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Venom (Venom)
2016-07-16 16:03:351.原文连结(必须检附):http://udn.com/news/story/7238/1830407
2.原文内容:央行33页报告驳斥报导后 今周刊大动作再拿数据回呛
2016-07-15 11:59 联合新闻网 综合报导
最新一期的《今周刊》以封面故事“他是神操作还是独裁者”批评彭淮南独裁把持央行十
八年,让央行理事会沦为一言堂,绑架“新台币”、扭曲台湾经济,央行7月13日发布卅
三页书面报告驳斥《今周刊》独裁质疑,央行说《今周刊》对央行政策一直有所误解。今
天《今周刊》回应全文如下:
【文/今周刊】
七月十三日下午,最新一期《今周刊》杂志还没上架,台湾中央银行已经发出三十三页的
新闻稿,全力“回应”才刚印出来的杂志。新闻稿还不够,央行还特地发函给台湾各大公
营行库,以“端正视听”。
面对民意监督,央行摆出来的姿态,央行厚厚的澄清说明中,对《今周刊》许多质疑却依
然交待不清。
“目前台湾央行的理事会成员都是兼任,真正专任的,只有总裁和副总裁。理事会每一季
最后一个星期四才开一次会,这三个月,我们就靠央行经研处寄给理事的资料,了解国内
外经济情势。我个人认为这些资料有帮助,但如果理事是兼任的话,他平常都在忙自己的
事情,我猜也很难仔细看资料。”
这是在央行担任理事十三年,台大经济系专任教授吴聪敏在接受《今周刊》专访时说的话
。
“理事会如何开会?央行会先报告过去经济情势,资料详尽;但是报告最后一张投影片,
不会在会前资料出现,那张投影片是最关键的。最后那一张投影片就是:今天从央行角度
来说,建议升息、降息,或维持不变。
假设,今天那张投影片建议降息半码(○.一二五个百分点),这时总裁就会说:“我们
今天的建议,是根据前面这些报告所下的结论,看大家有什么意见?”
在一个二、三十人开会的场合进行货币政策的讨论,其实很难。因为是兼任,平常可能不
会做任何研究,突然之间要他说出有水准的意见也很难。
如果理事提出不一样的观点,讨论到最后,通常是主席裁示:“这位理事先生的意见,我
们下次会好好考虑一下。”(记者问:下次有考虑吗?)当然很难。除非列入会议纪录,
否则很难判断到底有没有纳入。”
这样的理事会,真的可以产生出好的政策吗?吴聪敏并不这么认为。
“现在的制度,讨论真的有难度。因为我们理、监事会一起开,整个会场大概有二、三十
位,人非常多。央行监事的任务与货币政策制定无关,为什么要一起开?我也不知道。但
这样要创造一个好的货币政策的讨论,我认为,可行性满低的。
有一次,我本来想提央行“拉尾盘”(编按:央行在外汇市场尾盘进场作价)这件事没有
意义,还产生企业制作财报的困扰,央行也不曾对外解释。后来我没有提出。因为在理事
会里的氛围就是:即使提出,央行就说“喔,意见不错。”但也不会改变央行的作法。”
“什么!连他也不敢出来讲?原来大家都这么怕死?”一名不愿具名的大学教授,得知许
多经济学者都不愿意接受《今周刊》采访,惊讶地说,“‘那个人’就是比较…那个…我
们也很怕……。”这名教授含糊吞吐,像怕泄露了《哈利波特》大魔王佛地魔的名字一样
。
“我们这次采访,不具名吧?你千万不要写到我的名字!”当我们一再保证不会泄露身分
、任教的学校及系所,这名大学教授才放下了防备,说出真话:
“央行啊,其实是台湾一个很大的恶势力!”而他口中的“那个人”,就是中华民国中央
银行总裁彭淮南。
“我们的央行总裁,非常强势。他就是不希望有人评论他的意见。他就是会霸凌,不希望
大家去碰。”这名教授说:“但如果你去问,大家都不会觉得彭淮南做得好。”
然而,即便台湾经济已走入史上罕见的谷底,即便台湾已被美国点名为主要贸易伙伴中,
“唯一”进行汇市干预的国家,未来不排除对台祭出贸易制裁,但,与这些迫切危机直接
连结的汇率政策,却仍然不是社会的关注焦点,遑论“受到公众监督”。
台湾的货币与汇率政策,真的存在一股令人畏惧的“恶势力”吗? 一切,可以从一场学
术研讨会开始讲起。
一一年九月,台大公共经济研究中心正准备举办一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座谈会。宣传发动之后,主办单位接到了一通电话。
