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基金会:权贵们财富的隐身工具

楼主: Blackrice (国际情势)   2013-06-27 07:21:53
http://jiefang.jinbushe.org/index.php?doc-view-989.html
基金会:权贵们财富的隐身工具
2010-05-18 12:37:13
这段时间如饥似渴的看了3本书,一是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二是时寒冰的《中国怎么
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三是宋鸿兵的《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看了时寒冰
的书你就真的明白什么是资源为王的时代,看看几大铁矿石集体强硬提价,看看两会刚结
束北京就冒出多个新地王,看看东北大豆、中国棉农、中国粮油等的命运你就会明白很多
事情了。很多人看了《货币战争》后给宋鸿兵定性为阴谋论,我不这样认为,若你真正了
解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及共济会这个组织,相信你就能够真正读懂《货币战争》系列。我很
欣赏宋鸿兵、时寒冰和郎咸平几位先生的书籍,也希望广大老、中、青年(大学生以下不
建议看此类书,因为他们还缺乏一些独立思考之能力,在中国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大学
生其实也很缺乏独立思考之能力,学会的是模仿和跟从)能够都读几本好书,有用的书,
多深入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真实一面。
安‧兰德发表了很多无稽之谈,不过,我认为这句话她说得还是让我认可的:“你无比崇
拜的思想巨匠们曾教导你大地是平的,原子是最小的物质。整个科学史的过程就是谬论被
不断地戳穿的过程,而不是取得了任何成就。”“只有最无知愚昧的人才会依然信奉那个
陈旧的眼见为实的说法。你所看见的正是首先需要被怀疑的。”(《阿特拉斯耸耸肩》)
尤其在这个被少数人操纵的世界,整个教育、媒体、历史的编写无不被极少数人有目的有
组织的控制的时候(我这里说的是以西方为首的整个世界),你真的需要明白,“你所看
见的正是首先需要怀疑的。”我们需要一些真智慧来审视这个世界,而不是被牵着鼻子走

后续的博文当中我想大量节选宋鸿兵先生《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一书中重要的内容
给大家分享,未征得宋先生的同意,若有侵权的地方请随时告知,我会立即删除。更建议
广大网友能去购买时先生、郎先生、宋先生他们的原著进行认真研读。下面我就摘录《货
币2》中对世界各种基金会本性的介绍:
基金会:财富的隐身大法
“大道无形”,“大隐隐于朝”(大隐隐于市?)中国人很早就洞察了人心的奥秘。最深
刻的道理往往随处可见,一切统治者的最高境界就是令对手有形而自己无形,如此方能做
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0世纪初,国际银行家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最巅峰的状态时,其家族资产富可敌国
,政治影响力权倾朝野,但负作用也非常严重。金融寡头的势力越大,对立面就越广,反
抗力量越强,不满情绪越重,仇恨意识越明显。最可怕的是,当社会各种反对势力联起手
来,金融寡头必将深陷万劫不复的危险境地。
当国际银行家终于参透这个道理,似乎大家相约好了,各大家族几乎同时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前后,一起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了。对此他们给出了一致的低调解释,称家族的后代对
财产控制不再感兴趣,各自追求多样化的兴趣和事业,而家族财产多改为投资构架。随着
现代社会新兴行业和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家族传统积累下的财产已大大缩水。风水轮流
转,世界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人也是完全不同的人,老的家族永远地衰落了,传统富
