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连结:
※过长无法点击者必须缩网址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0851
2.原文内容:
郭台铭“群创光电争议”是超越政治的大事,切莫轻忽
今年四月中旬,台湾首富、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宣布参选总统,引起政坛和商界的震撼
,也勾起社会各界对郭台铭个人以及鸿海集团各个面向的讨论。除了引发国际关注的妈祖
托梦外,鸿海集团所代表的压低成本的代工模式以及高压的管理风格,对劳动条件以及台
湾整体经济过去到未来的影响,也引起许多议论。
无独有偶的,今年三月中中研院研究员吴介民出版了《寻租中国》一书,对鸿海崛起所仰
赖的广东模式做了非常深入的总结式剖析,引起很深刻的回响。所谓广东模式,指的便是
跨海峡的台商(以及其他厂商),充分利用中国特殊户籍制度之下所形成的劳动剥削空间
,在全球生产链的分工结构下进行扩张。而鸿海庞大数量的员工以及降低成本的能力,反
映的正是广东模式的核心特征。
然而如果说对广东模式的讨论,凸显了鸿海集团生产与劳动的面向;另一个重要但较受到
忽略的,就是金融以及公司治理的面向。特别是近日媒体所披露的群创光电与深超光电的
争议,充分凸显了鸿海以及其他台湾大型企业集团的金融操作与治理风险,值得进一步的
关注。
群创光电是鸿海集团旗下在台湾主要的面板公司,在2002年成立,在2010年并购了面板双
虎之一的奇美电子,并在2012年将公司名称改回群创光电至今。群创在2017年营业额超过
3000亿,2018年即使衰退一成以上也有2700亿的水准,员工人数多达六万人,是台湾私营
企业中排名前几大的雇主,而在台北股市中股东人数则多达35万人。
近日媒体披露,鸿海集团与深圳市政府合资成立了深超光电,将统包群创大客户华为订单
,再转包给实际生产的群创光电。同时群创的高阶干部也支援深超上市,而群创的车用电
子业务也将移转给其他厂商生产。面对媒体的指控,郭台铭宣称他与深超光电无关,而且
对这个发展也不知情。虽然郭台铭个人的角色以及相关的法律议题仍有待厘清,然而这个
发展却凸显出跨国台商的运作,早已跨越生产分工与运筹的层次,而进入到更复杂的股权
网络。
在台湾,家族企业集团是大型企业的主导组织型态,传统结构是以家族为核心,控制多角
化、跨业的复数企业。在1980年代后半,随着台湾股市快速扩张吸引大量散户资金,台湾
的集团企业也开始利用股市作更进一步的扩张。除了不断成立新公司以进军新领域外,将
原有业务分拆成新公司,再透过子公司上市取得大众资金,也成为扩张集团资源的标准手
法。在股权分布日益复杂之下,控股家族通常采用包含基金会持股、投资公司持股、交叉
持股、母公司持股等,各种持股大众难以充分掌握的方式维持控制权。
随着台湾大型企业集团开始大举西进,股权的操作也更为灵活与复杂。西进厂商大量仰赖
在开曼群岛、维京群岛与巴拿马等租税天堂的纸上公司以规避各种管制,整体的股权分布
也更加复杂。因为台商集团进军中国,往往利用香港作为重要管道,在香港上市也成为重
要的金融操作手段。鸿海集团可说是对类似金融操作,运用得最淋漓尽致的案例。
鸿海1991年在台北股市上市,之后陆续建立正崴以及其他集团上市企业,形成极为复杂的
母子公司同时上市的现象。2005年富士康在香港上市,开启了利用台港股市集资的布局。
光近八年内就挂牌台股的六家新公司,港股的三家新公司。在此同时,鸿海也运用手上庞
大的现金,进行许多国内外并购。特别以面板产业而言,鸿海先以旗下的群创光电并购了
奇美电子与统宝光电,接下来在日本并购了夏普。
更重要的进展是,随着近年中国股市的快速成长,鸿海集团也开始寻求在中国上市。2018
年鸿海集团以工业富联网在A股上市,尽管股价不甚理想,但开启了两岸台商集团更复杂
的金融操作模式。这次引爆争议的深超光电,目标也是上市,可以看成鸿海集团跨海峡股
市的操作模式。
鸿海多层次多地的上市与控股模式,固然可以视为一种企业策略,但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
却存在很大的风险。对于上市企业而言,虽然所有权属于股东全体,然而控制权掌握在控
股股东或经理人手中。因此,如何确保掌握控制权的经理人与大股东,能保障甚至促进股
东与员工等重要利害相关人(stakeholder)的利益与权益,而非利用剥削小股东或其他
利害关系人的方式获利,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目标。而公司治理体系不彰,也就间接地抑制
了企业掌权者改善企业营运与提升整体福祉的诱因。
台湾的企业运作型态,一方面类似日韩的集团型态,另一方面却又具有美式体系不断分拆
上市的实践。这样的控制型态很容易衍生各种公司治理的问题。在集团复杂的结构下,极
容易衍生出移转订价、虚列营收、集团内不公平交易以及操纵股价等各种手法。以本次爆
出争议的群创光电与深超光电的争议,就可能牵涉到包括股价的操纵、移转订价等等有害
于公司治理的手段。群创为数庞大的小股东以及员工权益是否受损,无疑需要各界关注。
除了公司治理之外,前年以来对于台商赴中上市的讨论,往往只聚焦在赴中上市是否会对
台湾金融市场带来排挤效应。然而赴中上市一个很重要却被忽略的后遗症,也就是中国官
方可以透过金融操作,更紧密直接地涉入台湾的金融市场。这对台湾政治经济的冲击,却
缺少足够的着墨。事件主角之一的深超光电并非单纯民间企业,而是由官方大量出资的官
民产权混和企业,显示了潜在的风险。
简单而言,群创近日的争议,不仅触及了鸿海企业文化以及两岸经济互动的黑暗角落,也
反映了许多台湾大型企业集团的治理问题。可惜的是,台湾在审视经济问题时,常有意无
意地回避类似根本问题,陷入政府拼经济还是拼政治这类毫无意义的无尽循环,严重限缩
了经济事务的讨论空间。
对于群创的争议,不仅金管会等主管机关应更强力地要求鸿海集团厘清疑点,就台湾社会
而言,也应对类似股权的互动,进行最谨慎的检视。
3.心得/评论:
※必需填写满20字
小股东们撇开只想炒短线赚一波的
如果想长期投资某家公司
公司治理这块的确要谨慎的检视阿
关注相关的治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