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闻] 日股泻逾5% 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至负

楼主: dianbox (dianbox)   2016-02-14 06:16:40
日本最大的两个问题就是
1 主导产业崩盘
日本的主导产业是电子和汽车
日本的电子产业已经垮了大半
消费品牌下滑严重
即便是零组件也在下滑
日本最严重的问题在于科技树攀爬失败
一部分原因也在于中国市场对世界科技树的影响力
中国庞大的产能和市场对世界新兴技术路线拥有巨大影响力
面板,2001年左右,以日本财团为首的电浆路线
和以三星LG为首的液晶路线产生决裂分化,
两大阵营 对垒,争夺市场主流地位和产品标准话语权。
那时的日本很风光,那时的韩国祇是新秀 ,台湾做些高端代工,
而那时的中国仅仅是有点市场营销力,在代工市场有点产业链优势
按照当时的格局,当时的人们判断必然是电浆路线日本取得胜利,
而当年中国的厂商和产业链导向韩国阵营
很快液晶产业迅速扩张。边际成本大幅下降,市场迅速膨胀
之后,三星LG一举击败日本财团电浆联盟,
索尼、松下、东芝、夏普、NEC纷纷惨败,从此液晶奠定统治地位
中国当时经济规模还不如日本,选择站队韩国厂商和液晶,
成为韩国在电视面板领域击败日本的重要力量。
作为条件 回报,三星和LG通过合资也给中国的半导体厂商转让了一些技术。
之后中国面板迅速崛起
类似的现像还有不少,
比如三星和海力士的NAND芯片的路线碾压东芝,
中国战队亦起重大作用
至于在新兴电子产业,譬如智慧型手机,商用无人机,日本都大大落队
电子产业衰败
但是日本的汽车产业近几年越来越好
已经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
现在日本汽车及其零部件的出口额占了日本总出口的将近一半
日本国内大批人口的就业由日本汽车产业支撑
但是目前汽车产业面临巨大变局
蓄电池(电动车)和燃料电池兴起将取代当下以石油驱动的汽车产业
蓄电池路线 是以德美中厂商特斯拉,BMW,比亚迪,乐视法拉第等公司为代表。
燃料电池 路线是以 日本 丰田,本田,三菱 等为代表
哪个将取胜?
目前来看,蓄电池还未成熟,而燃料电池比燃料电池先行一步
但是,问题在于
燃料电池路线有着难以克服的致命缺点
1) 加氢站超昂贵又危险,且不说 平时会不会有疏漏性爆炸事故,
一个地震导致的 氢气管道泄露就足以产生相当于广岛原子弹那样的爆炸隐患。
相比之下,充电桩占地面积很小,成本低廉,又安全
2) 燃料电池汽车制造成本高,价格昂贵,光是其燃料电池的催化电化学反应核心
里面就装着大量的贵金属稀土金属,这些贵金属高成本不是能够通过规模化生产来有效降低成本的。
3) 燃料电池中氢气的来源不环保,而且耗能较大
4)燃料电池汽车本身的安全隐患很大,特殊的安全要求导致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部件的保养费过高。
而电动汽车目前的问题主要就是蓄电池技术,一旦这个技术突破,电动车轻松取胜。
所以长期来看,电动车必然胜利。英国,美国和中国大力研发石墨烯技术,就是为蓄电池路线的大跳跃做准备
。一旦石墨烯电池或者电容量产,日本的的燃料电池路线基本就直接破产了,日本汽车产业就宣告完蛋,大批人失业。
日本之所以要选择燃料电池路线是因为
电动汽车是个全新事物,
废弃了传统内能汽车路线上大量的精密零组件,
尤其是传统企业利润最高的两个核心零组件内燃机和变速器就被废掉了,
大量的震动缓冲器也废掉了,
这样的话日本汽车产业的垂直产业链基本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庞大的就业人群和公司就会出现危机
2 日本的企业管理和融资管道太保守,落后于时代
日本的企业管理和融资管道太保守,落后于时代
这里转po一篇网文:
新时代的产业高附加值 商品 将以 无形的形式存在:
一个ROM开发团队创造的附加值已经超过整块电路板的电容电阻;
一个工业解决方案的团队的新思路 将轻易获得一轮场下融资,
其附加值可能远超过整个工厂的轴承钢零件的附加值总和;
一个新的物联网协议标准可以颠覆整个机床产业链;
一个IC设计版权价值 就可以买下日本一个机械零部件供应商的全部市值
在传统行业上,且不说日本的优势在不断减弱,纵使全部拿出这些优势来讨论,也是浪费时间。
日本在传统行业的这些优势 对于 未来国民经济产业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因为机械零部件、感冒药、精密轴承钢之类的传统行业已经不再是 经济主战场了。
比如全球液压轴的价格 杀价杀得比石英晶振价格更凄惨。
无论日本实验室的PPT做得多夸张,无论展示厅的观感多好,
日本在新兴领域的起跑线上已经落后了:行业附加值变更 趋势是在科技股泡沫时期的第一次互联网革命时出现的,
