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yIDis7 (个字)
2025-11-24 16:52:05※ 引述《galeolow (dade)》之铭言:
: 他说单笔 All in 胜率有 70%,定期定额只有 30%。
: 听起来 All in 赢面很大对吧?
: 但我这边举几个反例,证明为什么对一般人来说,
: 听信这个理论去 All in,可能会让你这辈子再也爬不起来。
: 这不是数学问题,这是“生存”问题。
感觉这篇很浓的AI味
其实首先就是对风险管理的认知就错了
资产配置的风险管理可以参考
https://reurl.cc/qKkZa3
简单来说就公式里面就四个值
1. 风险厌恶程度
2. 年化报酬
3. 波动
4. 无风险利率
其中2.3.4.都是已知
变量就是你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如何
可以用1-10 如果你很讨厌风险 也就是追求确定性 那就10
如果你喜欢风险 看他上冲下洗就是爽 那就1
想要更刺激 杠上加杠 也许就是0.5下去计算
这才是风险管理
假设依你的风险厌恶值 资产比例算出来股债比是7:3
你的7股 3就是债 就是这个all in资产配置
假设一开始全现金要定期定额拉到7:3
期间讲白了就是害怕风险 就只是把无风险资产比例拉高
那算出来的风险承受也是假的 因为第一年可能1:9 根本不符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钱就是你的钱 放在那边定期定额最多就生利息
每年再平衡 也不用怕什么高低
再平衡就是低买高卖
: 反证一:
: 教授说:回测 100 次,有 70 次单笔会赢。
: 但问题是,你的人生只有一次,你不能重来 100 次。
: 如果你刚好就是那倒楣的 30% 呢?
: 历史实证:2000 年的纳斯达克
: 假设你在 2000 年 3 月,听了教授的话,
: 觉得网络科技是未来趋势 (就像现在的 AI),把 500 万退休金单笔 All in QQQ
: 接下来发生什么事?
: 两年内,那斯达克指数跌掉78%
: 你的 500 万剩下 110 万。
: 这还不是最惨的。
: 最惨的是,如果你是 All in,你要等到2015 年(整整 15 年后),你的本金才回本。
: 请问你的人生有几个 15 年?
: 在这 15 年间,你敢保证你家里不会发生急事需要用钱?
: 一旦你在低点被迫卖出,你就实现亏损,直接毕业。
: 对照组:定期定额
: 如果你在 2000 年开始每月定期定额买 QQQ,
: 虽然前面两年在大跌,但你买到了大量的便宜货。
: 你大概在2004-2005 年就已经回本开始获利了,不用等到 2015 年。
: 结论:
: 单笔 All in 赌的是“起点运气”。运气不好买在山顶,你这辈子就去了。
: 定期定额输在“总报酬”,但赢在“绝对不会让你死在山顶”。
: 反证二:
: 教授说:“长期来看股市一定往上。”
: 这句话有一个巨大的幸存者偏差:他看的是美国和台湾。
: 历史实证:1989 年的日经指数
: 如果你是一个 30 岁的日本上班族,在 1989 年底相信“日本第一”,
: 把你所有积蓄单笔 All in日经 225 指数 (当年约 38,900 点)。
: 结果呢?
: 股市一路崩盘,你要等到2024 年,股价才创新高。
: 整整 34 年
: 你从 30 岁等到 64 岁,头发都白了,你的资产才刚解套。
: 这期间你的资产一度缩水到只剩 20%。
: 如果是定期定额呢?
: 你在这 34 年间持续买进低点,你的微笑曲线早就让你赚翻了。
: 甚至在 2000 年、2010 年你都已经获利了结好几次。
: 结论:
: “股市长期向上”是建立在国运昌隆的前提下。
: 万一我们遇到的是日本模式,单笔 All in 会让你在此生几乎看不到解套的一天。
: 反证三:
: 教授说:“你不要动,躺着就会赢。”
: 这是在实验室里的理想状态。
: 现实世界是All in 会剥夺你的“现金流”。
: 假设你有 1000 万,听话 All in 了 0050。
: 结果隔年发生金融海啸,资产腰斩剩 500 万。
: 刚好这时候你被裁员了
: 你没有薪水、没有紧急预备金 。
: 这时候你小孩要缴学费、家里人生病要开刀。
: 你怎么办?
: 如果你是定期定额,或是保留一半现金,
: 你就有底气度过寒冬,甚至还有钱加码。
: 总结
: 周教授的理论在数学期望值上是对的 (70% 胜率)。
: 但在风险管理上是危险的。
: 投资不是为了追求“最高的期望报酬”,
: 而是为了追求“在任何最坏的情况下,我都还能活下去”。
: 但如果你是一般中产阶级,这笔钱是你的养老金或买房头期款,
: 请不要拿那 30% 的失败机率,去赌你 100% 的人生。
: 定期定额少赚的那 1.6 倍,是你付给市场的“保险费”,保证你不会在股灾时被抬出
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