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新闻] 私募:头悬利剑 十年恐无牛市

楼主: GETpoint (掷雷爆卦)   2014-01-23 16:48:54
※ [本文转录自 Gossiping 看板 #1IuDTaQ- ]
作者: GETpoint (掷雷爆卦) 看板: Gossiping
标题: [新闻] 私募:头悬利剑 十年恐无牛市
时间: Thu Jan 23 16:48:29 2014
1.媒体来源:
请写出完整媒体来源!例如中国时报、TVBS等,没写者一率删除。
钜亨网新闻中心
2.完整新闻标题/内文:
a.(该新闻是否超过三天?搜寻一下有没有OP?)
b.(社论特稿都不能贴!违者劣退,贴广告会被劣喔!)
私募:头悬利剑 十年恐无牛市
钜亨网新闻中心 (来源:金融界) 2014-01-22 17:30:17 
“欧洲股神”安东尼·波顿:中国金融体系风险可控
安东尼·波顿,富达国际投资总裁,管理富达特殊情况基金28年(1979-2007),年度回
报率达20.3%,远远高出同时期英国基准股指7.7%的增长,被英国《泰晤士报》评选为史
上十大投资大师。
安东尼·波顿,全球最重要的投资大师之一,对中国市场情有独钟。日前,波顿携富达旗
下两位亚太基金经理,为证.券.时.报独家撰文,分析A股及亚太投资趋势。
在他们看来,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挑战大多数在控制范围之内;作为亚洲发展动力引擎的
中国市场引人入胜,其中,“新中国”概念股值得关注。
市场评论家在考虑中国前景时,最常犯的两个错误是,一、将对中国的展望描绘得过度黑
白分明;二、仅从西方国家发展的足迹,来规划中国未来蓝图,然而中国是个相当多元而
复杂的大国。一些众多国际知名分析师大胆预测,西方国家银行体系垮台的惨案,随时可
能在中国上演,并冲击其经济。但依我所见,这种预测实现的可能性相当低。
确实,中国面临极大的挑战,但中国的前景受到多项因素的互动影响,处于灰色地带,并
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除此之外,中国拥有独立的金融体系,以及强有力的政府,多数
大型企业及银行仍归国有,这与西方国家迥异。
我从中国市场学到一件事:投资人的烦恼永无止境。通货膨胀、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利率
化、影子银行、贪污、污染、出口紧缩等几乎无所不包的问题,对投资人的情绪都有很大
影响。
我必须重申,大多数中国金融体系所面临的挑战皆可控制,即使不能永远控制,至少可维
持数年。当前真正的挑战,是中期的政治及社会问题。
中国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日益攀升,为一大隐忧。对国家债务数字的解读
方式不胜枚举,但一般认为国家债务超过GDP的2倍即属过高。过去5年中国的这一数据快
速增加,未来必须紧盯其扩张速度。不过,中国债务多为国内举债,而非海外债券,因此
难以估计债务占GDP比重高到什么程度,才会成为问题。可以肯定的是,目前这一数字仍
处于安全区域,除非这一比重将远高于现在的水位,才可能引发问题。
具体到中国股市,市场整体估值仍远低于长期平均值,而且投资人的信心非常脆弱,经不
起一丝风吹草动,整体上,新兴市场与中国投资人的投资意愿低落。过去3年来,中国股
市是全球表现最差的市场之一。
我预期未来中国政府将允许民众自由进出香港股市。内地投资客热爱小盘股,在香港,他
们可望寻获许多投资机会,因为香港上市的中国中小型企业,投资评价远低于其在A股上
市的同业,随着香港股市被重新估值,两地的股价将渐趋一致。
桂浩明:信托违约风险暴露未必是件坏事
某信托公司发行的两款涉矿信托产品可能存在违约风险的讯息传出后,在市场上引起强烈
反响。一些人担忧会不会酿成金融风险,也有人害怕会拖累股市。的确,到去年国内发行
的各种信托产品余额已经超过了10万亿元,仅在今年到期的就有1万多亿元,如此庞大的
规模,如果有什么闪失的话,的确不太好收拾。
不过,话说回来,信托产品不同于银行储蓄,也不同于以国家信用作为抵押的国债,就其
本质来说,并不存在保本保息的问题,因此如果出现违约,不能按期兑付本息,甚至到头
来信托持有人血本无归,应该说也不是不可想象的,这本身就是信托持有人在获得高收益
预期时所需要支付的成本。从这个角度而言,信托违约是一种正常现象,即便在海外成熟
市场,信托公司不能如期兑付本息的情况,也时有所闻,而这与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毫无
关系,并且违约的出现对股市也未必有什么直接影响。
但是,在国内情况就不是这样简单了。为什么?原因在于中国的信托业在发展过程中,有
意无意地遵循了一条所谓刚性兑付的规则。也就是信托公司尽管名义上对信托产品并不承
担保底保息的责任,但客观上在操作中,不管信托发行人是否支付本息,信托公司都是会
按期向信托持有人足额予以兑付的。换言之,也就是信托产品的兑付具有不可撤销的刚性
特征。显然,刚性兑付并不符合信托产品的本质,也是让信托公司承担了不应该由它来承
担的责任。但是在信托业初起时,如果没有刚性兑付这样的潜规则,它可能根本就发展不
起来,以至于搞到后来,刚性兑付成为信托行业中约定俗成的规矩。在短短几年中,信托