豪家族在当今已退出历史舞台,聚光灯转向了“后起之秀”们。
真相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各大富豪家族的财产根本没有萎缩,而是被合法合理地隐藏起来了。各位超级富豪
不过是在众人面前“华丽转身”,成功“隐形”了。财富的实际控制权和支配权,从来没
有离开过他们的掌心。非得没有离开,他们对财富的控制力反而被放大了。只不过,过去
的财产标签直接明了,明白地写在各位的头上,而现代的富豪们早已取下标签。他们无影
无踪,无声无息,可又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其统治方略逐渐达到了“大道无形”的境界
,主要依靠代理人在前台做秀,而他们自己则深深地藏身幕后,掌控著社会的运作。
这一完美的新型财富游戏规则,就是目前在欧美实际操纵社会运作的庞大的基金会体系。
要参与这种新型游戏,富豪家族必须首先做出“牺牲”。正所谓“欲练神功,引刀自宫”
,舍得舍得,不舍怎能得?舍去名义,得到实质。财富隐身大法的“入门功夫”就是捐献
,而捐献的理论基础就是:放弃所有权,扩大控制权,从而合法地隐蔽财产。富豪们失去
的仅仅是富豪排行榜上和媒体聚光灯下被“烧烤”的锁链,而得到的是幕后清凉的自由度
和倍增的财富控制力。
基金会避免了富豪们最痛恨的高达50%的遗产税、收入所得税、赠与税,更妙的是基金会
的投资增值还逃避了资本利得税。在完全免税的情况下,基金会的资产如滚雪球般迅速增
长。美国国会报告显示,由于基金会的存在,美国每年高达2/3的总收入是免税的。相应
的,国家税负的压力被越来越重地压在了永远没有可能建立自己基金会的中产阶级身上。
超级富豪们的基金会资产就像癌细胞一般迅速扩张,它不断地从中产阶级的家庭财富细胞
中汲取营养,社会财富分配更加不公。
据统计,1969年美国596家基金会的净收入超过了美国50家最大银行净收入的2倍。从1790
年建立第一基金会以来,美国的基金会数量越来越多:
1900年以前, 18家
1910到1919年, 76家
1920-1929年, 173家
...
到了2002年,高达62000家
基金会仅需要每年“贡献”5%来进行慈善事业,而国际银行家赚钱的手段岂止获得区区5%
的回报?更何况,这5%的慈善投资,还可以用来实现社会影响力和学术研究控制力,为自
己赢得更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法律政策倾斜,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如今,中国富豪们也学会了同样的游戏。为什么要上富豪排行榜呢?为什么要把财富写在
自己名下,而不是写在其他人名下,却受自己实际控制呢?拥有财富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
了满足虚荣心,而是实现可永续存在的控制力!这就使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往往通过股
票代持的办法以避免曝光。中国与欧美的不同在于没有类似欧美的“合法的”、“永续的
”、“免税的”、“可继承的”、“财务隐秘的”、“可互锁的”、“可衍生的”法律载
体,来帮助富豪们隐藏财富,以实现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显性支配向隐性支配转型的重
大财富控制战略“升级”。
(待续,后续你将主要了解到“洛克菲勒家族”、“国会的调查”、“基金会、精英集团
与政府”、“基金会与教育系统”、“大众思想的塑造”等)
(插播劳伦斯‧巴顿‧麦克唐纳1975年11月在为一本名为《洛克菲勒档案》一书写的序言
节选:
仅有财富是不能熄灭超级富豪的渴望和贪欲的。相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利用自己丰沛的
财富,以及这些财富带给他们的影响力去攫取更大的权力。此种权力之盛,是早年间的暴
君和专制者们连做梦都不敢想的。这是一种支配世界的权力,不仅支配世界的财富,也支
配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
一百多年来,从约翰‧D‧洛克菲勒用不正当的手段建立了一个石油垄断帝国的那些日子
起,关于洛克菲勒家族的书汗牛充栋足以塞满一个图书馆。我读了很多这些关于洛克菲勒
的书,没有一本敢于揭露洛克菲勒的故事里最重要的那部分:洛克菲勒及其盟友过往50年
来一直在小心翼翼地计画用他们的经济权力去攫取政治权力,首先是控制美国,其后是控
制全世界。
