 当时的中国没有在桌上用桌巾的
: 至于旁边那只狗就不吐槽了
: 爱吃狗的广东人会不会让“活”狗在餐厅闲逛,我是很好奇啦
: 不过因为听亲戚说巷子口的自助餐以前其实是卖狗肉的
: 而且有时候也会有狗去吃客人丢下的狗骨头时…
: 所以有狗在餐厅里面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只是这样很脏(战)
: https://i.imgur.com/hHrRZ1F.jpg
: https://i.imgur.com/JXe9xXo.jpg
: https://i.imgur.com/7K5bmWV.jpg
: https://i.imgur.com/XZSQetu.jpg
: https://i.imgur.com/LS9k2v7.jpg
: 在此要吐槽的是
: 部份西方人对当时中国食物有所排斥
: 但理由不是这位法国大厨说的什么切得随便之类的烂理由
: 十九世纪西洋人对中国食物的印象主要有二
: 一.是在中国洋人实际心得以及在欧美中餐馆实际心得
: 十八九世纪美国大量的中国移民,在挖不到金及铁路盖完后
: 转行开餐厅或是洗衣店,所以当时部份美国人有中餐馆的经验
: 二.是根据上面那些实例到处传的刻板印象
: 大概类似台湾人讲到德国就是猪脚,讲到英国就是炸鱼薯条那样
: (或是仰望星空派?)
: 我们只讲第一点的实例就好
: 不论是在中国的洋人还是洋人从美国餐馆所获得的经验
: 这些人的共同心得一定有“脏”跟“乱”
: 而脏乱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就是“不卫生”
: 自十七世纪发现细菌,西方人开始研究它
: 十八世纪西方进入工业化社会
: 乡村农民移入都市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传染病自然也越来越严重
: 因此欧美诸国为了富国强兵也都开始重视公共卫生
: 英国公共卫生法案后,各国也接连模仿
: 十九世纪末现代医学起始点也是根源于此
: 此时如果有洋人认为中国市场脏乱不堪其实也很正常
: 当时不管东洋人还是西洋人的笔记都是这样记录
: 毕竟今天的中国都还有随地大小便的习惯了,何况十九世纪
: 如果只是市场及餐厅脏乱不堪那还算小事(?)
: 在此讲一下1863年一位姓名缩写为P.G.L.的西方人在广州遇到的事情
: PGL住广州时,有带一些东西过去,包括心爱的马匹
: 这匹马死去后,PGL将其埋葬
: 结果当晚就发现有中国人将牠挖出来,结果是为了取肉…
: 害他不敢吃肉,怕不小心就吃到奇怪来源的肉
: 美国传教士亚瑟史密斯在1890年出版一本很畅销的书《中国人德行》
: 里面有提到中国人不会在乎“肉”的来源为何
: 就算是死猫死狗,也不会在意牠们的死因,照吃不误
: 包括他看到被人用马钱子毒死的狗,都被拿去煮
: 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在1872年出了一本书《炎黄子孙:华人移民史》
: 里面提到他亲眼看见船夫们为了争抢一匹染病被射杀的马而打架
: 英国驻宁波领事艾伦也有提到类似的事
: 他发现中国人卖给他们的牛和驴是都是得病的
: 使得他们宁愿改吃从澳洲运过去的醃牛肉
肉的问题是属于清末时期因战乱所导致的物资缺乏
以及的确的对于卫生条件、快饿死、没商德所导致。
吃死猪肉这事情,在民国50年代,外省眷村附近还是有不少缺德商人提供
此类“物美价廉”的食材。
虽然一般都认为明清女子要绑小脚,但其实大多是家世经济比较好的人家会绑,穷人家需要劳动力,那能养绑小脚的大小姐,所以那些人都是穷人(误)
没钱也考不起科举啊...穷文富武是骗人的想考科举要先送去读私塾十多年 可能还不够
以前笔墨这么贵,书还是珍稀物品,养一个读书人,等于是要让一个青壮劳力不赚钱至少二十年,普通家庭养不起
作者:
lbowlbow (沉睡的小猫)
2018-01-18 13:37:00我记得现在餐厅里的有豆干的客家小炒是台湾菜吧?
也没有大小姐才能绑小脚 我阿祖一个为了生活数度再婚的务农贫穷女人也有绑 大清边疆之地台湾都如此了
作者:
ilohoo (ilohoo)
2018-01-18 16:45:00绑红头巾没留辫子的是太平天国的人
作者:
sakubo (大蚵甜不辣)
2018-01-18 18:53:00客家人两岸都有
以前是有点规模的家族去养几个有前途的 别说举人 秀才在地方上就能够让家族有立身之本出了举人的话就更不用讲了...书很贵没错 要入手家族凑一凑不是什么问题 考试用书才几本啊...穷酸做法是用抄的 纸墨没那么贵高贵到用都用不起
作者:
loser1 (拍嘎爪得白酱)
2018-01-19 08:15:00没钱买书……用背的。反正有钱买还是要背。
抱歉我表达的没很好,倒不是一定要有点钱或很有钱才绑而是经济没很差的会绑小脚。我曾外婆跟曾祖母还有曾曾祖母都绑小脚,但曾外婆那边也是农家(不过自己有地),父系那边倒是富有然后我曾曾祖母出嫁时是有陪嫁ㄚ鬟的ㄚ鬟听说就没有绑脚了。而据我所知,会当人奴仆的都是很穷很穷的人家。当然其实我也搞不清楚究竟要穷到怎样的经济状况才不绑但我之前的推文主要是针对原文(虽然原po是半开玩笑)说没绑小脚的是客家人这点回应。绑小脚即使盛行,扣除部分如客家人或满蒙等原本就不绑小脚的族群,没绑脚的女子还是有的。我废话很多而且离题了,跟原po还有大家说声抱歉m(_ _)m
作者:
senshun (æ·º)
2018-01-20 23:20:00古人识字否和考科举倒是没有关系,古代中国幼儿启蒙(识字)算是引领世界的普及
引领世界的是铁血宰相的国民义务教育 跟中国哪有关系古中国文盲率粗估是99.99%
0.01%的人识字这数字太鬼扯 万分之一耶...几千万人口中只有几千个识字? 明代最大估计值不过两亿往前推到宋朝几千万了不起 而且宋明对书籍的需求就已经高到有考试用书以外的书籍流通 万分之一人口识字?????那么大面积只有几千人的需求能形成产业 你虎我啊?
作者:
PsMonkey (痞子军团团长)
2018-01-21 15:00:00历史课听到“啤酒是可靠的干净水分来源”,着实吓到
作者:
axiall (大树底下好乘凉)
2018-01-29 08:25:00水比酒难保存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