产品从无到有,规模迅速膨胀到10万亿元以上,并且分别超过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发行的理
财产品,其刚性兑付的特征是起到了莫大的作用。这期间,也不时传出过某信托产品出现
兑付风险的事情,但由于信托公司的兜底规则存在,风险并没有传导到信托持有人这里,
这就更加强化了信托作为第二储蓄或者第二国债的形象。
应该说,这种状况的出现有害而无利。原因很简单,相对来说,那些固定收益类的信托产
品,利率普遍要高于银行及国债利率,反过来就其安全性来说,又明显要低于银行储蓄及
国债。作为一种风险较高的品种,它支付较高的利率是合理的,但如果把其风险事实上降
为零,那么所产生的结果就是经济学上最常见的“劣币驱逐良币”,也就是诱导投资者去
购买这种高风险、高收益品种,由于投资者在实践中不需要为之承担相应的高风险,那么
大家当然趋之若鹜。反过来那些低风险、低收益的品种则被抛弃。现在,市场利率有走高
的趋向,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一些高风险的品种实行了刚性兑付,从而客观上扰乱市场秩
序,使得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也只能抬高发行利率,最后在总体上推高了市场无风险
利率,导致了市场结构的混乱。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方式就在于打破违反规则的信托刚性
兑付,让信托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对应起来,只有那些愿意承担高风险的持有者,才能够享
受到高收益。这实际上也是还信托的本来面目。因此,现在如果真有信托公司出现了违约
风险,这其实不是什么坏事,相反正是揭示了信托风险,还原了信托作为风险投资的本质
。一个不让投资者承担风险的市场,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一个人为扭曲风险与收益的市
场,一定是会带来超出想象的高风险的市场。
2014年的A股市场开局不利,2000点附近险象环生。导致这种被动走势出现的原因有很多
,而市场利率偏高,在股市引发挤出效应在其中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所以,如果今年
真出现了信托违约,从而使得刚性兑付得以终结,那么无疑是为降低市场无风险利率作出
了努力,因此也就自然成为股市的利好。因此,不管怎么说,作为投资者应该看到,一些
信托公司可能出现的信用违约,并不会演绎为国家的金融风险,严格说也不会拖累股市,
只是对那些被误导而盲目购买信托产品的人,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每日经济新闻)
私 募:A股头上悬著把利剑 十年恐无牛市
昨日,在央行出手维稳资金面的提振下,大盘止跌企稳。部分接受采访的私募认为,由于
经济在一季度存在加速下行的风险,外加信用风险尚未释放完毕,一季度仍应保持谨慎。
但从中长期来看,消费、资讯技术等行业迎来战略建仓期。
大盘风险待释放
经济基本面疲弱仍被视为压制股市上行的一大风险。翼虎投资总经理余定恒认为,2013年
12月份的基建投资增速明显下行,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工业及投资增速下滑,表
明经济环比动力有所减弱,12月份房地产销售额也同比明显下滑,由于地产产业链庞大,
经济在未来一两个季度依然存在加速下行风险。
安信证券认为,根据六大发电集团的日均耗煤量统计,1月份上旬的电厂耗煤量同比增长
仅约4%,低于12月份的数值。发电量增速比12月份也有所下降;螺纹钢库存水平则进一步
上升,1月上旬比去年底再次上升了7%,显示终端需求不旺;工业品和周期品的价格走势
,预示1月份的经济基本面疲弱。今年的春节较早,一部分企业工人已开始陆续休假,预
计整体1、2月份的工业增长和盈利情况不会理想。
信用风险未被释放也是私募担忧的风险之一。深圳某私募投资总监认为,中诚信托30亿元
目前距离月底的兑付大限没剩几天,未来一两个季度内,类似这样的信用风险可能还会暴
露,信用风险今年始终是悬在A股头上的一把“利剑”。
分析人士认为,2014年是改革成本支付年,也是个风险年,宏观流动性的适度收紧,资金
成本的攀升,债券信托等风险产品集中到期,以及政府托底的态度可能出现转变,都将为
今年局部信用风险的发生埋下伏笔。
结构性机会犹存
经济增速下滑和信用风险的暴露是压制A股上行的重要因素,但结构性投资机会犹存。上
述私募投资总监透露,其公司刚发行的一期产品在短短一个月中已经实现了5%左右的收益
率,引来了投资者持续认购。“参照日本经济运行的逻辑,十年无牛市,但并不代表十年
不能投资,结构性机会很多。”该人士表示,如买入了LED、医药、资讯技术、高阶制造
等行业,在弱市当中也把握住了盈利机会。未来将继续沿着这个方向选股。
昭时投资合伙人李云峰表示,年底资金面紧张的局面尚未缓解,IPO上市又重启,资本市
场资金更趋紧张,带动股指一路下滑,这仅是短期市场行为。长期来看,改革带来的经济
面向好的红利长期存在,随着IPO上市节奏的常态化,大盘会逐渐消化、恢复。此时,对
