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点名“台湾病”…《经济学人》质疑台币遭低估 央行声明5点驳斥
https://udn.com/news/story/7239/9140512
2025-11-14 20:07 经济日报/ 记者任珮云/台北即时报导
针对“《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台湾荣景的潜藏风险(The hidden risks in Tai
wan’s boom)”报导,央行晚间出具澄清稿,予以五点驳斥。
全文如下:
本(14)日《经济学人》报导引用其编制之大麦克指数指称,央行长期压低新台币汇率,导
致台湾经济金融产生多项问题,如国人购买力受损、房价攀升、累积金融风险等。本行澄清
说明如下:
一、影响汇率的因素众多,汇率系由外汇市场供需决定,并非单一商品价格所能衡量;金融
自由化以来,跨境资本移动系影响新台币汇率升值或贬值的重要因素。
二、过往《经济学人》已坦承大麦克指数并不适合用来评估一国汇率是否高(低)估。(一
)只以单一商品来评估汇率并不恰当,《经济学人》早在2003年便坦承,大麦克指数有其缺
陷;2006年时《经济学人》更直指,大麦克指数多年来在全球被各界广泛引用、甚或滥用。
(二)若利用其他单一商品指数来评估一国通货汇价是否高(低)估,亦可能出现截然不同
的结果。早在2016年,野村控股公司曾根据各国iPhone售价,计算出iPhone指数,在当时纳
入比较的23种通货中,美元系遭低估最严重的通货,结论迥异于大麦克指数。此外,以最新
iPhone售价换算,新台币对美元汇率仍高估17.1%,与《经济学人》大麦克指数显示新台币
对美元汇率低估55%之结果背道而驰。
三、当前外汇市场供需主要与金融交易相关,以台湾为例,2024年外资及本国资金进出合计
金额是商品贸易金额的19.3倍,爰仅以一篮商品与服务计算之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
er Parity, PPP)已无法作为衡量均衡汇率的指标,故不宜作为判断汇率高估或低估的标准
,更遑论以单一商品来评估一国汇率之高、低估。
四、如前所述,不宜以大麦克指数推论新台币汇率之合理价位,因此,该文指称新台币汇率
低估所造成台湾经济金融之负面效应并不成立;过去外界亦曾提出类似的论点,本行均已于
新闻稿、新闻参考资料、央行理监事会后记者会参考资料提供说明。
五、尽管本(2025)年迄今台湾对美国商品贸易顺差扩大,期间本行多次与美国财政部就总体
经济与汇率等议题沟通时,该部从未要求新台币升值。
心得
央行刚发新闻稿否认汇率低估 操纵汇率
又立刻发文说未来央行不会操纵汇率
有人看懂这操作吗
没有操纵汇率的纪录干嘛要跟美国财政部协商
声明如下
美国财政部及台湾中央银行作为可信赖的伙伴,在美国在台协会(AIT)与驻
美国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TECRO)的支持下,双方决定持续就总体经济及
汇率议题进行磋商。双方确认将避免操纵汇率或国际货币体系,以免阻碍国
际收支之有效调整或取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此外,双方同意
- 任何总体审慎或资本移动管理措施,不会意图影响汇率以取得竞争优势;
- 其他公开投资工具,例如退休基金基于风险调整后报酬及分散目的所进
行之海外投资,不会意图影响汇率以取得竞争优势;及
- 在考虑需干预汇市的情况下,此类干预应仅限于因应汇率的过度波动和
失序变动,并期望该干预同样适用于因应汇率过度波动或失序变动的贬
值或升值。
双方同意汇率政策及实务操作透明度之重要性,双方承诺公开揭露下列资
料
- 至少每季一次(落后一季),公布外汇干预操作;及
- 每季依据国际货币基金(IMF)特殊资料发布标准(SDDS)项下之“国际准
备与外币流动性”范本格式(IRFCL),公布外汇存底与远期部位资料(落
后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