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inance.jrj.com.cn/2011/07/16124510463857.shtml
高盛与欧美央行的旋转门
如果你想去某国央行谋个职位,高盛的大门无疑是一条捷径;当然如果你想去高盛一展身
手,央行工作的履历也会对你大有帮助。如即将接替特里谢继任欧洲央行行长的马里奥‧
德拉吉(Mario Draghi)、上月进入英格兰银行的前高盛英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本‧布罗德
本特(Ben Broadbent)、加拿大央行行长马克‧卡尼(Mark Carney),以及鲁宾(
Robert Rubin)和保尔森(Paulson)等两位前美国财政部长均有高盛工作的履历。
“高盛有句话叫作:只雇用最出色的人,而非最出色的银行家。每一个新人自从迈进
高盛大门那一天开始,高盛就会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日后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长期
跟踪投行业的国信证券博士后工作站翁媛媛博士在接受深圳商报采访时表示,“华盛顿—
华尔街复合体”的说法由来已久,而这种联系已渗透到整个欧美世界经济权力的核心。包
括近期高盛突然在石油等大宗商品上“空翻多”,都与其复杂的权力网络和利益联系密不
可分。
高盛“毕业生”遍布全球央行
高盛,这家以资产计美国第五大的银行本月初宣布,将招募英国央行高级经济学家安
德鲁‧本尼托(Andrew Benito)。而高盛在1月和5月,已相继雇佣了日本央行的
Naohiko Baba,和来自欧洲央行的胡‧皮尔(Huw Pill)。这表明该集团与各大央行之间
的“旋转门”再次开始旋转。
“旋转门”的另一个方向,高盛集团前首席英国经济学家本‧布罗德本特已从上个月
开始在英国央行中任职,前副董事长马里奥‧德拉吉则将于11月份接掌欧洲央行行长职务
。
“这种聘用央行经济学家的做法反映出了高盛所看重的价值,那就是这些经济学家曾
在发达经济体增长困难的形势下供职于央行,在此期间获得了一些宝贵的技能。”翁媛媛
表示,“与此同时,在高盛集团了结美国当局欺诈指控的12个月以后,那些正在寻觅高层
官员的国家政府正再次转向该集团挖掘人才。”
资料显示,美国证监会去年指控高盛2007年出售的抵押贷款关联投资产品中,涉嫌误
导投资者。英国当局甚至宣称高盛已“道德破产”,并呼吁禁止政府机构同该行进行往来
。而高盛在去年7月向证监会支付了5.5亿美元和解了起诉。
翁媛媛表示,在高盛内部看来,从各大央行聘用的人才往往对各国的货币政策、外汇
和监管规定发展趋向拥有极具价值的认识,并且能与各种权要人士取得联系。
据彭博社获得的高盛集团内部备忘录显示,英国央行高级经济学家安德鲁‧本尼托已
正式任职高盛集团,并任该集团驻伦敦的高级欧洲经济学家。但高盛相关发言人拒绝对此
置评。
此外,欧洲央行研究部门副署长胡‧皮尔将于8月份开始在高盛供职,担任该行欧洲
首席经济学家,接替埃里克‧尼尔森(Erik Nielsen)的职务,后者则将担任意大利联合
信贷银行(UCG)的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而高盛今年1月份招募的Naohiko Baba,此前在日
本央行中负责领导金融系统分析部门。
与此同时,高盛对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大胆预测,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尽管目前全
球经济有二次探底迹象,高盛经济学家们依然预计英国央行将在今年11月份调高基准利率
0.5%。同时,高盛还预计欧洲央行将在今年底把欧元区基准利率从1.25%提高到1.75
%,并预计明年继续上调75个基点。高盛还预测美国和日本央行在2012年仍将维持零利率
。
“这些国家的央行内部一直不乏高盛的‘毕业生’。”翁媛媛向记者介绍称,高盛从
央行雇佣的人往往对货币政策有深入的理解,各国央行一直以来也十分“看重”来自高盛
的人才。
事实上,高盛与全球央行的密切联系远不止此。今年11月,前高盛国际部副主席、董
事总经理、现任意大利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将继任欧洲央行主席,而据记者不完全统
计,前高盛英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本‧布罗德本特上月刚进入英格兰银行;加拿大央行行长
马克‧卡尼,以及纽约储备银行行长威廉‧杜德利(William Dudley)均有在高盛工作的
履历;而美国财政部的两位前任部长,鲁宾和保尔森在进入美国政府前均执掌过这家美国
第五大银行。
前高盛副总裁德拉吉将接掌欧洲央行
“高盛人”凭啥拯救欧元
“德拉吉曾因为其在高盛的履历,一度妨碍其角逐欧洲央行行长的位置。”翁媛媛表
示,高盛曾通过安排外汇互换交易,说明希腊掩盖了一部分财政赤字,使雅典达到进入欧
元区的所需的债务GDP比。不过德拉吉在6月份澄清自己“同这些交易没有任何关系”,因
为互换在其进入高盛前就已经开始。
尽管如此,德拉吉在高盛任职的四年,正是高盛协助希腊掩盖债务加入欧元区,从而
为欧元埋下定时炸弹的最关键时期。而这段经历在增加其入主欧洲央行筹码的同时,无疑
