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连结(必须检附):
http://goo.gl/CUVoIz
2.原文内容:
2012年2月16日 作者: 陈博志
欧元建立时曾被寄予厚望,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有不少人看衰美元,甚至有台湾艺人要以
欧元而非美元收取其报酬。然而欧元现在不只让部分使用欧元的国家陷入困境,也造成全
球的不安。
这到底是谁的过错?可能是人民,可能是政客,也可能是经济学家的错,但却不是经济学
的错,依经济学理,这样的欧元制度基本上是不正确的,而且几乎必然要造成目前的各种
困境。
在欧元风光时期,孟岱尔(Robert Mundell)教授常被称为欧元之父,他也欣然接受。然
而欧元实际上并不符合他的理论,欧元目前的一些问题也是因为不符合他的理论而造成。
欧元区各国本来各有自己的货币,因此也有各自的货币和汇率政策,欧元制度是让各国统
一改用欧元这个共同货币,因此各国只有共同的货币和汇率政策,不再有个别国家的政策
。
欧元不符“最适通货区”条件
到底这一群国家是分别使用各自的货币比较好,或者是使用共同货币比较好,经济学上就
是所谓“最适通货区”(Optimal Currency Area)的问题,而孟岱尔教授正是这方面领
导的学者。
如果欧元区的划定及设计符合最适通货区理论,那么孟岱尔教授做欧元之父应当之无愧。
然而欧元区却不符合孟岱尔教授指出之最适通货区应有的条件,所以欧元其实并不是“欧
元之父”正常该有的小孩。
孟岱尔最适通货区的理论指出,两个或更多地区若要组成一个货币区,也就是要使用共同
货币,应该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各地区的经济情况要近似,一是资源在各地区间要自由
流通。
各地区既然采用共同的货币,那就只有共同的货币和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要宽大家一起宽
,要升息大家一起升息,要升值大家一起升,要贬值大家一起贬。
这种共同的货币及汇率政策很难经常同时符合各地区的需要,除非各地区的经济情况很类
似,例如一个地区失业增加时必然其他地区失业也一起增加,所以各地区都同时要求宽松
的货币政策,或想让货币贬值。这样两地区用共同货币及共同货币与汇率政策就没问题。
如果其中某两个地区的经济情况不一致,一个地区产业失去国际竞争力而希望货币贬值,
另一个地区产业竞争力恰好遽升而出现膨胀的压力,因而希望货币升值,那么两地区共同
的货币和汇率政策就不知要如何是好。
不幸地,欧元地区并不符合其中各地区的经济情况类似的条件。特别是在欧元区逐渐扩大
之后,其中各地区或各国的差异变得相当大。这里很值得注意的是所谓差异之重点还不只
是静态现况的差异,而是动态变化方向的差异。即使各地区目前的所得水准一致,只要未
来各国国际竞争力及国内需求变化的方向甚至速度不同,各国就须有不同的货币和汇率政
策,而不宜使用共同货币。
而目前欧元区各国不仅所得和经济发展水准相差不少,各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一直也
不相同,因此使用共同货币的结果必然有些国家会像希腊那样出现严重问题而却没有政策
工具可以调整。希腊危机发生时,我即曾在本专栏指出,希腊国际竞争力较低,但希腊却
不只未能藉贬值来提升竞争力,欧元汇率反被德国等高竞争力国家拉升,使希腊无法藉贬
值改善竞争力提高所得来还债,也无法藉物价上涨来降低实质债务负担,所以形成难解之
危机。
至于资源在各地区间自由流通的条件,欧元区因为欧盟各国间商品和生产要素都可自由往
来,许多法规也都一致,因此似乎是符合的。表面上符合这项条件也许是当初各国勇敢采
用共同货币的原因之一。共同货币的采用也有助于资源在各地区间更自由的流动。而在纯
粹理论的情况,资源完全自由的流动甚至可使各区的经济情况趋于一致。所以有些人或许
会期待欧元使欧元区各国经济情况更一致,而使欧元符合前述最适通货区的另一个条件。
然而即使在长期使用共同货币而且资源可自由流动的一国之内,例如美国国内,各地区的
经济情况和变化其实仍难一致。欧元区各国语言文化和公共资源并不相同,税制和财政负
担也不相同,因此即使废除各种限制资源移动的法令制度,各地间的资源其实仍不会很顺
利快速地移动,因此也不能完全满足最适通货区的第二个条件。
在不符合最适通货区之条件下,各国还是成立欧元区的原因,是他们想到一些其他的好处
,而误以为这些好处可以盖过违背最适通货区原则的代价。他们想到的好处之一是可以免
除货币兑换及汇率变化的成本及风险。这确实是个利益,但这项利益似乎不大,所以像我
国或新加坡这类小型而高度国际化的国家,都并未因为使用自己的货币而造成国际往来明
显的不便。
欧元想要取代美元?