“在办之前,央行那边就打电话过来了,问我们是不是能够不要办啊!”这名不愿具名的
相关人士说。明明是学术界的论坛,为什么还没有办,央行就这么怕,企图“搓掉”?“
它通常也不需要给什么理由。我们就说,我们都邀请(讲者),也开始宣传了,怎么行呢
?不会屈服啦。”这名人士说。
当天出席论坛的前央行副总裁、前金融研训院董事长,现在是东吴大学讲座教授的许嘉栋
,证实了这名人士的说法。“央行对于不同意见,会不高兴。”许嘉栋说:“所以,他们
(台大)也在斟酌要不要办。”“台大本来就是标榜学术自由,觉得是可以讨论的,所以
台大还是认为‘该办’。”
论坛当天,根据《中国时报》报导,当时央行派出多名官员“全程监听”。“那天请来的
讲者,四位,我们原本都跟他们说,要讲台湾的货币政策。结果有三位都讲美国的货币政
策,只有许嘉栋老师很‘勇敢’,讲了台湾的货币政策。”这场活动的相关人士说。
事实上,当天讲者台大经济系教授李怡庭,也讨论了台湾央行的政策影响,但所有的焦点
都放在许嘉栋身上。他在这场论坛中,指出央行发行大量货币,造成市场资金浮滥,房地
产价格大幅上涨、不利金融业发展;以及为了协助出口而“阻升不阻贬”,造成一连串的
经济代价。
对此,央行表示:“本行宣布于一一年九月二十九日举行理事会,旋获悉某中心将于同月
二十三日举办‘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座谈会,因依本行理事会会议规则,本
行同仁于理事会前十天为缄默期,不得对外发表货币、信用及外汇相关议题之意见。该中
心之会议日期恰在本行缄默期内,本行与会者将不能畅所欲言。因此,曾建议该中心延后
举办该座谈会,惟未被接受。”
不过,《经济日报》 报导,央行经研处时任副处长林宗耀当场反驳许嘉栋,央行的“缄
默期”说法令人疑惑。而这一段对央行政策的三十分钟批评,与接下来许嘉栋及金融研训
院长达数年的困扰,是否巧合,值得玩味。
座谈会第二天,是周六假日,央行却像全年无休似地,在缄默期紧急发出澄清稿反击,痛
批许嘉栋在座谈会中所说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毫无事实根据”。央行发新闻稿反击
外界批评,是家常便饭;但是对许嘉栋来说,紧接而来的,是更大的精神折磨。
“神经病!”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座谈会后五天,立法院财政委员会质询时,立委费鸿
泰上场,对着以金融研训院董事长身分出席的许嘉栋大声训斥。
“我建议你立刻离开这个位置(编按:要求辞职),对于汇率,有的人会虎视眈眈,有多
少豺狼虎豹在那里?你是不是豺狼虎豹?”“我怀疑你后面有阴谋,你后面有动机。”
费鸿泰更在隔年三月财委会上指出:“金融研训院开了那么多的课,赚了那么多的钱,他
(许嘉栋)统统都来修理央行的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我觉得他有问题。”“大家怀
疑他抢(央行总裁)位置。”
过去许远东任央行总裁时,立委还会在质询时指责其功过;现在立委则一面倒,主动“处
理”央行的异议者。一二年,金融研训院的预算删减项目明显增加,余绌预算在一二年是
一八九四万元,比前一年减少一千多万元;一三年只剩一百多万元。许嘉栋则在一四年届
满退休。
“到现在印象还很深刻啊,在立法院被讲成那样……”回想起当时的情况,许嘉栋的话停
在中间,将近一分钟,没有再说话。
看到许嘉栋的下场,谁有胆子再对央行政策说一句话?台湾的货币政策有如被设下了戒严
令,下令者是央行、央行经研处就是宪兵队。而我们的新台币,也就像是央行总裁的禁脔
,它的利率、汇率该有什么样貌,除了总裁,不容他人置喙。任何关于央行货币政策的讨
论,几乎都会接获央行“指教”。
一名大学教授就说:“我之前在媒体上登文章,讨论央行政策。结果在央行工作的学生私
下来说:‘老师,你怎么搞这么大,害我们紧急开会。’星期一登,央行星期二就(打电
话)来了。”“就是很多这种例子。不一定是很强烈的施压,但就是希望你不要再谈。”
