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连结(超过一行或过长必须缩网址):
https://udn.com/news/story/7333/2161674
2.原文内容:
彭博资讯专栏/陆资金再失血 当心金融危机
2016-12-11 05:03经济日报 包定(Christopher Balding)
中国如何控管人民币汇率,是2017年全球经济的大事之一。尽管中国当局已使出浑身解数
,但资金仍迅速外流,使前三季国际收支出现4,690亿美元的逆差。当局虽试图阻止资金
外流,却始终徒劳无功。
中国资金外流势头于2012年开始增强,当时政府开放经常帐中的商品及服务交易。民众了
解他们不能透过资本帐交易,来购买外国的房子,于是制造假的贸易发票,将存款移往国
外。例如去年进口品的支付金额,就比实际通关金额超出5,260亿美元。2016年情况更恶
化。据法国外贸银行估计,尽管当局采取新管制措施,今年净流出额将超过9,000亿美元
。
最近当局又新增管制措施,规定凡是超过500万美元的资本帐交易,都须先经由国家外汇
管理局批准。由于可能没有足够的人力,企业界高度担忧作业缓慢,而且担心迟早也会对
商品及服务贸易采取这项措施。
为何北京如此拚命地拉抬人民币汇率,压制资金外流?一般答案是担心人民币贬值产生的
贸易后果,但并非如此。即使人民币再贬,贸易额也不会差多少,因为全球经济疲软,以
及中国进、出口产品的组合已经改变。
政府真正担心的是人民币贬值对进一步推动自由化的不利影响。中国一些不良银行的坏帐
比率达30%,一直依靠人民银行注入资金。货币市场利率从夏天时的2%以下,上升到目前
的2.3%以上。如果允许资金移动,很可能使存款大量流失,银行资金将更加紧俏。换言之
,中国当局一方面要抗拒人民币的长期贬势,同时还要防止资金外流引发银行危机。
中国当局必需因应一些长期性的问题。中国一直在谈减债,但今年来社会融资总额已增加
15%,是经济成长率的两倍多。如果金融体系不是如此糟糕,人民币贬值的风险也会大幅
降低,但政府迄今并没有兴趣因应银行业真正的问题。
真正的改革行动耽搁愈久,最终将付出的代价也就愈大。引爆金融危机或经济硬着陆的原
因绝非只有一种,而是由许多事件酝酿而成。中国如果现在不著解决这些问题,则爆发此
种危机的风险也将有增无减。
(Christopher Balding是深圳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主权财富基金专家/编译任中原)
3.心得/评论(必需填写满20字):
状况非常惨,华尔街日报直接点名会计帐科目作的太夸张了:
中资银行暗藏的危机:逾2万亿美元疑是贷款的应收款项类投资
http://chinese.wsj.com/big5/20161208/fin102515.asp?mod=trending_now_1
(报导节录)
应收款项类投资飙升显示出,中资银行是如何努力地维持信贷闸门开启,以支持国内逐渐
放缓的经济。将融资交易归为投资而非贷款能够释放银行资本,让银行更容易为借贷者延
长还款期限或发放新贷款。业界高管和分析师称,这种策略在中小型银行中尤其流行。
在中国不断膨胀的、已达国内生产总值(GDP)2.5倍的总债务水平之外,应收款项类投资的
盛行也产生了同步累积的债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主席尚福林
9月份直言,银行表外业务和投资业务的快速发展实际上意味着隐藏的信贷风险,可能会
影响金融安全。
瑞银集团(UBS AG)的经济学家估计,在中国央行去年公布的最广泛信贷规模衡量指标中,
漏掉了多达2.4万亿美元(合人民币16.5万亿元)的贷款,高于2014年所漏掉的7,120亿美
元(合人民币4.9万亿元)。这些经济学家表示,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商业银行
利用所谓的影子银行将贷款伪装成投资。
11月份中国最高银行业监管部门发布规定草案,这些规定可迫使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实
质而言属于贷款的投资采用更严格的会计准则。
然而到目前为止,相关部门一直不愿意采取过于强硬的措施,因担心此举可能冲击中国金
融体系。2013年,中国央行收紧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曾引发一次现金短缺。银行和其他金融
机构通过银行间市场来相互借款。
中国央行曾想控制影子贷款,但却使一些商业银行和非银行贷款机构不顾一切的争夺资金
。
瑞银分析师Jason Bedford估计,如果中资银行被要求将应收款项类投资计入贷款,那么
银行业将需要筹集高达2,120亿美元资金。这几乎接近2015年所有中资银行2,620亿美元的
融资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