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高中理化的就可以简单计算一下这问题到底出在哪。(认真)
除非原po水装太满,否则真的是热水瓶品质的问题。
证明如下:发泡锭的原理是其中含有碳酸氢钠(NaHCO3)和一种有机酸(如柠檬酸),
两者皆为固体,加水溶解后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一粒发泡锭不可能含有超过1g的碳酸氢钠(否则吃多了不就洗肾...),
NaHCO3分子量为84,因此1g有1/84=0.012莫耳。
完全反应后也就会产生0.012莫耳的CO2,
假设所有的CO2都不溶于水(实际上一部分会溶于水),
根据标准气体方程式pV=nRT,
在室温25度C、一大气压下,每莫耳理想气体的体积为24.5公升,
因此这些C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0.012*24.5=0.292公升。
这个容量低于所有市售保温瓶的容量,
这代表了保温瓶中产生的CO2只会增加小于一大气压的压力,
如果这样就会爆炸,表示这个保温瓶根本没有通过基本的压力测试,
只要装沸腾的热水(水在沸点的蒸气压也是一大气压),就可能会爆炸。
建议原po还是换个品质较好、而且明确注明可装沸水的保温瓶吧。
然后以后如果要用保温瓶泡发泡锭,记得装水装到上面留下至少200cc的空间,
然后不要把盖子锁到最紧。
另外,也强烈建议在此情况下不要用热水泡发泡锭,因为热水本身的蒸气压,
加上CO2的压力,再加上CO2在热水中溶解度低,会不会爆炸我就不敢保证了。
如果要向消基会投诉,也欢迎拿我这段文章来用。
*
来补笨点了,刚刚回去实验室,想测试一下我对碳酸氢钠的估计是否准确,
于是秉持实验精神,拿了1g的碳酸氢钠,加上等当量(0.76g)的柠檬酸,
小心加入一杯约300cc的蒸馏水中来模拟一下山寨发泡锭,
看到气泡冒得差不多了,深吸一口气,喝下一口,X的!气是很多没错啦,
可是这跟海水一样咸啊!!!!马上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