“彭淮南很爱讲财政政策,说房地产税制、所得税啊这些问题,”另一名学者说:“但是
他就是不准别人讲货币政策。只要一讲,就会拿很多论文来反映。”
事实上,央行对学术论文的“容忍度”,也受到不少学者质疑。一名曾经受央行委托研究
的学者就指出,央行在听完他的研究期中报告后,直接对这名学者说“你的报告结论不能
这样写”,硬是要修改为央行希望的结果。
对此,央行表示,央行每年委托学者专家进行学术研究,每一次的委托研究皆包括期中与
期末报告的讨论会,除邀请行外的学者专家来行评论,本行业务相关人员也会出席,针对
报告的研究方法适当与否、推论过程是否严谨等等,提出建言,以使得委托报告内容更为
充实、完整,这也是政府各部会委托研究报告必经的过程。上述过程自不能误解为央行“
会希望学者调整研究结果,导向与央行政策相符研究的结果”之说法。
这股寒蝉效应,在媒体界也一样。
一位已卸任的财经官员在媒体聚餐时,被问到“台湾汇率政策”,他笑着说:“我们就不
要谈这个(汇率)了吧,好不好?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嘛!”在场记者也都笑着不再追问,
彼此心知肚明,就怕央行隔天拿自己开刀。
另一名时常在媒体上批评央行政策的学者,甚至被媒体下了“封口令”。这名学者说:“
他们(媒体主管)就说,实在对不起,央行来关切,之后最好不要再登我的文章。”“央
行坐拥一堆博士,不好好来做研究,每天把精力花在挡这些有的没的!”
“央行有点过于强势了,对外界、媒体都不够谦虚。”中研院院士朱敬一说。“你们媒体
们去讨论,让他(指彭淮南)有一些压力,平衡一点,我觉得是好事。但反过来说,台湾
现在很多中央部会,都被媒体骂趴了,现在还站着的,就只有一个人(指彭淮南)。所以
我倒还希望,多数部会像彭淮南那样,强势一点。”
在十八年的“洗脑”下,“彭神”的称号在民间越来越响亮,民众对货币政策的认知,却
也越来越模糊。而十八年来,在央行内部的声音,也慢慢只剩下一个。
一九九八年彭淮南接任总裁前,央行副总裁中,有一位多由外部金融界人士、学者担任,
如邱正雄、许嘉栋、陈师孟等前副总裁,对货币政策都有自己的一套论述;然而九八年后
,央行的副总裁却大多由央行内部调升。现任两位副总裁杨金龙与严宗大,都在国外拿到
博士后回国,进入央行超过二十年,专业素养不容怀疑,但在彭淮南十八年来的强势主导
下,对货币政策的看法难说不会被同化。
如同担任十三年央行理事的台大经济系教授吴聪敏所描述,央行最高决策单位“理监事会
议”,完全没有细致讨论的空间。在央行理事会规模庞大、且理事均为兼任性质的情况下
,台湾的货币政策决策,也只剩下一个声音。
从外部的学界、媒体界,到内部的副总裁、理事会,央行造就了一个“无人能反对彭淮南
”的制度,所有持不同意见的人,全部噤声。
然而,当你封住一个人的嘴,你不能证明他想说的是错的;这只能证明,你害怕他可能说
出的真相。央行一再害怕别人说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今年四月二十九日,美国财政部发布 《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外汇政策》报告,提出货币
操纵国的“观察名单”。名列观察名单的台湾,是所有美国贸易对手中,唯一一个被指出
“干预汇率”的国家。
不过央行假装没看到,只指出台湾不是“汇率操纵”国。即便台湾经济已走入史上罕见的
谷底,即便台湾已被美国点名为主要贸易伙伴中,“唯一”进行汇市干预的国家,未来不
排除对台祭出贸易制裁,但,与这些迫切危机直接连结的汇率政策,却仍然不是社会的关
注焦点,遑论“受到公众监督”。
央行一再强调,新台币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供需决定;但央行也同时肩负“稳定对外币值”
的责任。中经院院长吴中书解释:“台湾资本市场属于浅碟型,加以管理,并不是坏事。
”因此认同央行稳定汇率的作法。许嘉栋也认同:“央行要稳定汇率,我个人是赞同的。
”
“但是,什么叫稳定?”许嘉栋提出了关键问题。
吴聪敏指出:“只要他(彭淮南)认定外汇市场有不正常的波动,就会把法令条文拿出来