日本起初不以为然,后来发现形势不好,搞个气势浩大名字高逼格的 “大航海“日本IT行业振兴计划,
好家伙!烧了几十万亿日元,结果弄了一堆 杂乱无序的软件开发,一地鸡毛。
原因:
1)、日本停留在后工业时代的保守思路
2)、日企原本落后 如今更落后的人才选拔机制。
3)、日本社会落后的融资机制。
我就以我所在 的空中机器人 无人机领域来谈谈 这个问题:无人机(UAV) 相当于 空中机器人。
在民用,军用领域 都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节省人力成本的可行性 远超过 其他领域的机器人。
(飞行员的培养成本和薪资大家懂的,而且省去驾驶舱和弹射装置 大幅提升了空气动力学设计空间)
无人机 成熟度 远超过其他多数领域的机器人。
(那些什么打扫卫生,拆解箱子,收银的机器人完全是停留在PPT层面或者展厅、最多就是在主妇们的房间,
且可靠性不高。即使德国KUKA公司的柔性机器人“波尔台球对手” 也只是停留在有限情景考虑层面,
不具备自我学习能力, 恐怕等到SpaceX的火星殖民地建立了,这些想代替环卫大妈们工作的机器人还无法商业化。)
无人机 根本不需要考虑柔性 问题和 地面复杂条件下的各种情景。
即使在不具备自我学习迭代 能力的基础上,依然可以完成任务。
无人机还能执行危险任务。无人机前景这么好,
日本的媒体、政客、大学实验室和 产业大佬们 自然不会放过 无人机,
一堆口号和 PPT就出来了,展厅里的试验机也是一大把,
日本通过大学院所交流 与包括我校在内的各国院校 举办的座谈互动也不少。
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从深圳大疆科技崛起后的这3年里,
中国无人机市场和无人机创投企业雨后春笋般诞生,
独角兽级别已经诞生3个了,大有智能手机 军阀混战的前戏。
而日本的无人机产业界依旧还是提供廉价摄像头,陀螺仪,压敏元件的零部件供应商,
地位不如富士康,更别说和 台积电比了。
几个日本无人机厂商Hirobo 产能迟迟未能跟上,
市场铺线和B轮融资还不如中国的初创企业。
日本银行贷款利率那么低,为什么他们的风投们还百般刁难自己的初创企业?
日本的大学院课题组为什么不能把ROM开发纳入论文积点?
日本的毕业生即使选择创业为什么只守在自己的老家而不是产业区?
日本的财团为什么不用垂直产业链去整合日本无人机初创企业?
日本的政府为什么不给与民族初创企业 工业园补贴?
一些在中国VC中介看来极其愚蠢的事为什么日本人就无动于衷呢?
很多事当时想不明白。我最想吐槽的还是他们的ROM团队。
我校的项目组和校外合伙人刚刚注册实体时,VC就自己来敲门了,
而日本的同行们竟然要找我们求资源,尤其是钱和销售渠道。
对你没有听错,日本大学院的一个初创组主动找到我们团队,
提出一项摄像头解码专利合作以及股权出售。
找我们换市场资源可以理解,
待他们求资金时我才领悟到日本的创投机制是多么落后。
他们在推销自己时仍然把零部件供应当做自己的优势。
我老板差点笑出来,现今的融资思路当中,非稀缺硬件资源根本不是说服投资者\合作方 的理由。
而日本团队却没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反而拿不出一套完整的ROM开发方案。
极端天气下的通信调幅调谐方案设计更是不忍直视。
此外,他们的第一轮投资人竟然是日本银行,那个银行代表是个外行的小业务员,
甚至没有基本的力学常识,也跑来座谈了,他以前是前台经理,
后来被借调到投资部门两年。诧异中查了查日本的产经新闻,
默然发现日本的VC 竟然是日本政府鼓励的银行,
能获得三菱UJF之类大银行投资的就被日本媒体称为幸运了。
这样的投资能为初创企业带来的资源除了钱,
也无其他的了(思路,新兴行业人脉,渠道等等都没有) 。
日本银行的业务基本为传统财团的借贷服务,这种创投业务也实在生疏。
他们团队的银行代表在计算 电子产品报税时可以无端算错报税额。
冷汗!别看这个日本银行代表不懂业务,不懂行业,
他居然很大的权利监督创业团队的资本支出, 与其说是监督,不如说是束缚。
我亲眼看到他对其开发人员指指点点,他说他的责任就是控制银行的投资风险。
有没有逗我!风投风投,就是风险投资,既然你的主要任务是防止风险支出,那还叫什么风投。
原本思维落后的初创团队碰到这样的投资方监督政策,如同投10注买中奖率为0的彩票。
他们的投资方的金融策略古老且古板,我们的第一轮投资法人是香港注册资本,
其母公司是家广东风投,利用香港 进行 合理避税。
同时利用香港的国际外汇结算中心地位降低汇率成本。
而日本人的银行投资这根本没考虑过使用离岸注册和汇率成本摊薄。
也许这些初创的日本青年被传统产业投资者绑架,
也许是他们自己的思路和日本传统企业的中年经理们一样,太多的也许。
我们团队和一家广州的竞争团队们貌似两餐饭后,
就结束了和他们的洽谈。拿他们当个backup都没兴趣。
我只能对他们说:“祝你们好运!”
