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很多面相
市场并非总是有效率
有时候公司内在价值已经显著提升
但市值未必会反映出来
营收成长但股价下跌常见的原因有:
1. 公司浮滥接单,营收虽然成长,但毛利率却下降,或是收帐困难
造成现金流不佳,影响盈余品质。对于已经是毛三到四的公司而言,
毛利率下降一些,要从冲刺营收来让盈余成长都充满困难,看看
这几年X海就是明显的例子。(台积虽然营收不如X海,但盈余和
现金流都显著较佳)
2. 公司原来处于高成长期,但成长趋缓,导致市场评价下降。一般而言,
有效率的市场会估算公司未来几年的现金流折现来评价,如果一家公司,
营收成长从原来的30%下降到10%,可以试着估算FCF discount值会差多少。
另外,参考Lynch对成长股简单的评价PEG也可了解。
3. 公司未来接单不理想,使得知情人士提早出场避险。对于以电子业为主的
台湾产业而言,由于营运深受景气影响,导致无法由近月份营收来外插
未来之营收表现。可以看看之前的X银和最近的TXK/X硕,股价崩跌和营收表现
会有二至三个月的落差,知情的内部人和外资早已出场甚至放空避险,在
高法人持股的权值股上,一般散户很难占到优势。
4. 市场冷冻陷入低效率状况。在严重的空头市场底部,即使是好的成长股
也可能遭到市场忽略,有经历过最近几次大空头的人都晓得这点。在2008年底
精华出现过二位数的价位,而且当时营收尚有个位数成长,预估PER仅10X。
在市场中期回档时,市场也可能错杀成长股,特别是冷门的小型公司。
5. 一次性的营收入帐,出现成长假象。这种情形常出现在营建业、营造业、
专案型出货业务(例如资服业、IPC、工程顾问等)。在评估公司是否处于
成长期需要审慎为之,许多不肖大股东就是利用这方式来炒作股价,顺势
在高点出货,再等待股价回档后回补持股,多数由人头户交易不需申报,
外部人雾里看花,以为公司前景仍乐观。
了解市场评价和内在价值间的差异是获利的关键
但内在价值是个抽象的概念
即使是内部人也未必能完全了解公司的价值
毕竟景气变化鲜少有人可以参透
供你参考
※ 引述《iwillbefine (把心留给在乎你的人)》之铭言:
: 请问一下,如果营收几个月以来都是往上走的,"理论上"不是股价也会
: 反映吗?
: 如果反而往下走,问题会是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