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loness (aloness)
2025-01-20 00:41:26聊数学聊的是很愉快,也都聊到超脱现实了
还是从最基本的货币运作,来谈谈债券的问题
一样结论先放在前,此时此刻债券ETF不要买
(除非是想拼反弹或是川普大砍年度预算,砍到有感)
起点就从川普去年某个声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
在他任内不会发生
这个概念本身没有问题,怎么说?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全球货币仍建立在自牛顿开创的金本位时代
这意味者,国家要浮发货币,就得有相应的黄金库存
由于当年没有办法浮发货币,更没有QE这个手段
在不能大量供给货币的情况下,市场就这样倒下去了
这个叙述的因果关系或许很难理解,但在中国曾经发生,而且还是明王朝灭亡的远因
这边介绍三本书,分别以中国的角度/西印度公司的角度/中国货币本质的演变
来解释这个现象,粗鄙如我看了就很容易理解
==讲古时间==
十六世纪,中国转变为以白银为主的货币体系
主要有两件商业贸易源源不绝供应中国白银
1)日本石见银山
2)中美波托西银矿
当时世界各国热烈追求中国商品(丝绸、茶叶、瓷器)
源源不绝的白银向中国供给,进入中国的货币市场
造就市场资金的通膨宽松,而“朱门酒肉臭”也发生在这个世代
达官贵人有钱到纷纷比排场、比舖张、比浪费
随着17世纪开始的两个大事件
1)德川慕府锁国限制对外贸易,限制方式是只给予一年最大的贸易量
2)第一次菲律宾屠华事件,影响到西班牙对中国的白银进口
注:当时沿海倭寇肆乱,有海禁在限制贸易地点
明朝华人跟西班牙的交易,一大部份是在马尼拉进行
短时间内大量缩减了明朝每年可以获得的白银
用现今的角度来讲就是通货紧缩,运作一段时间后导致崇祯时代国库几无军备资金
(中国自产的白银,根本不可能追得上这两处矿山的供给量)
看到这里可能会想说,中国赚了几十年的白银了
也不是说再也没有钱赚进来,只是量少了点或很多点
怎么就导致经济崩坏了?
用现在的观点来解释,就是过往贸易获得的货币,都已经转换成物产或劳力的价值了
不论是三餐的便当、劳力的薪水、动产不动产
过往的货币供给,已经反应在各方面的资产价值
一样的生产模式、订价规则、商业利润
突然变成只能去抢食每年打9折打8折的货币供给量
总有人抢不到,总有人做一样的事拿的钱变少,当然要出事
要能继续发达下去,货币供给的斜率只能继续维持、或变得更陡
==讲古结束==
回过头来讲美债,或者说全球的国家公债
自1970年代开始,美国脱离金本位制,重新投入债务本位后
美元的发行就会开始进入宽松,国家的货币供给总量
回过头来从债务利息,以及对他国货币汇率决定
只要付得起利息,汇率又不降,那这个发债规模的速度就是可以被接受的
故1929时代的困境,起码印钞能应急,把市场问题拖到后面再来慢慢处理
是故,在这个理解之下,谈谈几个观点
1)买美债安不安全?
先回顾一下民主共和两党,关键政策
https://imgur.com/9RTMQcz
坦白讲,两边的政策明眼看,都在增加支出
川普的核心是回美制造,加关税是一个手段
尤其加重中国关税,维持美国进阶产品的市场竞争
然而支出不可能无止尽的加上去,才有了伊隆马来除旧,川普才好布新
在明确的缩债政策出台之前,美债大概也只能这样印下去
利息当然付的出来没错,但这个投报率,实在是追不上通膨
除了利息免税,想不到有什么明显诱因
2)美债ETF的价值
在此之间,大印钞带来的热钱通膨
往回要追溯到1970年代
1970跟2020本身都是为了扩充足够的流通性而大印钞
在现有的经济规模,大量的投入货币
因此有了一连串的市场反应
这跟之前经济不好,推出QE救市是不一样的概念
以往经济不好发债经济宽松,这种典型的刺激成长模式
在印钞大通膨后,则不再适用
用一句1970年代英国首相卡拉汉讲的
“过去我们常以为减税和增加支出,就能走出衰退增加就业,那条路不再存在
财政大臣大笔一挥确保完全就业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这是在大通膨爽完之后,确切遇到的困境
市场最不缺的就是钱,但是想做什么都还是需要继续砸钱
而伴随的负面效果,将远超想要得到的正面效果
*这段因果故事也很大一串,有机会再分享
*最近英磅大贬,也跟工党推动的政策有关
真的学不乖
这张图先提供给版友回顾与思考
走势跟演变,都跟当时政策面有很大的因果关系
https://imgur.com/GMLfVue
数字的绝对值当然不能今昔对比
所以要看的是每个时代的波动比例跟走势的变化点
当年从8%开始波动,大印钞后到6%,随后又爬回到8%左右
经历过一个小升值后,才开始迈向失控
近年大概是从2019开始算,3%开始起算
https://imgur.com/v2BiXzd
川哥的DOGE政策,大致猜想也是不想重演这段故事的后半段
(拜登这四年,真的加太凶了,现在几乎是100天加一兆美元)
一旦失控,就得付出大幅升息作为代价来收拾善后
总之下周川普就要上任,2月可以慢慢看他的变什么把戏
也不需要当下做结论,等关键事件浮现再来评估
过往半年以前,在推文中一直讲的美债殖利率,坐5望6
也是这么来的,此前真的是完全不推,下周之后看川普如何出手
==
最后这三本书推荐给版友
引用的只是这三本书很微小的地方
书中有很大量的商业历史知识,可以学习
https://imgur.com/Zu85m0G
https://imgur.com/WIeIQRg
https://imgur.com/3k6eMMx
赚赚P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