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人问,想讲讲 SOFI、OPEN,为什么我不会买的原因
SOFI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于房地产业贷款(新贷款跟 refinance),据我所知他的想法也是透过收集个人理财资料来作风险模型,这让他们能够更准确的预测呆帐率。呆帐率是贷款业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一笔呆帐可以打掉七八十笔成功的贷款收入。它们预测得好,放贷过几年以后包一包卖给 Fannie Mae 这样赚钱。
有没有觉得跟我之前说 SQ 会跳进去作的地方很像?但 SQ 是从B2C、B2B先作,再去作个人理财。所以他的整体生态圈大很多。想要反过来作我认为有点困难。我女友之前有用一家网络银行叫 Simple,我觉得跟 Sofi 很像,结果现在已经裁员要收摊了。因为这原因我宁可买 SQ 不碰 SOFI 。
OPEN 目前声势很旺,但美国房地产去年是次贷风暴后前所未有的好年之一,成长率可以再观察。房地产业算是我不熟的东西之一所以我个人不会去碰。
这是我个人感想,但 IPO(X)系列的主导人 Chamath 不是创业家。他给我的感觉比较像是投资,赚到大钱变亿万富翁,现在想赚更多,所以在用社交软件炒声势的类型。怎说呢,这人感觉很诈。
这并不代表他拉上市的公司(IPOE=SOFI, IPOB=OPEN, IPOC=CLOV)之类是炒作:因为投资者的目标是赚钱,大概真的是不错的公司。但对我的投资方针来说,我会想观察久一点。
PS: CLOV目前未合并前我找了一下资料看他们在干嘛,看起来像屎所以我根本不会想碰。
个股投资人在买新上市股票时,能在网络上看到的资讯和大型投资机构不对称。因为我的目标是买好公司,所以我宁可等几季,有财报和新闻,看到管理层的长期方针,能了解将来几年的成长率后再进场。我买IPO的过去战积非常差,所以算是不买IPO算是对自己设下的限制之一。版上我相信有比我看IPO厉害得多的人。
买股ㄧ定要考虑机会成本。像PLTR有些人觉得干嘛现在买,我也能理解。长期机会成本让我觉得买SOFI不如买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