一些基本面良好的食品饮料、生物医药、金融服务、日化等行业的优质企业而言,正是低
价进入的好机会。
李云峰看好大消费行业,面向终端消费者的大消费行业充满巨大的投资机会。他认为,消
费行业增长空间大,可持续时间长;大消费行业目前基本处于充分竞争状态,企业在充分
竞争中依赖品牌、渠道、创新、成本控制形成的竞争优势要远比依靠关系、政策形成的竞
争优势可靠得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优势会逐渐显现出良好的扩张性和盈利性。(上
.海.证.券.报)
中国楼市25个惊天骗局
1、中国各地房价,基本将在最高点下降50%左右,下跌的时间是5-10年,这是大谎言。
2、土地有限房价必涨是谎言
中国的人口密度不如日本、香港地区、德国等地方。中国人口多,所以盖的大多是高楼,
上海(楼盘)18层以上的高楼,超过美国东海岸的总数。
3、城市化房价必涨是谎言
农民的收入远不如城市人,城市人都买不起房子,居然还有人幻想农民进城维持高房价。
4、人民币升值房价必涨是谎言
人民币对美元是升值的,对加元、澳元、欧元是贬值的。日本房价泡沫从1990年后破灭,
可日元对美元一直升值到1995年。美元对欧元前几年一直在贬值,可是在此期间,美国房
价上涨近一倍。
5、城市的土地稀缺房价必涨是谎言
房价再涨1万倍也是稀缺的,但不要忘了:人民币是稀缺的。
6、中国的房子质量较差,但同样是房子的特性,这些质量问题可能要过20年甚至更久才
暴露。
7、不要因为存款负利率就买房
中国的经济萧条不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现金最值钱,因为经济走弱,什么东西价格
都要跌。看看日本,经济萧条,于是房价、股价、物价全部下跌,现金相对就升值了。
8、中国的房地产业就是一个地方政府掠夺普遍居民财富的一个行业,开发商只不过是依
附于地方政府,或是地方政府权贵的代言人罢了。
9、开发商、地方政府、三奶经济学家是利益共同体,是买房人的敌人,所以这三个主体
永远不会说房价有泡沫,房价会下跌。
所以楼市中的言论,先要看看它代表谁的利益。参考毛泽东的话:敌人赞成的,我们就要
反对;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赞成。作为开发商,李嘉诚和王石是例外。
10、房价上涨的时候未必会死人,房价下跌时却一定会死人
这是李嘉诚的话。股市在十年内,有两次下跌超过60%,自杀的人全国也没几个,可是楼
市,会有很多。以后走路的时候,尽量不要在高楼下面走。
11、房价贵不贵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数据:一是美国目前房价中位数是20万美元,约200平
方米的别墅,相当于美国中等家庭收入的4倍,而北京(楼盘)上海这样的地方,是16倍
于家庭收入。平均房价7000元/平方米,中国是3600左右;中国人均存款是13000元左右。
综合GDP、自然资源、科技水平、人员素质等因素,联合国测算,中国人均财富是美国的
2%。
12、房价的持续下跌,一定会造成大量银行坏账、烂尾楼,建材、钢铁等行业将遭受重灾
,但这是无法避免的。中央政府除了银行业,从来没有拿出真金白银挽救一个行业,更何
况房地产业现在这个地步,都是地方政府的昏头官员造成的,自己拉的屎,自己擦。而地
方政府,本质上就是要通过高价卖地来收钱的,怎么可能反过来出钱救这个行业?
13、上海不是国际化大都市。
14、中国一定会大量出现断供房。
15、一定会有部分房产商卷款潜逃,留下一些对天哭的傻老百姓。地方政府有可能去擦这
个屁股,有可能不擦。
16、房产商会破产、倒闭、解散50%以上,房产中介门店会消失80%以上。
17、房价从长期来看,一定是上涨的,但扣除通货膨胀,增值是非常少的。美国100年来
,扣除CPI,每年涨3%。最近30年同样如此。英国从1965年到2004年,房价从不到4000英
镑涨到14万英镑,但不要急,同期CPI上涨12倍,就是说相当于房价每年涨2.9%。其中上
涨集中在19958年之后,因为1995年只比1965年涨了40%,算是CPI,房子是不断贬值的。
18、房价长期上涨,不代表永远上涨。短期上涨速度超过长期上涨速度,必然有下跌。日
本在33年内,地价上涨100倍,随后14年下跌70%,2005年前后有所上涨,但好象日本房价
最近又跌了。希望在中国房价5年之后下跌比如60%时,打算自杀的人,有人发个短.信给
他:房价长期来看是上涨的。
19、现在买房是做经济炮灰,是一种爱国行为。
20、用父母的钱买房,不算非常可耻,特别是父母比较有钱的话,那反而是很合理的,盲
目向社会捐款是比较愚蠢的。但如果是掠夺父母数十年积蓄,是比较可耻的。试问,有几
个子女在父母有重病时,会卖房为父母治病的?
21、当房价是家庭收入的10倍以下时,房价比较合理。这个10倍已经考虑了中国人喜欢房
子的小农思想,以及父母对子女的资助等因素。
22、目前一套房子年租金一般在3%以下,而首付3成,7成贷款买房,则损失的存款利息及
付出的贷款利息,约为6%。买了房,很多人都失去了创业的机会,也许在50岁,会有激情
当个老板吧。目前买房,并不值得骄傲,反而是愚蠢的标志。
23、炒房人、外资热钱越多的地方,楼市泡沫越大,房价下趺时会越惨。
24、开发商或炒房人的成本不是房价下跌的底限,前不久,有美国贷款机构以1美元,并
倒贴1万美元抛售一套别墅,1美元难道是成本?