成立欧元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和美元对抗,这很可能是欧洲政治人物成立欧元最主要的
动机。这个目的确有可能达成,因为欧盟整体比美国经济还大。因此取代美元之政治和经
济利益,可能使决策者忽视了前述欧元区并不符合最适通货区之条件的事实。然而欧元运
行时的实际政策目标却使欧元很难取代美元,并使欧元区的一些国家遭遇更大的困难。
欧元制度把低物价上涨率当成首要的政策目标,因此限制了欧元及各国政府负债的增加。
这样的政策却等于也限制了欧元金融资产供给的成长,因此使欧元不可能大幅取代美元来
供应全球对国际流动性的需求,美元独大的地位也就不会快速下降。简单地说,若欧元不
敢像美元那样大量增加发行,全球美元的总量及增加量就仍具支配角色,除非对美元的信
心崩溃,否则欧元最初想取代美元的期望就很难实现。
欧元要求低物价上涨率的策略从欧元区的经济来看也有甚大的副作用。物价稳定本身虽然
是好事,但太稳定甚至下降的物价,都会妨碍经济的调整。由于经济不断的在演变,有些
产品及有些资源的生产力提升较快或需求增加较慢,其相对于其他产品的价格便应该下跌
,供需才可以平衡。然而现实经济却常有一些让价格不易下降的因素,如买卖契约或人们
普遍不愿让工资下降的心理和制度,因此相对价格的调整常须靠有些产品涨价较多,有些
产品涨价较少的方式来达成。这样一来平均或一般物价上涨率就不可能太低。
整体物价上涨率若要很低,那么相对价格的调整就要靠甚多产品价格下降才能达成,一旦
有些产品具有价格不易下降的问题,相对价格的调整就难以达成,经济的运作就会受到障
碍。基于这个道理,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平均或整体物价水准不宜固定不变更不宜下跌,温
和的通货膨胀率才是合理的目标。
欧元整体追求的确也是温和的物价上涨率。但由于欧元区甚大,各国差异不小,再加上全
球化的竞争,使其中一些生产力和外国相比成长较慢或国际竞争力流失较快的国家,须面
对众多物品和资源之相对价格必须下降的压力。而欧元整体的低物价上涨率及欧元的升值
,即表示这些物品和资源的价格必须下降甚多,甚至超出它们可接受的程度。而当这些国
家无法接受这种价格下降时,调整的压力就会转到数量上,也就是它们会遭遇生产和就业
减少的问题。这也就是目前一些欧元国家问题,或者是其政府赤字与负债增加太多的原因
。
由此看来欧元制度及其目标乃是目前问题根源。目前各国讨论的对策仍只有解决当前的困
难,很多人在谈的都只是要“拯救欧元”,而未从根本检讨欧元制度及其政策目标是否恰
当。这样的思考顶多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搞不好甚至会让长期的问题更为复杂。
3.心得/评论(必需填写):
这篇是2012年年初的文章,也就是欧债危机发生一阵子的时间点
时至今日希腊问题,
看来即使看出问题,也不一定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