我在说一个阴谋吗?是的,就是这样。我确信有这样一个阴谋:这是一个具有国际规模、
策划了几代人之久、本质上无可置疑的邪恶计画。
劳伦斯‧巴顿‧麦克唐纳是美国著名将军巴顿的表弟,和他表哥一样死于非命。麦克唐纳
代表民主党准备参加总统大选,1983年8月31日时为国会议员的麦克唐纳乘坐韩航KAL007
航班飞往汉城,结果飞机“误入”苏联军事禁地,被苏联击毁。麦克唐纳也死不见尸活不
见人。)
补充基金会相关知识:百度百科“基金会”介绍
基金会被定义为非盈利组织,“非盈利”其本质就是“非纳税”,也就是不用缴纳任何税
收,基金会的各种投资产生的收益无须缴纳一分的税。
基金会的财务报告不被审计,不需公示,所有涉及的调查都被礼貌而合法地拒绝,从而从
会计制度和监管体系的雷达中失去踪迹。
中国的部分基金会因为中国特色原因,可能会被审计和调查,但调查也是很有限的,他们
也从不披露相关财务状况和经营细节,你从中国红十字会网站能看到任何财务收支细节吗
?李连杰的壹基金尽管自愿进行了季度汇报,但,我更认为是一种做秀而不是全部,即使
公布了,他也无义务解释为什么建立一个网站耗费150万元,管理费200多万元。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6f8b370100hega.html
博主补充:援引“红十字会背后的秘密”一文(节选)
http://www.tdsr.cn/bbs/viewthread.php?tid=11584&fpage=1&highlight=%2B%C7%E5%D2%FE
如911发生后美国红十字会接受了大量捐赠,款项也并未如人们所愿分发给遇难者家属,
而是被红十字会据为己有。印尼海啸过后,加拿大社会各界向本国红十字会捐赠了大笔金
钱物资,可是最后这些财物因与印尼政府的政治关系等原因并未送抵印尼。虽然后来人们
进行了抗议,可是却无可奈何。据估计,国外红十字会的运行成本要占到总资产的20%左
右,这也只是保守估计。对于不承担任何责任的志愿者来说,红十字会提供的工资确实非
常诱人。而据曾在美国红十字会做过会计的华人反映,红十字会内部的帐务一塌糊涂,根
本弄不清款项去向。
包括红十字会组织在内的各种慈善组织,也是洗钱和逃税的重要平台。由于捐款免税以及
缺乏法律监管,私人性质的民间慈善机构是各种犯罪组织理想的洗钱管道。而在美国慈善
捐款者会有享很高的减税优惠,也可规避极高的遗产税,这也是为什么大资本家热衷于慈
善事业的原因,当然不是因为托儿们宣称的清教徒道德,而是因为这实在是笔很好的买卖
。而汇集了钜资的慈善组织,必然将钱委托银行代管,这笔享有免税特权的巨额资本所能
产生的利润率也高得惊人,这也是银行家对之趋之若鹜的原因。国际红十字会和各国红十
字会组织的中立身份,也为各国情报部门进行间谍活动提供了绝佳的掩护。正是因为以上
种种利益,使得这个高举著在反资本价值观道德大旗下的运动笼罩在重重阴影之中。
http://blog.eastmoney.com/liuqian00/blog_140564272.html
http://www.sxcq.cn/book/story-103507.html
洛氏设立的第一个基金会成立于1910年,这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15\]1910年时美国多
数州已通过第16条修正案,即征收累进收入所得税。洛克菲勒基金会可谓是最成功有效的
“税前计画”,一举便合法合理地避掉了累进收入所得税。在同一时期,标准石油公司被
兰蒂斯(Kenesaw Landis)大法官下令分拆,洛氏财团立刻以设立4个免税基金会作为应对
,然后把财团的绝大多数股份捐了进去。这相当于从左边口袋里掏出钱,放进自己的右边
口袋,但这钱摇身一变,名份就不同了。于是被分拆后的各个石油公司既能得到需要的资
金,又在收益和资产上避税。在基金会的章程中,只要加上本家族的后代,就将继续为基
金会世世代代地“服务”下去,并且具有关键的一票否决权,剩下的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
绝的好处。洛氏财团以财产的所有权置换控制权,不仅实现了避税功能,还实现了财富大
幅增值的奇效。因为基金会可以买卖持有各种资产,包括房地产和有价证券,而且不必公
布财务报表,更可以实现对市场的隐形影响力。
钱捐进了基金会,再投资给不同行业的多级公司企业,当投资规模足够时,所有接受投资
的实体的董事会必须由基金会指定和委派。于是,尽管钱已经不在某家族名下,而实际管
理人和钱的使用权仍牢牢控制在他们手中。注意,此时从名义上钱已经改姓了。通过这种