25、警惕对房产加税,或取消所有税收优惠的风险。比如《契税暂时条例》非常清楚地规
定,契税税率是3-5%,目前是多少?炒房所得税是20%,目前一般按总价1%征收。当卖地
的税收减少了,拿什么钱维持高款吃喝、买车、出国旅游的费用?(南海网)
曹中铭:比监管抽查更重要的是修正制度缺陷
市场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且来之不易的IPO重启,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效果,反而在重
启的第二周即遭遇到有新股暂缓发行的尴尬。其实,尴尬的不仅仅只是发行人与相关中介
机构,还包括监管层,更凸显出IPO新政存在缺陷的尴尬。
市场是最好的检验“标本”。毫无疑问,IPO新政意在解决高价、高市盈率、高超募的“
三高”问题。然而,“三高”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高价、高市盈率、高价套现的“新三
高”问题又出现了,正所谓“旧病未除,又添新疾”。因此,奥赛康欲以72.99元发行新
股暴露出IPO新政的弊病,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至少其为监管部门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
供了“帮助”。
资本都具有逐利性,市场中的参与者都是为了“利益”两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
攘皆为利往。如果凭借自己的实力与能力,在不影响市场公平与损害其他参与方利益的情
形下,赚取“阳光下的利润”,我们向其表示尊敬。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丝毫不顾及
市场的“三公”原则,并且会损害到其他参与者的利益,对于这样的搅局者,我们应该投
以鄙视的目光。不幸的是,IPO过程中,并不乏搅局者,2009年IPO重启后如是,此次的新
股发行亦如是。
此次IPO重启,利益输送的“潜规则”再次重演。一方面,市场被动地向发行人与中介机
构输送利益。根据规定,如果新股发行出现超募现象,就要相应减持老股。由于发行人募
集资金额是相对固定的,在满足发行人融资需求背景下,如何以更高的价格转让更多的老
股,显然是发行人与中介机构最为关注的问题。此时,发行价格便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发
行价格越高,公开发行股份越少,意味着发行人股东能从市场中套现的金额越大,表明市
场向发行人输送的利益就越多。此外,保荐人获取的承销费用自然就水涨船高。因此,无
论是发行人还是主承销商,都更热衷于高价发行。
另一方面,主承销商向配售对象实施利益输送。IPO新政规定,网下发行的股票,由主承
销商在提供有效报价的投资者中自主选择投资者进行配售。主承销商大权在握,选择哪些
机构、专户、私募等进行询价,哪家询价对象能获得配售、配售多少股份,都由主承销商
说了算。
新股发行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显然已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继《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
管的措施》发布实施之后,证监会已开始对新股发行过程进行抽查,主要涉及44家机构询
价对象及13家主承销商。监管部门启动抽查固然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针对制度存在的缺
陷对症下药。
为此笔者建议,其一,只要机构、专户或个人等具备询价资格,不管哪家公司发行新股,
具备资格的询价对象如果愿意进行询价,主承销商不得将其拒之门外,以杜绝“人情报价
”等弊端。其二,不得将参与配售的投资者分成三六九等,在公募基金、社保基金配售完
成后,剩余股份由合格的配售对象按申购数量的比例进行配售,以防止其中定向配售(或
超配)的利益输送行为。(每日经济新闻)
央行节前放水为哪般?
一家之言
央行昨日开展7天期750亿元、21天期180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这是今年央行第一次逆回购
,也是四周以来第一次逆回购;是央行11个月以来第一次这么大规模的逆回购;也是央行
公开操作逆回购以来第一次预先告知;并且似乎也是第一次与非常规操作的SLF同时进行
,同时SLF也是第一次即时公开内容。
去年一年市面银根较紧,第四季度基本上保持紧的局面。2013年12月下旬央行最近一次逆
回购只有7天期290亿,而此前则暂停了5期的逆回购。央行释放这一点流动性,显然无法
应付春节前社会的大量用钱。
然而这一次央行放水是否晚了一点?春节离现在还有十天左右。一些民营企业及农民工用
工多的单位前一个星期已经开始放假。可这些天来市面银根最紧。周一银行间市场短期拆
款利率基准的7天期回购加权平均利率6.59%。央行于当晚表示,针对现金大量投放等节假
日因素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当天已通过常备借贷便利SLF向大型商业银行提供短期流动
性。21日还将进行逆回购操作,继续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援。昨天,市场拆借利率应声回落
至5.55%。
央行之所以第一次在逆回购操作之前预告操作,以及通常在下一季度公布上一季度余额的
SLF及时通告,都是为了安定市场,让春节节前的利率尽快下来,以减轻企业压力。
此次放水,也不会使市面银根就此宽松。
去年银根较紧,四季度尤其年末各大银行千方百计收紧信贷甚至拖延放款。今年开年银行
信贷投放速度再度加快,截至1月12日工农中建四大行就新增人民币贷款约3200亿元。
何况,中小金融机构更需要钱。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为了追求更高收益都选
择向所在地的政府项目和房地产项目提供资金,他们通过大量的短期借款支撑长期项目的
运转,其实实际的自有资金实力并不能支撑资产规模。而当市场资金出现紧张时,他们只
有通过高利率向市场借入资金。目前的拆借市场利率的高企事实上是由非市场化因素推高
的。因此央行只能通过SLF平抑利率,从而向符合条件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
援。
从股市的角度看,央行此次大放水时机倒是恰好。IPO重启,大量新股上市,中小散户正
在惶恐股市惨跌之时,来了巨量流动性,无异给股市打了强心针,使之绝地逢生。周二沪
深股市大涨。
不过,央行此次大放水绝不等于货币政策就此有所放宽,它只不过是承认中国经济现实中
还存在许多非市场的因素,宏观调控必须时时有所微调。积极一点看,是促进金融及整个
经济更加市场化,所以无论是从控制通胀、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是从中国经济转型的
需要,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货币政策肯定还是要从紧的。(新.京.报)
周科竞:新股首日仅四次成交说明了什么
昨日深市8只新股上市,除了炬华科技(行情,问诊)外其余7只新股走势出奇一致,一天
交易下来成交四次:第一次是集合竞价,涨幅20%;第二次是停牌一小时后,再涨20%,这
也是交易所规定的首日上市最高限价;第三次为14时57分,还是这个价格;第四次就是收
盘时最后的竞价,还是这个价格。
显然,这些新股的涨幅因受到限制而出现不能正常交易的情况,其中我武生物(行情,问
诊)作为最热门的新股受到投资者最猛烈的追捧。如果不出意外,今日我武生物仍然会保
持较强的走势,能否正常交易仍是未知数。对于昨日的新股上市走势,投资者不禁要问,
如此真的达到了管理层限制炒新的预期吗?
