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唐谟专栏】《台北物语》之烂片启示录:烂到荼靡,彼岸花开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9874
请跟我一起承认一件事情,在我们短暂的生命当中,看过的电影大概80%都是烂片。如果
我们无法欣赏烂片,那么我们在电影院(或者电视,手机,电脑,平板前面)的生命,大
概都浪费掉了(当然,除非你是菁英中的菁英,只看到金字塔顶)。
欣赏烂片是一种珍惜生命,避免人生活得太痛苦的策略。早在1988年,美国推出过一个赞
美烂片的电视影集《Mystery Science Theater 3000》(简称MST3000),描写两个妄想
征服世界的疯狂科学家,想知道哪一部电影可以把人类逼疯,于是他把一个太空人困在外
太空,强迫他看B级大烂片,还弄了几个机器人陪他一起看,看看他什么时候会起肖。于
是每一集就放一部烂片,太空人和机器人在画面下方以剪影的方式出现。为了不让自己被
烂片搞到抓狂,他们做了什么事呢?你猜对了!他们一面看电影一面批评,讦谯,整个过
程欢欣鼓舞,欢声雷动,大家都乐到不行。这样的描述,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呢?
《MST3000》太轰动,整整播了11年(1988-1999),总共100多集,还拍成过电影版,原
班人马在2006年又开发了一个新节目《RiffTrax》,以串流订阅的方式播送,内容也是那
几个人在讦谯烂片。这出剧集的宣传词是:“我们让电影变好玩了”(We Make Movies
Funny!);然后在今年4月,烂片界发生了大事,MST3000宣布卷土重来,新剧集名就叫做
《Mystery Science Theater 3000 The Return》,在Netflix上强力大放送(不过台湾还
没有上映)。可见,没有烂片我们活不下去的啊。
Mystery Science Theater 3000 The Return 预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ct0Z2bQndM
“We Make Movies Funny! ”,就是欣赏烂片的奥义。台湾前几年播过一个超白烂的宣导
短片《杰哥不要》,描写一个光头哥用面包勾引跷家弟上床。这短片引起了一阵欢乐潮,
我看到快笑翻,这年头谁在用面包钓人,都是用药好不好。欣赏烂片基本上就是人类文化
的一部分。但是,不是每部烂片都可以变Funny,大部分的烂片只会让人想离开电影院;
只有烂到一个标准的天才片,才能达到欣赏的水平;这类得天独厚的电影,通常就会变成
一部靠片(cult movie)。靠片的形成机制千奇百怪,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类型:“so
bad, it’s good”(烂到破表就变屌),例如大家很熟悉的《外太空九号计画》(Plan
9 from Outer Space, 1959),以及大家都看过的……《台北物语》。
《杰哥不要》全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OZIk_dhSK4
其实“so bad, it’s good”并不是靠片中的主流,毕竟要达到这般境界并非易事。有一
部目前还在风头上的靠片《房间》(The Room, 2003),可以跟《台北物语》做些比较。
《房间》的导演汤米.维索(Tommy Wiseau, 简称TW)写了一个舞台剧本,但是没人要帮
他出书,于是他灵机一动,拍成电影岂不是美妙,于是他卖韩货弄了一点钱,但是他不知
道怎么拍,甚至不知道数位和类比的分别,也不知道可以租摄影机这件事。他重金买了两
台全新的摄影机,一台HD,一台35,决定同时拍摄(就是说两台摄影机并排同时拍),听
到这里大家应该开始翻白眼了吧!