日本产业界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管理机制 着实令人寒心,
另外一家日本成型的无人机公司 想开发中国市场,一度想从深圳的电商行业挖角。
也算是想培养个中国本土销售经理,开出的薪水没什么吸引力不说,
还把浮动薪资部分订得极低,诧异的是这个日本团队自以为开的薪资条件很优惠,
怀疑有些日本人还把日本当天朝上国
这与当今中国电商人力市场 格格不入。
之前洽谈的那个初创团队中有个京都哥们挺苦的,
一边参与创业一边补交研究所的毕业论文,他说这是硬性规定。
我就纳闷,为什么中国可以由课题组负责人决定毕业条件,
而日本就不行,这个创业团队得不到日本政府的补贴,
研究所就不能用项目成果兑换 论文积点以示产业支持吗?
没办法,日本研究所已经20年没修改 论文政策了,日本的产研结合已然无法适应新时代了。
就算是这种低效的传统汇报式管理模式吧,底层日本创业员工已经无权提议新的idea了,
随便谈到一个文案,问他的想法,他却马上请教他的所谓“领导”。好家伙!
这哪里是创新企业?传统企业的官僚体质已然一览无余。
人才进这种团队还不如进老人企业,起码稳定些。
日本的企业管理体制更是老古董,
欧美、中国很多新兴行业的初创企业已经开始模仿google的分布式 企业架构了,
公司动力源泉自下而下,哪个员工有idea,自己可以随意组队,每个人都可能 成为初创公司合伙人。
我们老板也有这个变革想法,至少层层汇报式架构在我们课题组已经不复存在。
但是我接触的日本初创团队 ,无论是系统集成还是零部件设计,
50人不到就开始把传统大型公司的层层经理体制往自己身上套,
且不说过时的企业管理思路,平摊到初创企业的销售额规模上,
就那管理成本 消耗 够吓人的,提前绑住了自己的手脚,
日本团队内部还没凑齐108好汉就玩起了三国杀。
师兄说 10年前挺佩服日本的公司文化的,现在只能把日本企业文化、创业文化当反面教材。
日企在新兴领域的竞标手法也是让我醉了,成熟传统行业的竞标手法全球雷同,
可是在新兴创投企业间还玩这套 就是浪费时间。
大多数时候,我们根本不需要供应商有 乱七八糟的认证,
可是有的日本供应商只是小批量供货,就邮件乒乓 一大堆会议纪要,
认证,测试步骤文本,确认信等等。师兄们都快烦死了。
几天下来,光商谈电话会议举行时间的邮件就发了几十个。
如此企业还有什么效率?为繁文缛节浪费VC的钱是自毁前程。
老板回忆起前几年在国企 调研的经历,说中国国企效率 都比这些日本家族企业 高。
日本初创企业虽无 繁文缛节,但已被 传统企业管理思路给绑住手脚了。
再者,日本供应商的销售人员竟然是些50、60岁的大叔,
都不会中文,思维怪怪的,可能老到一定程度就让年轻人觉得怪了。
他们根本不能理解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用推销单反相机的套路 来推销 无人机 航拍镜头。
他们甚至不愿意简化 文件的格式。拿着我们根本不在乎的某些参数来和我们谈价格,
而我们特别在乎的参数他们却没注意到。
真是可悲!也难怪很多无人机厂商都开始培植自己的国内供应商,虽然短期花费成本,
但长期来说和更加灵活的供应商形成合作,降低运营成本,共同应对市场变化。
毕竟最大的市场在中国。日本团队的文案也实在是难看,毫无创意,
如果说的腾讯的帝国视频创意是10分,日本团队的投标文案是2分,
设计方案PPT 我只给1分,偏执狂Visio写手估计会给他们负分。
也难怪他们只能得到日本本国老古董银行家门的苛刻投资。
从第一轮融资开始,日本团队在在资金、方案规划、
渠道、人脉、资源整合和管理智囊上已经落后于对手了。
日本犹如以前的满清王朝和奥斯曼帝国,
长期用自大意满而又惧怕的心看着世界的变更。
作者: inuyasha1212 (wawa)   2016-02-14 08:56:00
好文先推 不然会被说没看完
作者: soaringwings (星)   2016-02-14 11:13:00
看来日本遭遇的红色供应炼危机也不小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