昨日正常交易的新股炬华科技,并没有触动任何停牌条件,也就是说,炬华科技并非因为
交易限制而理性交易。其他7只新股也没有因为交易所的交易限制而未遭爆炒。不管是否
限制涨幅,投资者总要把新股定价推高到大家认可的位置,所谓的上市首日涨幅限制,只
不过是延缓了这一进程而已。
能不能不对新股开盘价的涨跌幅加以限制,让买家和卖家通过充分的报价,得出一个由市
场自己认定的交易价格,然后管理层可以以这个开盘价为基础,对其后的涨跌幅做出限制
,以规避股价的暴涨暴跌?假如投资者认可我武生物应该定价40元,那么其开盘价可能就
是40元,然后管理层可以将我武生物上市首日交易的价格区间定为36-44元,这也是投资
者习惯使用的涨跌停板,盘中不再暂停交易,这样一天下来的交易都是有意义的,不会像
现在这样,每天只有极短的四次成交机会。
调控市场不是限制市场,更不是强迫市场。该涨的怎么拦也拦不住,该跌的想不跌也不行
。一天四次的交易记录,根本让散户投资者无从研判新股的投资价值,只能根据自己的主
观想象加以揣测。技术分析本就是中小投资者惟一能够不比机构吃亏的研究方法,此时再
被四根直线彻底蒙蔽,这也不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交易形式。如果能够让新股上市即正常
交易,真的是一种保护中小投资者的举措。
允许新股集合竞价自由开盘,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价。新股询价充满了太多“趣味性的故
事”,这一定价总是被刻意地抬高或者降低,而且考虑到承销商可以自主去掉10%-96%的
“超高报价”,这中间的差别实在太大。只有真正到了上市集合竞价,才是所有投资者在
用自己的钱包给新股报价,也是新股正常交易前最真实的询价。所以本栏认为,新股上市
后的限制炒新,不应该以发行价作为基础,而是应该以自由产生的开盘价作为基础。(.
北.京.商.报)
李大霄评肖钢讲话:市场有救了 牛市基础夯实
1月21日,2014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在证监会机关召开。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
主席肖钢就大力推进监管转型发表讲话。
肖钢表示,推进监管转型要实现“六个转变”:一是监管取向从注重融资,向注重投融资
和风险管理功能均衡、更好保护中小投资者转变。二是监管重心从偏重市场规模发展,向
强化监管执法,规模、结构和质量并重转变。三是监管方法从过多的事前审批,向加强事
中事后、实施全程监管转变。四是监管模式从碎片化、分割式监管,向共用式、功能型监
管转变。五是监管手段从单一性、强制性、封闭性,向多样性、协商性、开放性转变。六
是监管运行从透明度不够、稳定性不强,向公正、透明、严谨、高效转变。
对此,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在个人微.博发话称:非常坚定认为,这确实是最根
本的利好!能够从重融资向重投融投资平衡进步一点点,能够保护中小投资者进步一点点
,市场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他还表示:看来,市场有救了!
李大霄分别评价了“六个转变”中的第一、二和第六点。
对于第一点“监管取向从注重融资,向注重投融资和风险管理功能均衡、更好保护中小投
资者转变。”,李大霄评价称,这是正确的方向,这是最根本的利好,若能够落实到位,
中国股市真实牛市的基础就夯实了。
对于第二点“监管重心从偏重市场规模发展,向强化监管执法,规模、结构和质量并重转
变。”李大霄表示,中国股市的发展一直追求市场规模而忽视质量,这是监管者认识上的
首次重大突破。认识到位也是重要利好。
对于第六点“监管运行从透明度不够、稳定性不强,向公正、透明、严谨、高效转变。”
李大霄评:能够从透明度不够向高透明度转变、向公正转变是重大进步!(证.券.时.报.