也毁掉了自己的“清白”。
“从履历来看,德拉吉几乎在大部分世界主要金融机构任职。但所有这一切,都无法
绕过其高盛‘毕业生’的背景。”翁媛媛表示。
资料显示,德拉吉是第一个从美国名校麻省理工(MIT)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义大
利人。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同为意大利人的弗兰科‧莫迪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曾在她的毕业论文上签字。同时,德拉吉曾在世界银行担任执行理事达六年
之久,此后曾担任意大利财政部总干事。
“最重要的是,德拉吉曾在2002至2005年担任高盛副总裁。现任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
‧佐利克(Robert Zoellick)、美国第70任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第74任财政部部长
亨利‧保尔森、前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史蒂芬‧弗里德曼(Stephen Friedman)、第22任白
宫幕僚长约书亚‧博尔腾(Joshua Bolten)等高官都是他的‘师兄’。德拉吉有大把的
‘校友’资源可以利用。”翁媛媛说。
但是“高盛毕业生”的身份却成为阻碍其仕途的最大“硬伤”,而这要从欧债危机的
导火线——希腊债务危机说起。
据介绍,1992年2月7日,欧共体12国外长和财长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
里赫特条约》)。根据该条约,其他欧盟国家加入欧元区必须达到两条标准:财政赤字占
GDP比重3%以下,国债占GDP比重60%以下。然而到了2001年,梦想加入欧元区的希腊并
不符合这两项标准。正在焦头烂额之际,一位“救世主”出现了——拥有希腊血统的高盛
高管安提歌尼‧劳迪亚蒂丝(Antigone Loudiadis)。她为希腊政府设计了一套复杂的交
易策略——货币掉期交易,以说明其作弊掩盖债务,使之符合加入欧元区的标准,从而一
举帮助希腊挤进欧元区的大门。而作为幕后军师的高盛因此获得了一笔高达3亿美元的佣
金。
“希腊最终还是被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玩晕了,高盛从一开始就看到了其中隐藏的风险
。”翁媛媛表示,为了确保自己借给希腊这笔资金的安全,高盛向一家德国银行购买了20
年期的10亿欧元“信用违约掉期(CDS)”来分散风险,从而将欧元区的龙头德国拴在了
自己的战车上。此后欧元区即先后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
于是,劳迪亚蒂丝成了欧洲公敌。但许多人都忽视了站在其背后的,时任高盛副总裁
的德拉吉。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德拉吉又如何来拯救欧元呢?
高盛为何频出政坛高官?
“钱”与“文化”的复合体
有意思的是,美国最近的两任财政部长均来自高盛集团。一位是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罗
伯特‧鲁宾,一位是小布什政府时期的亨利‧保尔森。而在翁媛媛看来,这种从华盛顿到
华尔街,或者从华尔街到华盛顿的职业轨迹,是美国政经界专有名词“华盛顿—华尔街复
合体(Washington-Wall Street Complex)”的最好注释。并且无论对于共和党还是民
主党,高盛都是一个不错的寻找人才的“猎场”。
“其实高盛内部非常鼓励雇员从经济领域迈向政坛的传统,在罗斯福当政期间就初现
端倪。”据介绍,早在二战期间,受罗斯福总统委任,时任高盛高级合伙人的悉尼‧韦恩
伯格(Sidney Weinberg)成立了“战时生产委员会”,该机构为美国在战争期间的经济
生产和前线战事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那之后,前后有超过20位高盛高管供职于不同的政府要职。其中包括高盛原主席史
蒂芬‧弗里德曼(Stephen Friedman,布什总统前首席经济顾问,后为布什政府的外国情
报委员会主席)、高盛原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约翰‧塞恩(John Thain, 曾任纽约证券交
易所首席执行官)、原常务董事鲁本‧杰弗瑞(Reuben Jeffery,前美国国务院副国务卿
)、高盛原执行董事约书亚‧博尔顿(Joshua Bolten,曾任布什政府白宫办公室主任)
、高盛原副总裁、曾任保尔森国内金融顾问的罗伯特‧斯蒂尔(Robert Steel)、高盛原
全球股票业务主管、曾为美国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Condoleezza Rice)担任顾问的兰
德尔‧福特(Randall Fort)。
为什么高盛这个1869年创立于纽约、全球历史最悠久、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行有如此高
的政府高官出产率?
