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新药烧钱 技转降风险
新药为首的生技产业技术门槛高,产业属性耗时耗钱,须高度仰赖产学合作,因此技转需
求高于其他产业;生技业的技转模式分2种,研究机构除可将技术移转给既有公司,收取
权利金,有时也会自行成立新创公司,一方面发放技术股给专利拥有人,另方面也借由释
出公司股权,吸引创投等长线投资者。
技转方式主要有2种,一是同意授权,研究机构将技术使用权转移给已成立的公司,再向
接受技转的公司收取研究成果达特定阶段的里程碑金及上市权利金等,但多半要资本雄厚
的大型公司,才愿承担商转风险。
研究机构也可能自行成立新创公司,以独有技术为号召,吸引愿忍受较长回收期以挑战高
获利的创投和天使投资人,这种作法也能透过提供专利授权换取股权的做法(即俗称的技
术股),留住专利拥有者与人才,研究机构还能透过出售新创公司的股权引资或获利。
经济部技术处长罗达生说,新药是先由科学家发现合成化学药物,再进行动物与人体实验
,且若要全球上市,还要配合各国法规才能实验,资金动辄亿元,因此研究单位多在此时
技转给生技公司,生技公司也可因此提升成功率、降低开发风险。
记者林巧雁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1229/38218468/
冲击生技业 8厂在台下市
浩鼎案昨宣判,虽中研院前院长翁启惠、浩鼎董事长张念慈双判无罪,但造成生技新厂筹
资不顺、投资人裹足,产业寒冬延续至今,是不争事实,今年包括喜康KY、健永、联生药
、易宏、源一、瑞宝、生控和泰合等逾8家生技厂终止兴柜,放弃在台上市,转向出走海
外或寻找其他金援。
新药研发“神话”破灭
某位不愿具名的生技业主管表示,2014年肝癌药厂基亚解盲不如预期,股价崩跌逾7成,
又爆发卷入政商高层的浩鼎案,虽仅2、3家个案,但已大幅动摇投资界信心,整体生技产
业人气溃散,“大型投资者怕亏损怕被抓去关,小散户看不懂新药又怕股价跌如溜滑梯,
所有人避之唯恐不及,产业发展直接进入冰河期。”
以2016年起的2年间,台股迎来万点的多头行情,但上柜生技指数却重挫36%,成交值占整
体上柜公司的比重,也从极盛期的4成,急冻到不到1成。随人气不再,生技股成票房毒药
,今年撤销兴柜发行的生技股占比近5成,除冠科、百略、金桦等被他厂并购,其他多数
因筹资不顺,决定退出台湾资本市场。
第一金投顾研究部协理许志麒认为,浩鼎案正面意义,是让市场投资人了解投资生技公司
不一定成功,不再将新药研发视为神话,也知道新药上市前至少有3期临床实验,更可能
耗时12年,须长期认真检视,投资转趋谨慎。
中研院院士李定国则认为浩鼎案对翁个人伤害严重,也重创学术界。李表示,浩鼎案可见
台湾技转配套不完善,呼吁不应只有防弊,更要兴利。中研院院士龚行健也说,过去因翁
官司缠身,使学界在技转上过度害怕,翁获判无罪后,相信学界可稍微改正想法。
记者林巧雁、洪德谕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1229/38218464/
“搞不清楚技转概念”检踢铁板
中研院前院长翁启惠历经近2年审理后,昨终获判贪污无罪,曾任新北地检署检察官的律
师高宏铭指出,从法院新闻稿可看出,检察官搞不清楚技术转移概念,又混淆翁启惠身兼
的“院长”及“发明人”两种身分,以致起诉事证太过薄弱,完全是因误判而起诉的案子
,最后才导致此一无罪结果。
高宏铭说,检察官不清楚技转概念,还常混淆翁启惠除是中研院院长,同时也具有技术发
明人身分,仅用翁启惠和张念慈往来的电子邮件,就拼凑两人的犯罪事实,却无法证明2
人有哪些用金钱交换利益的对价关系,“检察官起诉的证据有太多想当然耳的臆测”。
律师洪宗晖也认为,检方从头到尾只说翁启惠以“职务上行为”和张念慈交换股票,却没
明确指出是哪种职务行为,在无法提出100%有罪证据的情况下,基于无罪推定原则,法
官选择判无罪并不意外。
洪宗晖说,根据最高法院见解,法官开庭时仅会在对被告有利的状况下,依职权主动调查
证据;若对被告不利,法官不会主动调查,而是检方要负责提出证据,此案检方可能是对
自己的证据太有自信,才没积极向法官声请调查证据。
记者颜凡裴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1229/38218453/
当年沸沸扬扬中研院院长的案件,最后获判无罪,但也冲击到生技业
不知这些相关股,能否再重新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