网)
叶 檀:市场屡屡昏厥 央行放不放水
股债双杀,说明市场资金冻结。
从去年12月以来股债低迷至今,1月20日A股终于跌破心理支撑位重回1时代,收报于
1991.25点,跌幅0.68%,成交额不到500亿元。债券资讯网公布的收益率曲线显示出一条
5%以上的长长尾巴,如同一颗彗星横扫过市场。
股债双杀直接原因就是资金紧张。7天期质押式加权回购基准利率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
利率是直观指标,当天7天期回购利率升至6.39%,创去年12月24日以来最高水平。而隔夜
SHIBOR报3.888%,大涨107.10个 基 点 ;7天Shibor报6.3290%,大涨155.30个基点;3个
月Shibor报5.5893%,上涨0.25个基点。
隔夜拆借利率飙升到6%以上,对借贷双方而言,都是难熬的日子。
从央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市场屡屡昏厥。2011年年中发生过一次,此前央行连续
5次加息,12次提准,债市在2010年8月见顶,股市在2011年4月见顶。
2013年全年都是股债双杀局面。2013年,代表市场整体表现的中债总指数全年累计下跌
2.1%,专项国债指数跌幅达到2.86%。6月份开始,中债总指数连续7个月下跌,累计跌幅
达4.48%。从月K线看,上证综指从2012年12月的2269点下滑到2013年12月的2115点,在狭
窄的区间内徘徊,苦守2100点,而现在退守2000点关口。2014年,中诚信托可能出现第一
笔信托违约,而后是涉矿涉房信托产品,而后是中小银行高息理财产品,投资者在担心多
米诺骨牌效应。不能忽视的是,城投债的置换压力不减,高负债企业难以支撑。
市场在无声地倒逼央行放水,那潜台词是,你不放,我崩给你看。放,还是不放,这是个
问题。
央行不放水是正确的,中国金融市场不是缺少货币的问题,而是缺少信用定价机制、资金
设定效率低下的问题。2013年中国本外币存款余额107.06万亿元,同比增长13.5%。人民
币存款余额104.38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即使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3年的贷款增
速与社会融资总量增长也很可观。在A股市场获取无风险打新收益,可以两天内冻结数百
亿元资金。
由于利率市场化传导机制不灵,股市、债市、楼市投资者唯央行马首是瞻,没有形成市场
收益率曲线,一旦央行大规模注水,市场就从冬眠中缓缓醒来,一旦央行不放水或者放水
少于预期,市场立马陷入僵尸状态——这是不完善不健康的市场,货币放水建立不起健康
根基。
央行该怎么做?
首先是救命,有针对性地小规模输液。1月20日晚6点21分央行发布微.博表示,当天已通
过常备借贷便利向大型商业银行提供短期流动性。21日还将进行逆回购操作。同时,为解
决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困境,从1月20日起,央行在北京、江苏、山东、广东、河北、山西
、浙江、吉林、河南、深圳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试点,由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向符合
条件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援。
央行动用的短期借贷工具品种繁多,在短期内进行期限调节,看起来没有放水压低市场利
率的意思,还希望维持高水位,挤压资金空转现象。
据媒体披露,央行规定向地方金融机构输液的标准是,一旦隔夜、7天、14天质押回购利
率突破5%、7%和8%的利率上限时,可以动用常备借贷便利工具。但金融机构必须进行质押
,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多次质押的可能性是零。
市场利率上升,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因为长期的资源错配与信用不彰。利率是金融风险的
象征,当投资者对大多数项目无法判断风险高低时,唯一的办法就是给所有的项目加上信
用折价,提高利率以覆蓋可能的成本。
建立信用体制,让能正确为信用和风险定价的金融机构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领头羊,才
是重中之重。其他什么民营银行、村镇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等,都是小事,没有风险定价
能力,他们共同的出路就是,成为高利贷者。
央行不放水是正确的,放水扭曲资源设定,经济结构、金融的信用改革必须同步跟进,否
则,央行面临的最大指责将是,成为中国债务泡沫崩溃的罪魁。(每日经济新闻)
李季先:监管政策微调应把握三个基本点
1月17日,证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表示,新股发行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市
场化改革,这个方向不会改变;把新股发行数量与募投项目资金需求量直接强制挂钩不尽
合理,监管部门对此正在研究改进措施。笔者认为,这体现了证监会对IPO发行监管政策
有意“微调”的工作思路。
基于奥赛康等公司IPO发行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证监会有意识对IPO新政进行微调,
譬如雷厉风行发布《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果断叫停存在法律悬疑的新股发行
、在新闻发布例会上坦陈相关IPO乱象的制度或市场成因,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监管者的应
有正确态度。
实际上,信守规则并非一成不变,苏格拉底早在古希腊时期就说过,“国王的法律之上,
还有一种道德的法律”;如果国王的法律与道德的法律发生冲突,“善治”下,国王应该
在其权限内立即修订法律使之免于与道德的法律发生冲突,而非无视或放任法律冲突,什
么也不作为。这种法律逻辑同样适用于当下IPO乱象频仍亟须制度修订或完善的A股市场。
毕竟,背离制度设计初衷或制度正义的“带病”发行不是IPO市场化的应有之义,监管者
明知制度有漏洞仍坚持“市场化”,作茧自缚,放任发行人及其服务机构鉆空子,这不是