《房间》讲的是一个女人红杏出墙的故事,陈腐得要死。但是TW很努力宣传,他还在洛杉
矶买了一个巨型电影看板,放他自己的大头照海报(他演男主角),路过的人以为这是一
部恐怖片,因为他实在太丑了(这个看板后来懒得拿下来,就放在原地放了好久好久)。
公映之后观众譁然,片中的一切简直不可思议,TW这么丑还露屁股。大家一致公认这部片
从剧本、演员、摄影、剪接、音乐,无一可取,但是戏院里却开心成一团。《房间》被捧
成了靠片,全世界巡回,洛杉矶旧金山地区每个月会放映一次,观众都是大学生年轻人,
我有一个朋友看过现场,还跟TW合照,他说TW是一个非常亲切和蔼的人。
关于《房间》的故事太多太多,实在讲不完,已经有人把《房间》的制作过程写成了一本
书,詹姆斯.法兰柯也已经把这段过程拍成了电影,而且自己饰演TW这个丑男,预计今年
12月8日正式上映,片名就叫做《灾难艺术家》(The Disaster Artist),我们热切期待
中。
言归正传,《台北物语》和《房间》有非常多雷同点(雷点,或者欢乐点),例如《台》
片中有一场“比长颈鹿的脖子还长”(波昂刺刺语)的电话语音,把“国语,请按1”到
“谢谢你的来电”一刀未剪从实播出。同样的,《房间》也有一段是主角在咖啡店排队买
咖啡,前方排了两个人,于是把前面两组点咖啡的过程,包括大杯小杯要不要加糖全部演
出来,而且还演两次,才轮到主角。电影演到这两个片段时,观众都嗨到不行,也都成为
最经典的段落。
还有,《台北物语》出现许多让人兴奋不已的东西,包括吊扇,陶瓷狗,每次出现此二物
,观众也是马上高潮;同样地,《房间》中的女主角每次跟奸夫通电话时,小茶几上都会
出现一个廉价画框,里面是一张烂画,画里是一个烂汤匙。于是每当这个汤匙出现时,台
下的观众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塑胶汤匙往银幕上扔(好不环保),然后大喊“SPOON!”
据那位看过现场的友人说,那就像下流星雨,被汤匙K到头会很痛。《台北物语》还没那
么夸张(表示以后可能很夸张),但是当电影出现吊扇,陶瓷狗的时候观众高昂的的情绪
,跟《房间》中出现汤匙的时候,完全是一模一样的。
《台北物语》和《房间》两者的“雷”同处,包括台词,完全不相干的剧情,技术等等,
太多太多讲不完,但是都带给了电影观众无穷的欢喜。这两部片当然,不用怀疑,都是靠
片。意大利学者作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有一篇重要的文章〈Casablanca:
Cult Movies and Intertextual Collage〉讨论靠片的生成。他指出《北非谍影》艺术成
就并不高,每当英格丽褒曼说:“那是砲声,还是我的心在澎澎澎”,观众就开始嗨;而
每当鲍嘉说“kid”这个字,观众就开始鼓譟,他们会比银幕上的鲍嘉早一步“同步”说
出这个字。观众的反应,造就了《北非谍影》成为一部靠片。
艾可进一步指出,一本书或一部电影变成“靠”需要什么条件呢?文本本身一定要被喜欢
,但是这不够,它必须提供一个非常细节完整的世界,让粉丝可以在脑子里建立一个私密
的小百科,可以把每个角色情节如数家珍,可以在里面发展出益智抢答,猜谜游戏,克漏
字填充,大家一起分享这个世界。艾可这番理论,可以解释《台北物语》的靠片魔力。
他所谓的“细节完整的世界”就是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概念,而《台北物语》正提供
了这样一个让粉丝彼此共享的世界。这部片有一句评语:“堪称华语影史上哏最密集的电
影”,“密集的哏”正是“非常细节完整世界”的另一种说法啊。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有些
烂片不会变成靠片,只有“英雄”才能建构出如此细节完整的世界。所以如果有人担心《
台北物语》成功之后大家就猛拍烂片,那真的是多虑了,文化菁英们也切莫焦虑。你们以
为我们影迷真的有那么“ㄎ一ㄤ”吗?
