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00317000217-262113?chdtv
台湾低薪低物价的模式可以维持吗?
台湾的实质薪资在过去十多年来几乎是零成长,但在物价上涨率也低的情况下,老百姓抱
怨归抱怨,但似乎无法摆脱低薪的宿命,政府似乎也拿不出解决的对策。
我们举几个大家熟悉的国家来比较,瑞士薪水是台湾的三倍,物价也是台湾的三倍。日本
、澳洲的薪水是台湾的两倍,物价也几乎是台湾的两倍。瑞士人平均月薪约20万台币,但
扣掉房租、税赋、医疗保险,能够储蓄下来的钱相当有限。
但话说回来,月薪20万,年薪240万,储蓄10%就有24万。反之,台湾平均月薪假设4万,
加上奖金年薪约54万,储蓄10%,约5.4万,少得可怜。瑞士人的24万,到全球各地旅游
觉得很划算,而台湾人的5.4万,只能就近去日本、韩国,而且感觉都不便宜。因此,如
果不出国比较还好,一旦出国,相对的剥夺感油然而生。
而大家想关心的是,此一低物价、低薪资的模式可以维持吗?首先,就低物价而言,台湾
的低物价背后有几个因素:第一,自由进出口,一旦国内价格上涨(如台风天菜价上涨)
,开放进口就可以平抑物价。第二,台湾的能源价格、健保费用低廉,生活成本也相对低
。第三,低廉的劳工成本。
不过,若时间拉长,台湾低物价水准的维持是有相当变量的。因为核能电厂逐步废除后,
台湾用电成本可能会高涨,加之以基本工资年年上涨、一例一休的推动,物价也跟着逐年
上涨。再加上全民健保财务吃紧,未来健保费的调涨箭在弦上,这些因素都将导致未来物
价的上涨。
在物价蠢蠢欲动,低物价模式面临挑战后,薪资却缺乏涨升的空间(虽然基本薪资有上涨
,但基本薪资的调涨只对边际劳工、支领时薪的员工有利),青年人的剥夺感无法消弭,
未来世代、社会的对立将更严重。
话说回来,低物价究竟对谁有利?又对谁不利呢?一般言,低物价对多数制造业有利,尤
其是代工、出口,在压低薪资、汇率、能源价格后有利出口,等于是变相的补贴代工业跟
出口产业。
另一方面,低薪却对服务业不利,因为低薪不易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无力为服务业创造
更高的市场需求。在低薪下,消费者要求低物价,不容业者随便提高价格。生产者在无法
提高价格下,只能追求成本降低或偷工减料。因此陷入恶性循环。
根据不少的研究,台湾之所以陷入低薪困境,在制造业上,系因贸易条件恶化,也就是因
为代工模式,导致出口价格拉不上来,进口价格又压不下来,业者利润恶化,无力为员工
加薪。
因此,政府的租税优惠、补助应以有企图心发展品牌、通路的业者为主,并协助建立海外
经贸运筹基地,打破业者海外通路的障碍,才有助于品牌、通路的推动。同时。补助业者
发展AI、5G、大数据,并将之导入传统产业,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提高附加价值,才能
创造加薪的空间。
至于服务业如何升级?最简单的想法是,借由海外市场的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竞争力。但在
执行上有其困难。因为服务有在地化的特性,以及国家的品牌形象。台湾最容易出口的市
场应该在大陆。但在两岸对立下,观光、医疗产业,打不进大陆市场。其次,东南亚人种
多、文化歧异性大,台湾在国际医疗,面临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强力竞争。在文创
产业上,竞争力也不见得比泰国、香港强。短期内靠服务业出口,打下江山,有其事实上
的困难。因此台湾必须先在自家练兵,并掌握操之在我的部份。
在服务业的资源上,台湾有10兆的超额储蓄,20兆以上的保险资金,这些资金都是台湾可
以利用的部分。
在文化创意上,台湾有中华文化的底蕴;在国际医疗上,台湾的医疗水准在亚洲数一数二
;在长期照护上,台湾有良好的气候及一流的医疗水准。另外,资产管理上台湾有充沛的
资金、高素质的金融人才。万事俱备,缺的只是东风。也就是服务业的松绑、产业化。
展望未来,如果赋予服务业主管部会产业化的绩效指标(KPI),使服务业的主管部会,
由管制规范演变为服务、辅导的角色,将台湾过剩的资金、超额储蓄导入服务业。但应限
定保险资金投入金融资产的比率,使其不至于导入房地产、股票,造成股市、房地产的飙
涨。同时,业者的投资应有回馈金,照顾当地弱势族群,以及回馈健保、劳保基金,才能
争取民众的支持。当然,民众也应有承受服务产业化后,部分服务价格波动的心理准备。
唯有服务业松绑、产业化,导入资金提升商业模式,并有能力雇用高素质人力,进而强化
竞争力。有了竞争力之后可以出口,充分利用东协、中国的市场,发挥规模经济效益,进
入良性的循环。台湾才有机会打破低薪、低物价商业模式的泥淖。
(工商时报)
心得:业者利润恶化,无力为员工加薪?
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
薪水不理想就投资股票
大盘跌就做空,空军推荐哪些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