恪守“市场化”原则,而是明显的失责行为。
众所周知,由于新股发行过程中的利益错综复杂,新股发行监管政策微调往往知易行难。
为了消除公众对IPO行政化卷土重来或市场化改革可能出现倒退的担忧,监管部门很可能
将规范重点放在事中事后“抽查”、询价过程中的中介机构归位尽责、投资者适格性和合
规资讯披露等程式化行为方面,而没有对新股发行中的具体制度漏洞,譬如导致新股发行
“三高”的利益衡平机制缺失等,进行大大方方的针对性实体制度补漏。而这,恰恰是此
次IPO新政政策微调的重点或核心内容。
笔者认为,市场化背景下的IPO发行制度微调,不能拘泥于市场化的“自然法则”,应在
法治市场的原则下,基于“法律不完备理论”、“利益衡平原则”和当下市场实践所暴露
出来的制度问题进行不断完善或微调。只要这种IPO制度完善或规则微调符合相关制度的
“法益”,不导致监管者、发行人及其中介机构、投资者等市场参与主体各自所捍卫的正
当利益 “衰减”,且不违相关制度设计初衷。
从证监会此前刚刚发布的《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所展现的监管思路及证监会新
闻发言人的相关表态看,监管部门的微调基本上暗合了上述逻辑。不过就目前采取的具体
措施看,监管部门对解决目前IPO新政乱象的制度微调措施似乎仍犹豫不决。这种政策微
调中的犹豫不决,基于IPO制度的系统关联性特征,几乎可以肯定会影响IPO新政目标的达
成时间和效果。
笔者认为,在IPO发行监管政策微调问题上,除了完善或重新设计市场各方反映强烈的退
市、老股转让、自主配售机制等存在 “制度漏洞”或“制度黑洞”的具体制度外,监管
部门有必要抓住三个微调 “点”,在未来的《证券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档
案修订时加以贯彻,以便最后以点带面,促使整个IPO过程真正市场化、法治化。
第一个点是重新认知定位资讯披露违法的性质。树立“资讯披露违法无小事”、一个企业
一旦被判定资讯披露违法就是顶天大事的思维,并辅以较其他违规更为严苛的刑罚、行政
和民事追责,设立“人财物”最低罚则——对人,执行资格禁入罚;对财,执行损失完全
添补罚;对物,执行惩罚性赔偿制度。监管部门常提及的IPO改革以资讯披露为中心,这
无疑是正确的,但中外法制史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史已反复证明,停留于“资讯披露违法系
轻度违法”的法律认知或 “自由裁量权对资讯披露违法程度认定作用过大”导致资讯披
露违法成本过低的法律现实,会消解所有 “以资讯披露为中心”的IPO发行制度的改革努
力,让该制度流于形式并滋生层层腐败。而一个以“资讯披露无小事”的严刑峻法保障的
资讯披露制度,譬如资讯披露违法最低处罚入刑、经济罚则仿照内幕交易处理的制度设计
则可以让资讯披露制度事半功倍,尤其是在A股市场这样的新兴加转轨、诚信缺失的证券
市场,作用尤甚。
第二个点是取消或强化限制一切以“善良发行人、保荐人或其他服务中介机构”为制度原
点的新股发行制度设计。以“利益导向攸关者”为出发点微调相关新股发行子制度,合理
设计利害关系各方的利益平衡,这是制度正义的利益导向机制保证。如基于保护投资者、
保护公众融资资源和资本市场长远发展的考虑,将“禁止超募原则”纳入老股发行制度,
对于老股转让与发行人所发新股所募资金总和纳入“超募”总量额度调控,规定二者之和
不能超过拟募集资金的一定比例,譬如125%,且老股转让比例不得高于新股发行比例等。
第三个微调点是落实IPO新政中的中介机构归位尽责责任负担制度设计。由“概括式立法
”为主转为“列举式立法和兜底式立法并重”为主,通过制定相关《IPO中介业务指引》
等规范性档案,让IPO市场各个参与主体权责明确,在责任边界上不再模糊。这些年市场
各方包括监管者一直在强调让IPO参与者,尤其是券商、会计师和律师等中介机构归位尽
责,但对于中介机构的“位”和“责”却一直缺乏明确法律界定,甚至中介机构自己都不
知道自己的“位”和“责”究竟是什么,行为红线在哪里?导致一旦出现问题就彼此推诿
,推不掉则转而指责法律规定不明确或存在制度漏洞,相关IPO乱象涌现,譬如近日闹得
沸沸扬扬的询价黑幕、“新三高”等乱象,这种权责不明的制度设计必须改变。(每日经
济新闻)
牛 刀:中国经济走进死局
去年的这个时候,央行想用大量放水拉动基建,结果是所有投入对经济增长已经缺乏效能
。2008年,投入1元钱,可以拉动1.4元的GDP,不管这种GDP有没有什么用,数据上还是很
好看;而在2013年,投入1元钱,只能拉动5毛钱,说明,一般的投入是毫无用处的。中国
投资占GDP的50%以上,这条路基本被堵死。
中国央行是一个典型的独裁、垄断的体制,这些年一直依靠放水来维持泡沫,这条路看来
又被堵死。中国央行公开市场21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为4.7%,规模1800亿,七天期逆回购
中标利率为4.1%,规模750亿。这是1年多以来最大规模的逆回购.。而国债逆回购市场,
GC001上涨47%,盘中最高上涨140%,达10.2%。年化收益率,成交675亿GC002\003\004均
全线上涨,涨幅最大为GC003,涨幅88%,达8.4%。逆回购涨50%。央行放水的效果越来越
不明显。这是因为钱荒的缺口越来越大,借新还旧导致债务如滚雪球一样变大,央行会提
前用光弹药,届时造成更大的危机。
可以这样说,央行就是放水,也无法拯救危机了。这是很危险的,2009年以来,一贯以印
钞来拉动经济增长遮掩一切危机的中国央行已经彻底没辙,死路一条的时候已经到了。中
国走到今天,完全进入一个死局。
而外部金融环境对中国来说已经越来越恶劣,在央行再次放水时,美联储放风说:1月
28-29日召开的FOMC会议上,美联储可能宣布将每月购债规模再削减100亿美元至650亿美
元。这次会议也将是伯南克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最后一次FOMC会议。这个意图是很明显的,
你中国如果放水,对全球危害更大,那么,美联储将加大缩减力度,抵制这种无度印钞的
现象。
我们可以算一笔账,本次央行放水2550亿,已经无用;而美联储缩减200亿美元,在市场
最少可以放大6倍的杠杆效应,最大可以放大到20倍的杠杆效应,我们按照最小的效应来
算是1200亿美元,这些钱将有80%从中国出逃,相当于人民币5760亿。可见今年3月,将有
好戏看。
在我我这篇博客的时候,工商银行盘中跌破3.39元,表明中国五大商业银行全部跌破净资
产,中国金融危机一触即发。
邱 林:击穿2000点 中国股市真要烂下去?
