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资料可能有误
现在大众所熟知的大盘指数,是1967年开始,在此之前,至少有两个指数
1962年时,股票家数很少,只有十几二十几档,第一个指数是“股价平均数”
至于如何编制,我没有资料
第二个指数是“简单算术股价指数”,1964年开始,以1963全年平均股价为基期
当时股票家数45家,但大多数交易不热络(整个月交易量可能是0,甚至完全没有挂单)
因此只用11档热门股来计算:
台泥、亚泥、味全、台糖、台电、大同、台纸、中兴、工矿、南港、农林
后来台糖、台电下市,加入新玻、中纤、太平洋电缆,总共12档
这11档股票的成交金额,占全体市场的九成,但后来就偏差了,因为:
原先热门股变成冷门股,而丧失代表性
1964年之后新上市的股票,虽然交易热络,但因为没有基期资料,而无法纳入,如:
台塑、南亚、津津、国建、华电
指数具体数值我也没有,而从折线图来看,1964年初大约是110,年中高点大约是320
然后崩盘,此后在150上下震荡
必须注意的是,1963年台糖股票因为国际糖价暴涨,股价也跟着大涨
到了1964年8月,股价达到最高点,然后暴跌,股民大闹交易所,股市因此休市
我称为台糖股灾,这应该是台股第一个股灾
直到1965年,台糖股灾余波仍未消除,政府介入护盘(在尾盘拉高)
但很明显的根本没有用,后来爆发钜额违约
于是股市休市十日,而台糖、台电则持续暂停交易,最后配合政策下市
证交所参考外国之后,编制第三个指数“发行量加权股价指数”
从1971年开始,以1966年底为基期,并追溯1967~1970年的资料
当时加权指数编制规则也与今日不同,除了不采计特别股、全额交割股之外
也不采计金融股、中钢等股票
我想这是因为当时金融股成交量非常少,权重又不小,影响指数太大,因此排除
而中钢的权重也不小,当时也不赚钱,会让人想起“台糖股灾”,所以也排除
这两点这是我的猜测。(可以把台积电踢出台指期吗?)
至1985年,因为金融类股交易热络,加权指数才纳入金融类股
但因为其影响指数太大,于是1987年推出“未含金融股发行量加权股价指数”
(较后来的资料提到,金融权重占大盘四成以上)
而“未含电子股发行量加权股价指数”是2000年开始
由此可见台股的主流
1971年开始用加权指数,而停止编制原本的股价指数
但因1974年跌幅较大,股民质疑声起,于是证交所又编制了新指数
这次采用国际通行的“道琼氏修正平均数”,并追溯至1973年的资料
然而这个指数没有公开,只在内部参考
1977年,此指数交给经济日报接手编制,并公开报导,称为“经济日报股价指数”
这个指数有人看过吗?台湾如果也有自己的道琼期货,那将是多军的天堂
1977年出现分类指数,编制方式同发行量加权股价指数,当时有:
水泥窑制、食品、纺织纤维、造纸、塑胶化工、机电,6大类
1981年新增:营造建材。1987年新增:金融保险。
1995年新编14类,与旧的8类有些不同,哪里不同我也不知道
第一、第二类股价指数,编法同大盘,1981~1997
以前上市股票有分第一类、第二类,后来废掉了
好像跟第一上市、第二上市是不一样的东西?
综合股价平均数、工业股价平均数,1987~2005,编法同道琼、日经
前者为全市场,后者为工业类
2001年时,前者有30档成份股,后者有20档
加权指数年度高低值
1967 105.76 92.48
1968 111.75 100.36
1969 114.54 93.97
1970 129 110.05
1971 149.93 116.48
1972 228.03 125.91
1973 514.85 225.70
1974 498.23 188.74
1975 429.02 190.18
1976 417 257.55
1977 450.44 313.92
1978 688.52 447.93
1979 659.19 502.05
1980 599.57 480.38
1981 600.73 502.92
1982 551.03 421.43
1983 765.71 434.94
1984 969.25 761.92
1985 840.57 636.02
1986 1039.11 835.12
1987 4796.73 1063.13
1988 8813.75 2306.65
1989 10843 4645
1990 12682 2485
1990年2月12日最高点126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