形式,首先原来所有洛氏的钱都要被征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就消失了;其次,如果老洛把钱
送给“中洛”,“小洛”和“小小洛”,本来要交的赠与税(Gift Tax),也省了;再次,
就是遗产税,这个几乎是唯一可以限制富人财产遗传的工具,在美国最高可达50%,由于
钱已不在洛氏名下,遗产税自然也就免了。老洛通过捐献,把钱财合法合理地留给了自己
以及“中洛”,“小洛”,“小小洛”,并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从此,洛氏将每年一半收入投入基金会,大大抵扣了应税收入。老洛省掉收入税,中洛、
小洛和小小洛将避免掉遗产税和赠与税,更爽的是,这些基金会的投资产生的收益,连资
本利得税也一并免去。由于免税的好处,基金会的资产得以飞速成长。所谓non-profit(
非盈利)实质上就是non-taxation(非纳税)。
当年老洛克菲勒把其拥有的数百万股“泰坦尼克石油公司”(Titanic Oil Corporation)
股票捐给了名为Do Good Foundation的基金会,后者为洛氏控制的组织。他只是把名下股
票转让给基金会,就轻易完成了财产“升华”。类似Do Good Foundation的基金会和慈善
机构明目众多,级别繁复,它们确实捐助了为数众多的科研、医疗专案和用于扶助贫困,
但这些开销相比基金会体制为富豪隐身的财产和避免的税费而言,实在是不足挂齿。再加
上捐献入基金会的财产所产生的投资收入也是免税的,洛氏财团一方面是财产的真正控制
人,另一方面免交投资收入税,这令其财富增长速度更快。
《华盛顿邮报》曾经报导,经过家族两代人精心经营,洛克菲勒财团财产的绝大部分转由
不同层次和级别的基金会,以及它们衍生出的下属、分支、直接间接控制的公司拥有,从
而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基金会网络体系。每一个基金会网络节点“单位”的财务报告不被审
计,不需公示,所有涉及的调查都被礼貌而合法地拒绝,从而从会计制度和监管体系的雷
达中失去踪迹。这实际上就是洛克菲勒家族发明的财富隐身大法,而当今的超级富豪们无
不在效法。盖茨和巴菲特的财富捐献游戏不过是20世纪初老洛家族做法的延续而已。
经过六七十年经营,洛氏家族控制着多达几百甚至上千基金会和下属机构,而这张网络是
没有人能够梳理清晰的。洛氏家族向公众披露的财产约为10亿~20亿美元。用冰山一角来
形容都未必尽然。超级富豪的实际财富已经完全无法衡量、核实和追踪。
这就是放弃越多、控制越多的奥秘。
杠杆效应和财富控制
银行信托部门对股票的拥有权和投票权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大投资者将股票托管
到银行的信托部,同时将相应的投票权也一并委托,等于委托银行的信托部代表自己行使
对企业的决策权。
将各条线索上的资讯汇总,我们惊奇地发现:洛氏财团实际上控制着全美最大100家工业
公司中的37家,最大20家交通运输公司中的9家,最大电力、供水、燃气公司的全部,最
大4家保险公司中的3家,以及无数家中小型投资、贷款、零售企业。
各主要基金会之间也进行着管理层互锁和相互控制,著名大基金会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福
特基金会和卡耐基基金会都是如此。
国会的调查
洛克菲勒家族如此强大的财富控制力和政治影响力,当然很早就引起了美国国会的注意。
1950年,众议员派特曼发起了一场针对基金会资产的调查案,旨在调查基金会是否在利用
各种资产组合变相操纵市场。
此项报告提交后如泥牛入海,毫无下文,也没有任何实际行动被采用,最后无疾而终。
1952年,爱德华.考克斯议员(Eugene E.cox)领导了美国国会第二次对免税基金会的调查
,试图彻底搞清楚此类基金会是否利用其资源达到有违美国国家利益和传统的目的。
考克斯议员在重重挫折和困难中举步维艰坚持数月后,终于熬不过对手的层层阻碍,在调
查过程中,积劳成疾,最好一命呜呼。
此后,众议员里斯(Carroll Reece)第三次提起调查案,意图进一步推进并长期持续调查
。此举立即激起洛氏财团激烈反击。
由于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和阻扰,以及时间、资金、人员等方面的种种限制,最终不了了
之。
自此,政府和国会针对基金会有组织的抵抗再没有出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