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连结: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2981813
2.原文内容:企业生日快乐/中钢火力全开 奠定台湾经济基石
2018-02-12 00:28经济日报 记者 林政锋
今年47岁的中钢,是当年十大建设催生的优质企业,近半个世纪经历扩建、加值、转型、
国际化,目前海内外实质拥有八座高炉炼钢能量,带领总产值逾兆元的台湾用钢产业,共
同巩固全球不败的竞争优势,随着高炉愈烧愈旺,中钢已是台湾拼经济最热的引擎,要大
步走向下一个50年。
中钢总经理刘季刚说,中钢在台湾有六座高炉,另投资越南河静大钢厂取得每年200万公
吨热轧提货权,并由日本和歌山高炉每年供应120万公吨扁钢胚。中钢在台湾、日本、越
南的钢铁料源整合,应以八座高炉的产销高度看待,灵活调度可为中钢及台湾钢铁工业开
创最大利益。
47年前,中钢从稻田中拔地而起,为台湾的高炉炼钢拉开序幕,也奠定国内重工业基础。
1977年第一座高炉点火,主力产品是钢板、线材、生铁等,供应国内机械、五金需求,尤
其螺丝业所需钢料线材逐渐饱足,台湾螺丝王国生机盎然。
当时平板钢最重要的热轧母材只能从国外进口,直到中钢二阶扩建自设热轧厂,开始由国
内供应热轧母材,有效取代进口货,快速带动下制程的冷轧、镀锌钢等关连产业蓬勃发展
,中钢如同火车头,领导台湾钢铁工业进入百花齐放时代,用钢产业枝开叶茂,产值不断
扩大,形成另一个兆元产业。
刘季刚指出,中钢不只做出碳钢热轧,1984年他奉命带领团队到美国学习不锈钢热轧技术
,回国后顺利产出台湾第一颗热轧不锈钢卷。虽然不锈钢并非中钢主力,但中钢因拥有不
锈钢热轧技术,当时经建会规划唐荣不锈钢所需的热轧由中钢代工,唐荣原先远赴欧洲找
钢厂代工热轧的时代结束,省下很多成本。
后续华新丽华委托中钢代轧不锈钢,由于中钢代工费很有竞争力,唐荣是国营、华新丽华
是民营,不必花钜资自建热轧厂,从台湾产业整合与资源分配的角度,“很佩服当年经建
会的远见,让国家钢铁产业综效极大化”。
并购烨隆 战力升级
2000年中钢并购烨隆,创下首次并购外厂纪录,刘季刚衔命出任烨隆生产助理副总,重点
任务就是以热轧技术为烨隆找回竞争力。
刘季刚表示,时任中钢董事长郭炎土看出烨隆问题在于无法取得稳定扁钢胚料源,因此凭
藉与日本五大高炉厂长期建立的良好关系,促成住友金属启动和歌山高炉厂供应烨隆需求
。
2003年,中钢投资100亿日圆与住友金属合资成立东亚联合钢铁公司,中钢、烨隆可每年
取得180万公吨扁钢胚,彻底解决烨隆料源不稳定问题,事后证明此案对中钢集团贡献甚
大,至令仍为钢界津津乐道。
与日本谈判过程中,当时企划副总陈兆清拟定优质的策略条件;刘季刚设定精密的计价公
式,确保长久利益;中钢财务副总钟乐民理财远见高明,决定全部用日圆投资。烨隆董事
长林高煌与日本谈判团队周旋,成功建立公私情谊、融化各项障碍。
东亚联合钢铁公司在2003年成立,至今仍顺利运作,除促进台日钢界互信之外,中钢、中
鸿累计向和歌山取得扁钢胚总量今年直逼2,300万公吨,约二个中钢规模,投资效益很大
。
刘季刚说,烨隆是中钢首件并购案,后来纳入“中”字体系改名中鸿,他担任中鸿总经理
时花很多功夫让同仁认同中钢文化,设计全新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应用在名片、制
服、皮带、领带、领带夹等。由于中鸿经历过营运低迷的谷底,同仁珍惜新的机会,加上
有效的企业文化融合,中鸿对中钢认同度相当高,团结战力更强。
携手日厂 稳定料源
刘季刚指出,宏观、整合可将产销利益极大化。中钢在高雄有四座高炉,5号、6号高炉
在台中港中龙厂区;日本和歌山取得120万公吨扁钢胚,可视为中钢7号高炉;投资台塑越
南河静大钢厂每年200万公吨提货权,是8号高炉的概念。
依大水库理论,中钢有八座高炉炼钢的资源,年总量掌控近2,000万公吨热轧上游钢料,
据此做产销计画,可让中钢截长补短灵活调配,即便需分摊成本,影响也比很小,钢铁资
源运用更游刃有余,不再让子公司单独面对景气、钢价的起伏压力,对中钢集团整体利益
大大加分。
中钢成功并购中鸿,化解台湾热轧生产过剩问题,再经由中鸿整并冷轧大厂振安,国内冷
轧市场秩序随着稳定下来,振安后改名鸿立钢铁,利用中钢原料专心做酸洗热轧钢卷,每
年为中钢新增35万公吨酸洗钢板市场,再把饼作大。
刘季刚表示,中钢有优良的传统历史,相对也有守旧、安逸的惯性,有时遇到问题会自我
设限、退缩。期待未来中钢有更多创新能量,同时带领国内用钢产业共好,为台湾经济繁
荣发展,树立新里程碑。
退休人才库 帮中小企调体质
让员工转向民间企业,协助提升经营能力,创造双赢。
中钢是台湾唯一的高炉炼钢厂,国内用钢产业年产值已经突破兆元,中钢总经理刘季刚说
,将持续加强钢铁事业发展,并将具技术、管理、财务等本职学能的退休人才分享给客户
,希望提升钢铁中小企业经营体质,带动产业转型。
除专注钢铁事业,中钢发展轨道及风电事业“不会撤退”,结合政府政策开辟全新商机,
并与海外大钢厂广结善缘,有利维持国际竞争力,以下是专访纪要:
问:退休人才库由客户分享是什么概念?
