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成本是指大户或共同基金,大手笔买卖一档股票时,
因为市场没有挂上那么大量的买单/卖单,使得股价不得不被拉抬/掼压,
进而提高了买进成本、或降低获利。
受到冲击成本影响绩效的例子,我举彼得林区为例,
1977年林区主持麦哲伦基金,林区称得上是当时的选股专家,
他投资的标的让麦哲伦的绩效高达20%~60%。
然而1981年,麦哲伦基金开放给一般大众,在之后的几年,基金规模持续变大。
由于手上的资金太大,没办法像以前一样投资小型股而不会遭受严重的冲击成本。
林区被迫买进大型公司,例如Fannie Mae、Ford。
对付冲击成本,分散标的是很直观的一个策略。
然而,在他退休前,麦哲伦基金投资的公司高达一千七百家。基金规模超过160亿美元。
由于绩效跟S&P 500指数差不多,林区过去的光环不在,选择于1990年退休。
事后诸葛来看,假如1981年没有开放给一般大众购买,基金规模不会快速变大,
林区遭受冲击成本的影响就没那么大,他也不必被迫买进权值股。
拉回台股,我最近也感受到冲击成本的影响。
以前在投资权值股、金融股时,一次买卖一百万元的股票,对市场根本没有影响。
举例来说,一次买进100万元的台积电,对股价会造成什么影响?
一点影响也没有!
但我投资小型股(标的可搜我文)时,别说一次,我一日要买卖100万元的股票,
股价会受到我的买/卖单而上涨/下跌1~2%。
假如我要买卖200万的股票,当日股价必定上涨/下跌3~5%。
因此我的买进成本随着我持续买进股票不断提高。
我目前的对策是,先休息一下,让市场自己跑一下。
等股价下跌时再继续吸进该档股票,等股价上涨到目标价后小量逐步卖出。
剩余的资金,要嘛放在银行、要嘛投资其他标的。
股板不乏投资金额上亿元的大户、中实户,
我倒很想知道,你们要如何克服这种困境?
分散投资标的是唯一的办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