沪指2000点作为中国股市的整数关口,在大多数投资者看来十分重要。如果跌破2000点就
可能意味着性质的变化,股指将重回“1”时代。还有一点,跌破2000点可能意味着下行
空间将被打开,且再次上行阻力将增大。因此,一旦跌破2000点,就可能伴随较多的技术
性恐慌杀跌盘。
投资者这种担忧已变成了现实。今天(1月20日),上证指数在“挣扎”近6个月后跌破
2000点大关,以1991.25点的收盘点位,再次回到了股市2000年前的位置。那么,是什么
因素促使股市如此惨烈?
观察家认为,停发一年有余的IPO(首次公开募股)重启是“罪魁祸首”。自2013年12月
初本轮下跌开始以来,新股发行分流资金、流动性频频紧张、蓝筹股屡创新低等三大压力
直接“压垮”A股。
表面上看,沪指持续下跌是中国经济增幅放缓,流动性趋紧,但实际上是IPO重启后,机
构和上市公司联合做局,高价上市,并在上市之后顺利套现走人,从而使得资本市场成为
名符其实的“圈钱市”。
年前,中国证监会所实施的股改政策,说白了就是IPO重启,并密集发布IPO的批文。至今
,已有18家企业获得了IPO批文。若按照相关机构的预测,1月份将有50家左右的企业获得
IPO批文,且在未来不久的时间内发行上市。届时,将会对股市形成新一轮的融资压力。
据数据的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五(1月17日)收盘,A股最新市值总计260993.87亿元。而
IPO重启后首日(即2013年12月31日)A股总市值为271660.3亿元。由此计算,IPO重启后A
股在其后13个交易日中总计市值损失逾10666.43亿元,IPO的“抽血效应”十分明显。
由于股市的矛盾一发不可收拾,迫使中国证监会1月12日急发《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
措施》,但这一举措未能扭转投资者看空情绪。随着IPO的重启,市场资金面出现了超预
期的紧张,机构和散户都在不断抽离资金,要么打新,要么观望。而最近几天还迎来IPO
重新开闸以来最大规模的申购资金冻结潮。
中国股市诞生和发展的特殊背景,特别是双重经济体制的掣肘和制衡,使得股市在运行与
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有些甚至还比较严重。一是股市的行政化色彩过于浓烈
,“政策市”的问题一直也没有得到有力和有效的解决;二是投资者的权益保护机制还很
不健全。
享有“中国经济学家的良心”之称的吴敬琏曾毫不留情地发出过“中国股市连一个规范的
赌场都不如”这样的论断。他认为,中国股市很像一个赌场,甚至还不如赌场,因为赌场
里面也有规矩,比如你不能看别人的牌。而中国的股市有些人可以看到别人的牌,可以作
弊和操纵。
这就是吴敬琏著名的“股市赌场论”。不管管理层是否同意吴敬琏的观点,但中国股市必
须走向正常化、规范化。政府监管、证券公司以及上市公司,都需要解决资讯不对称的问
题,政府监管尤其要解决资讯不对称。但是,一些政府官员想的并不是这些,他们想的是
利用各种行政许可、审批来寻租,为自己获取利益。
回到本文开头,沪指跌破2000点后,上升的空间几无可能。据国家统计局20日宣布,2013
年国内GDP增长为7.7%,创自1999年GDP增长7.6%以来最低增速。由于经济转入下行频道,
市场人士已经不再把1800点视为牢不可破的政策底。2014年刚一开始,中国股市似乎已进
入倒计时,1800、1700、1600点……A股的底仍深不可测。
说得严重一点,中国股市事关数亿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害,事关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但这些年来我们很少听到政府决策层对股市的重大事项讲过什么有份量的话,甚至关心
过,就让一班技术官僚自已弄去,这样不搞砸才怪。2000点已被击穿,让我们担心的是,
政府决策层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中国股市真的是会烂下去的。(.价.值.中.国.网

3.新闻连结: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40122/KIT359ETN7Z3Q.shtml?c=detail
4.备注:
黄金屎年 ((((>(▔▽▔)<))))逆轰高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