答:这是董事长翁朝栋积极整合的服务新措施。中钢近年进入退休潮,很多专业人才屈龄
退休,但仍身强体壮,由于拥有钢铁专业,或行政、财务专长,闲赋在家很可惜,有些转
向民间企业发展。
中钢希望退休人才整合,可为产业所用,尤其钢铁中小企业经常苦于技术、财务、管理各
方面难以突破,中钢可提供协助,建议退休人才驻厂诊断提供解决方案,而且免费,业者
经营的愈好,就会跟中钢买更多钢材,创造多赢。
问:中钢在轨道与风电事业的策略?
答:政府前瞻基础建设有相当比重是轨道工程,发展绿能也是国家政策,中钢在轨道与风
电这二个领域都不会撤退,依自己的专才与实力脚踏实地、不浮夸,做该做的事,开创新
商机。
问:中钢与日本JFE集团都是台塑越南河静钢厂股东,并与新日铁住金合作越南冷轧厂
CSVC,同时与大陆、韩国钢厂互动密切,广结善缘的策略?
答:中钢投资河静大钢厂,除出资外,还出力协助河静建厂,外界经常问到,河静钢厂成
功后,会不会回过头与中钢竞争一事。站在中钢的角度,愿意付出更多,甚至帮河静钢厂
找客户,中钢与河静钢厂愈合作对双方愈有利,这是正向循环。
虽然中钢持有河静股权超过20%,但那是硬梆梆的法定权益而已,中钢与中贸要进一步释
出自己的资源,帮河静钢厂解决各项难题,包括找长期客户,与河静厂深度合作,而不是
靠冷冰冰的投资合约维系彼此关系,如此大家的信任感会更提升,才是长久伙伴关系。
总座刘季刚 带动产业转大人
中钢总经理刘季刚在中钢工作长达41年,奉献一辈子精华岁月。台湾第一颗碳钢以及不锈
钢的热轧钢卷都在他手中完成,国内热轧母材能够自产不必全部依赖进口,是钢铁工业成
功转大人的关键,他为国内钢界写下历史性的一页。
刘季刚台大机械系毕业,即被学校推荐到中钢工作,虽然同时被工研院、大同、声宝等大
企业录取,最终选择参与国家的十大建设。
刘季刚38岁时就担任轧钢厂副厂长,被视为明日之星。他在中钢没做过厂长,就升任助理
副总经理;没做过执行副总,就直接扛起总经理重责,多次跳跃式的经历,职涯显得与众
不同。
刘季刚早年被派任主掌子公司烨隆的生产部门。烨隆主力产品热轧设计年产能达240万公
吨,是民间最重要的钢料供应厂,1999年受国际钢铁不景气拖累发生经营危机,2000年中
钢并购烨隆,刘季刚为救援团队一员,短短一年时间,烨隆实际年产量由198万公吨拉高
到250万公吨、增幅逾26%,杰出的运筹帷幄与执行力,受到钢界注目。
2003年,中钢与日本住友金属合作成立东亚联合钢铁公司,取得和歌山每年180万公吨扁
钢胚,彻底解决烨隆料源不足的沈疴。此案被国际钢界视为空前绝后的成功案例,刘季刚
负责的钢铁交易计价公式更是一绝,相关参数涵盖台湾与日本钢价走势、生产成本、运费
指标、敲定盈亏拆帐比例等。
刘季刚在复杂的数据中,能平衡双方利益、获得彼此认同,为促成国内首宗跨国高炉合作
案尽一己之力,再次展现专业智慧。
2009年刘季刚回到中钢业务部门,当时国内热轧母材产量大增,他改革中钢与客户之间的
关系,用更灵活、具弹性的作法,帮内销客户做外销,共同把钢材卖到全世界,冲撞中钢
传统做业务的文化,接地气、与客户利益与共,获得下游好评。
刘季刚指出,中钢业务部门都是专家,但他不允许专家关在办公室内、站在云端看事情,
针对市场的各项分析可能都很对,但是对客户来说是否有意义才是重点;这些分析能否帮
客户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要让客户有感,上下游才能共荣。
中钢小档案
成立:1971年12月3日
上市:1974年12月26日
资本:1,573.49亿元
董座:翁朝栋
总座:刘季刚
业务:热轧35.72%、冷轧35.59%、线材9.96%、钢板5.67%、棒钢5.10%、H 型钢2.7%
中钢大事纪
1971 中钢公司成立
1977 第一阶建厂完工,年产粗钢150万公吨
1995 由国营改为民营
2000 中钢并购烨隆取得经营权
2010 投资台塑越南河静钢厂
3.心得/评论:
1.中钢已是台湾拼经济最热的引擎:股价最热
2.中鸿对中钢认同度相当高,团结战力更强:中鸿股价与中钢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1)
3.中钢发展轨道及风电事业“不会撤退”,结合政府政策:
配合政府政策,未来中钢绝对会在离岸风电赚大钱,挹注大量盈余使得EPS狂升
4.中钢与中、下游客户互动良好,中下游对于中钢盘价总是痛哭流涕,也持续购买
中钢料,未来也不会转单,故中钢未来业绩持续畅旺,EPS未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