干预。”但“怎么解释不正常波动?这就有很多空间了。”他进一步解释:“如果今天台
湾出超增加,照道理,汇率应该就会升值。市场力量本来会让你升值,但央行就可能界定
这一波动不正常,要干预。”
以台湾长期的兑美元汇率与台湾出超变化,就可以看出来,在彭淮南上任后,无论台湾出
超如何增加,新台币汇率一直限缩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也就是说,因为出超,市场力
量本来能把台币汇率合理地向上推升,彭淮南却把这股力量解释成不正常波动,进行干预
。
在正常情况下,台湾如果出超增加,代表台商多赚了美元,会再把美元换成新台币消费,
因此,“把美元换成新台币”的数量增加了,新台币的需求增加,长期来说,新台币兑美
元汇率就会自然升值。
但是升值会造成台湾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这时若要维持新台币的汇率稳定,央行可以反
过来“发行新台币(印钞票)买美元”,增加美元需求,让汇价稳定。
长期下来,新台币就会“该升值而未升值”。不只如此,许多学者也指出,当新台币贬值
时,央行倾向放手不管,也就是所谓的“阻升不阻贬”。同时,因为央行买进大量美元,
我们的外汇存底也会因而增加。
因此,台湾外汇存底增加,并不如外界印象中,全是台湾“赚来的”,而是台湾印钞票干
预汇率的结果。台湾的经济,在该升而未升的新台币环境下,也就不断保持出超及出口价
格竞争力;同时,央行的外汇存底增加,也是央行不断印钞票买外汇资产(主要为美国国
库券、公债)的结果,形成“不断赚钱、借钱给美国”的怪象。
台大经济系教授陈旭升就在一篇 《央行阻升不阻贬?再探台湾汇率不对称干预》论文指
出:
我们无法理解为何台湾央行不愿公布外汇买卖的历史资料。”“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央行
,已公布外汇干预的历史资料。举例来说,如澳洲、瑞士、德国、意大利、日本、墨西哥
、土耳其及美国等。
从央行理事会的“一致通过”,到学者的无奈、人民的无感,这仿佛是个没人讨论货币政
策的国家。浑然之间,台湾不仅成了全球唯一被美国点名的“汇率干预国”,还出现许多
罕见怪象:我们的央行每年盈余缴库占岁入比重高达一○%,以至于国家财政竟然与央行
决策高度连结;我们经过购买力平价(PPP)后的GDP,远高于以美元计价的名目GDP,这
是相对落后国家才有的特征。
种种怪象,是台湾当前许多经济问题的根本源头;扭转的第一步,则是重新认识那个与你
我生活紧密连结、但却像被蒙在雾里的货币政策。
而台湾的购买力,也是央行不断灌输民众的观念之一。对于台湾的名目GDP被韩国超越,
央行总是以经过物价调整后的实质GDP(PPP GDP)为理由,告诉我们“台湾民众的生活成
本相对较低”。央行因此告诉民众,台湾较日本、瑞士等国,“民众的国内实质购买力相
对较高”。
“经过PPP调整后的GDP,的确有反映生活水准,但这样的回答有点自我安慰。”朱敬一评
论:“台湾的经济,有问题就是有问题,不是用另外一个数据看,就没有问题。”
从《今周刊》在今年六月间进行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大部分民众都认为,台湾虽然经PPP
后的人均GDP很高,但无法反映真实的生活水准。央行苦口婆心,也唤不回台湾人对经济
的乐观。
而低薪资、低物价,让大陆游客来台观光时惊呼“好便宜”;除了商品便宜,也让台湾的
人才变成“好便宜”,进一步加剧台湾的人才外流。
“央行的说法,等于在告诉民众:要嘛,你就永远龟缩在台湾,不要出国;要嘛,你就不
要留在台湾工作。”一名智库主管也指出:“低物价政策,让台湾变成‘低边际利润国’
(low margin country)。物价低,但厂商利润也非常低,造成薪水也非常低。这也是央
行阻升不阻贬,让产业过分依赖低汇率的下场。”
一名大学教授说:“我们每次去日本或瑞士旅行,都会觉得当地的东西很贵、物价很高。
如果要你选的话,你会选像台湾这样低物价、低薪资;还是像瑞士那样高物价、高薪资的
国家?”