艾可提出了靠片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分享”。因为有分享,大家愿意花钱一刷、二刷、
三刷,抢《洛基恐怖秀》的票抢破头抢不到;而《台北物语》完全是台湾本土原生出来的
分享经验。靠片不一定要要好片,事实上根本没有什么靠片是什么艺术经典的,我们过去
对靠片或许有一种“崇高”的心态,觉得靠片应该是“怪片”,因为我就是个怪文青啊,
那种很玄的电影最适合我看了!那么到底什么是“怪”呢?当我们说“怪”的时候,意义
上应该比较趋向“camp”,camp有一种“假仙”的概念。所以一部电影说它是怪片,大家
可能会很尊敬,但是说一部电影“很假”的话......这部片就有可能具有靠片/烂片潜力
了。
从靠片的脉络来看的话,烂/怪/靠(Cult)/camp/bad/ㄎ一ㄤ这几个字之间,有一
种奇妙的互动关系。这也正是为什么许多靠片都说是一种camp,或者说是一部camp
classic等等。苏珊.桑塔格的〈坎普札记〉(Note On "Camp")中,把烂(bad) 和坎
普(camp)做了一番阐释,根据〈坎普札记〉的第24条:
当某物被看作是坏/烂(而不是坎普)时,这通常是因为它在志向上太过平庸。该艺术家
没有试图把事情做得真正出奇(“这太过了”、“这太奇异了”、“这不可信”,这些平
庸论调,是坎普热衷使用的标准用语)。
看过《台北物语》和看过台湾某位多产导演作品的影迷,应该可以了解何者为烂、何者为
camp。“这太过了,这太奇异了,这不可信”根本就是大家看完《台北物语》之后的感觉
啊!它或许烂,但是“志向上”一点都不平庸,而且做得很出奇,根本是坎普中的坎普,
靠中之靠。平庸的烂片,我想我们都看过很多了,人家《台北物语》是很有志向的。
〈坎普札记〉许多关于camp的论点,都可以延伸在烂电影上面。第8条提出:
人们必须区分朴实的坎普与蓄意的坎普。纯粹的坎普通常是朴实的。知道自己是坎普的坎
普(“做坎普”)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
这句话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很假的片让人觉得做作,有些烂片却让人疯狂。《台北物语》
的烂,或者camp,是一种浑然天成的随性,一种桑塔格所谓的“朴实”(naive),朴实
的另外一些说法就是头脑简单/智障/废到爆。而蓄意的坎普/做坎普,就像有些美国恐
怖片,故意弄得很烂,结果就真的是很烂。
看过《台北物语》的人,都被人物的夸张逗得很乐。这些角色会说出一些金句,例如“士
农工商各司其职”、“新旧问题/感情问题”等等说不尽。其实这部片的立意是严肃的,
它要做社会批判呢!演员讲这些话也是严肃的,但是为什么会这么好笑呢?这一点桑塔格
也有解释,在〈坎普札记〉第19条指出:
纯粹的坎普范例非蓄意而为;它们绝对严肃。
《台北物语》就是这样子啊,大家都说这部片“歪打正著”就是一种非蓄意的camp,而《
台北物语》这么camp却还是这么一本正经,那么严肃。再度翻开坎普圣经第22条:
在质朴或纯粹(真的)坎普中,基本的因素是严肃,一种失败的严肃。当然,并非所有失
败的严肃都可以作为坎普而获得救赎。只有那些适当地混合了夸张、奇异、狂热以及天真
的因素的严肃,才能算做坎普。
这一条的内容,几乎就是《台北物语》的影评了,我懒得解释,大家自己去体会吧(但是
请你先去看电影好吗?)。《台北物语》就是一种“失败的严肃”。很多靠片经典例如《
亲爱的妈咪》(Mommie Dearest)、《外太空九号计画》都是本来想讲一个严肃的故事,
然后失败了,然后众声譁然,然后大家又开始嗨翻天,把这些片拥戴成靠片。有网友对《
台北物语》的评论是:“至今讨论都更议题批判力道最强的电影”,这句评论解释了所谓
“失败的严肃”之真谛。台北物语在一本正经当中“适当地混合了夸张、奇异、狂热以及
天真”,也就是片中我们深爱的那些东西,救赎了这部片
所以,《台北物语》当然是烂片,但是几乎完美地实践了苏珊.桑塔格的camp,而且,《
台北物语》绝对是一部靠片。
以烂/camp/ㄎ一ㄤ作为一种电影美学/叙事风格,其实是非常非常艰难的。影史上也只
有艾德.伍德(Ed Wood Jr)和约翰.华特斯(John Waters)两个导演做得到。但是只
拍烂片否则免谈的艾德.伍德并不得志,他跟凡高一样,死后才得到殊荣;约翰.华特斯
比较特别,他早期的电影例如《粉红火鹤》(Pink Flamingos)都摆明了玩弄“坏品味”
,但是他坚固的艺术理念可以把这种“坏”质地坚持到他所有的作品,他应该是“蓄意的
坎普”中少数成功的艺术家。
《粉红火鹤》预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B-oJHtmtrM
《台北物语》整个精神内涵,也就是说这部片“烂/camp/ㄎ一ㄤ ”的感觉有模有样,
简直可以逼约翰.华特斯,但是这样的成就,是一场美丽的意外,还是英雄先生本人的艺
术理念呢?我们当然希望是后者。如果不是,至少我们还有《台北物语》陪伴我们度过未
来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