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结论:SMR没事别碰,He再看看
最近因为需要升级备份硬盘 希望能有大容量的硬盘一次装满才不会到处都是硬盘
目前的硬盘大概从6-8T开始导入一些新的的技术
可以推测垂直写入的PMR硬盘大概已经走到技术的极限
稳定来说大概就只到4T(3.5") 2T(2.5")
虽然到目前8T都还有PMR的硬盘,但觉得有点在挑战极限的意味
从8T开始,Seagate推SMR叠瓦技术 WD/HGST推HelioSeal氦气填充技术
(有趣的是到了10T开始, 两家推出的10T硬盘都同时使用SMR+He技术)
稍微比较了一下两种技术的优缺点
SMR靠的是写入磁头比读取磁头大很多的特性
把写入重叠一部份 留下一条窄的磁道就足以让读头读取
而He是靠氦气的稳定特性 把硬盘再多塞几片盘片进去提升容量
一开始我比较看好SMR 因为就磁纪录来说稳定度并没有变 只是改变排列而已
而氦气硬盘感觉没什么前途 盘片就算能增加其实幅度也很有限呐...
但买了SMR硬盘以后才发现一些傻眼的事实
SMR硬盘因为会盖掉其他磁道 所以有写入速度不彰的问题
比方说要写入第N轨 那N+1轨也要重写 接着N+2...理论上后面的轨道都要重写
当然硬盘设计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 会每隔一段距离保留一条不重叠的轨
将硬盘分成若干小区域 只要区域内重写就可以了
类似Flash/SSD的状况 区块内只要有一小部份资料更动
就要先把那一小块读出来 再整块写回去
所以算法变得很重要 如何尽可能的减少资料重写的机会
硬盘的纪录方式改变 理论上作业系统必须一起配合
如同SSD有TRIM、4K对齐 SMR硬盘也必须有优化的写入方式 不然就会变成悲剧
为了找到适合的没有被重叠过的写入区域
硬盘实际写入的区域跟作业系统看到的可能不一样(推测)
会误导某些档案系统的最佳化算法 一磁盘重组可能就全部大乱
这不只是写入效率的问题 连读取都会受影响
这不像SSD资料分散无所谓
传统硬盘一旦资料实际的位置变得分散 读取效率就会变得很差
所以SMR硬盘最好可以一口气写进去 然后不要再更动
最好作业系统能分辨出SMR的硬盘 然后调整其算法
但是就目前看起来 感觉都还不够成熟
偶尔会有一些传输曲线让我傻眼 还以为是硬盘坏了
有时候甚至遇到读写只剩2-3MB/s SMART跟反应时间都正常 就是做什么都很慢
http://imgur.com/D4qbTvU
http://imgur.com/MPsyTHp
http://imgur.com/FBb4lWM
蓝色是读取 红色是写入 有时甚至会测出很诡异的写入还比读取快的情形
尤其是在大量写入资料之后
但是放著一下子 可能内部的事情处理好了 整个曲线又正常了
所以我会觉得SMR在短期内还不建议去碰 除非你很清楚他的原理和可能的问题
SMR本身的硬件技术可能没问题 但是软件还没跟上
那麽来谈谈氦气硬盘
氦气硬盘并不是很新的概念
只是近年厂商找到适合的制程 把成本压低到可以商业规模生产的程度
氦气硬盘的问题在于怕漏 所以HGST才会强调HelioSeal专利氦气封存技术
只是目前的技术到底可以封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
从2012发表第一代HelioSeal 2014年发表第二代 到了今年是第三代
一直都还在改良中 可能也还不是很完美
网络上有一说是HGST自己的信心是封5年 刚好达到5年保固标准
那5年之后的故障率是否会发生大幅度增加?
目前还太年轻 只能等时间来证明
HGST自己对HelioSeal的测试是说使用5000颗硬盘连续运作1000hr均密封良好
所以宣称可靠时数达到5,000,000hr
但传统硬盘用久了也许只是故障率会不断提高
氦气泄漏却是时间下必然的结果 设计寿命到了 硬盘也就报销了
更不用提资料救援 可能没有充氦的无尘室可以打开硬盘去救资料
从WD/HGST的官方资料来看 预计2018年会导入HAMR(热辅助磁纪录)技术
HAMR也会应用到氦气的技术
由此看来 现阶段的氦气硬盘比较像是为未来的HAMR硬盘试水温
可能到时候的氦气封存技术才会是比较成熟的时机点
盘片增加的好处只是暂时的 最终还是要走向纪录密度再推升
因此严格来说 现阶段氦气硬盘和SMR写入都还处于发展中的状态
个人会觉得现在都还不是入手的时机 还需要一点时间
如果入手了 也要多注意备份
8T以上的硬盘不是那麽好驾驭的
而未来HAMR预期应该也是读取快写入慢的特性
随着SSD的进逼 HDD可能真的只剩下大容量冷储存的用途
传统硬盘会在桌上型电脑逐渐消失
只剩网络储存/资料中心的应用
而那些环境在乎的是单位成本 故障率和速度的追求变得相对次要
HDD的设计和制造预期应该也会朝这个方向去走
以上 是我对大容量硬盘的一点看法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