而瑞士这个高物价、高币值的国家,看法就和台湾央行相反。“的确,瑞士的高物价、高
币值,让我们的某些东西显得比其他国家贵,特别是在一些劳动密集的产业,例如剪头发
。”瑞士央行首席经济学家科力(Ulrich Kohli)曾在一篇名为“瑞士的成长赤字”(
Switzerland's Growth Deficit)文章里指出。
“但是我们不会每次剪头发,都飞去希腊或是马来西亚。”也就是,内需产业不会受影响
;相反地,瑞士购买其他国家进口的东西,因为高币值,成本较低。“因此我们的高薪资
,换来的是货真价实的高购买力,这绝不是幻觉。”相较起来,央行口中“台湾的实质购
买力较高”,不就是幻觉吗?
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国内、国外差距,也就是“购买力幻觉”,用PPP后的GDP与名目GDP的
比率来比较。在各国比较中可以看到,有货真价实购买力的瑞士,在光谱的最左端,而台
湾则落在与中、低所得国家同列的右端。
瑞士央行在二○一五年《放弃瑞郎兑欧元汇率上限》的报告中就表示:“因为欧元大幅贬
值,造成瑞郎兑美元过分贬值。因此,过去的汇率政策已经不适用。”有学者就指出,让
瑞郎放手大幅升值,就是为了维护瑞郎的对外购买力。
反观台湾,自一九九八年彭淮南上任以来,我们的“购买力幻觉”越来越强。近几年研究
台湾汇率政策的前立委沈富雄就指出,原本台湾还在先进国家之列,但九八年之后,便一
路向开发中国家靠近,和我们外汇存底增加的速度,几乎一致,也让我们的名目GDP占全
球比重逐年下滑。
只是,这些东西,没人敢说。中经院院长吴中书虽然对央行政策赞誉有加,也敬重彭淮南
,但他也指出:“假设是用更开放的态度,让大家来讨论,不是央行一肩扛。民主社会,
也不用反应得这么敏感,社会自然有公道。”
的确,台湾未来会面对的经济结果,得从现在开始讨论。货币政策中的许多制度,也得从
现在开始改变。在位十八年,从一手掌控的理事会、强力压制舆论、到不可或缺的缴库大
户,彭淮南创造了一个央行体制:一个只有彭淮南自己能维持的体制。这一切,都可能只
是幻觉,当彭淮南卸任时,幻觉就将破灭。
3.心得/评论(必需填写满20字):台湾就只剩下彭神一个人的声音,其他的声音都听不见
对于台湾股市长期发展其实是不利的。
刘政鸿也是5A县长,请问现在苗栗县县民过得好吗?用钱买来的A很伟大吗?让每个人赞美才是伟大,而不是只有少部分惯老板赞美.十几年来千篇一律只有双降,该想想新办法,别脑袋僵固,老狗想不出新把戏.后世人们找台湾失落十几年的战犯,若非主谋,也是帮凶
就老玻璃心不能接受其他意见啊,有什么好辩解的今天要是大家联手一天发一篇质疑货币政策的报导,我看总裁上班光澄清、反击、关切就饱了我非常爱喝咖啡,宗才还不快来约谈我因为企业界想不思进取啊,上面的Flower不就说了
货币政策是两面刃,没办法讨好两边.但是央行阻升不阻贬,全民被剥夺购买力变相补贴大老板,请问他们有给劳加薪吗?没啊.如果自己像范仲淹天下为公,行的正,为何怕别人批评,难道被剥夺购买力的人民只能敢怒不敢言?不能讨论?还以为活在戒严时代吗?民主社会任何政策不是都可以讨论吗?
世光又要跩了 照三餐点彭神 不过 台币升值 头又大有降价吗?把进口商当吃素?
拿私人企业和央行总裁比 我也是笑了逻辑有问题才会说出这种话XDD 反正把央行私人化算了
换谁 重点… 现在这下场 汇率能有恢复正常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