“首先,钱是其中一方面。”翁媛媛表示,在美国这样一个选举政治的国家里,要想
走上政坛,“没有钱连门都摸不著”。譬如高盛一位前高级合伙人乔恩‧科赞(Jon
Corzine)就为竞选活动整整花去了他2.33亿美元资产中的1亿美元。科赞1999年离开华
尔街前往华盛顿,先是竞选参议员,2006年1月份又成功当选为新泽西州州长。
而从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竞选历程来看,即能显露出高盛与华尔街非比寻常的关系
。就奥巴马竞选一事,高盛早就把政治筹码押在了民主党一边,当时民意呼声甚高的奥巴
马,实际上是高盛一手捧起来的政治明星。
2006年,高盛跟奥巴马的“暧昧”关系开始公开化,当时身为参议员的奥巴马在国会
的影响力并不大。然而这一年,奥巴马却作为嘉宾出席了高盛在芝加哥举行的一次非常私
密的金融圈高管私人聚会,而该聚会一直以来足以左右美国甚至全球金融的动向。奥巴马
当天不仅抛头露面,还在世界金融精英面前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高盛为什么要这么做?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向华尔街大佬正式推销奥巴马。”翁媛
媛说道,全美国的财富大部分都掌握在这些人的手里,只有将华尔街的所有目光都吸引到
这位年轻人身上,高盛才有培育新总统的十成胜算。
但除了钱之外,这种传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高盛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记者了解到
,从韦思伯格和他的继任者古斯塔夫‧列维(Gustave Levy)开始,高盛就有意吸引并培
养银行家,让他们懂得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并不仅仅局限于挣多少钱,还应关注的是“更
长远的利益”。高盛也在这种“长远利益”中建立了与华盛顿更为广泛、坚实的人脉网。
而高盛内部对此也毫不避讳,并将它视作是一种荣耀。
“高盛有句话叫作:只雇用最出色的人,而非最出色的银行家。每一个新人自打迈进
高盛大门那一天开始,高盛就会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日后在政治上也将有所作为的人。”
翁媛媛表示,与华尔街其他投行不同,高盛更强调团队合作和领导力开发。
“即使是最普通的任务,高盛的银行家也会采用团队协作的方法,职员们共用同一个
头衔,而且在工作中必须要学会同其他部门的合作。”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美国前总统乔
治‧布什(George W. Bush)麾下金融市场团队的构成,就显示出高盛前任高管在政策
方面的影响力。因为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布什首先要咨询的就是由保尔森、杰佛瑞、美联
储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以及美国证监会主席克里斯多夫‧考克斯(
Christopher Cox)组成的团队,因为他们在稳定市场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此外,高盛前高管的影响力还表现在一系列重大经济议题上,包括对美国房地美(
Freddie Mac)和房贷美(Fannie Mae)的监管和税收政策,以及如何把握能源市场监管
力度等。
保尔森“沉默”
成就了高盛?
“默提报告”操纵石油
国际大宗商品背后的黑手
保尔森“沉默”
成就了高盛?
2008年8月,美国财长保尔森与总统小布什联手,终于取得了国会议员们的同意,向
房地美、房贷美注入流动资金。两房将分别向财政部发行10亿美元优先股,财政部也获得
国会授权,以购买股票的方式向两房分别注资1000亿美元。9月8日,全球股市一片大涨。
但接下来的问题是,财政部要不要拯救做空次级债的雷曼兄弟等一批机构?
当时摆在保尔森面前的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解救两房是化解流动性危机,如果继
续用纳税人的钱拯救雷曼兄弟,高盛做空雷曼兄弟将不能获利,保尔森可以显得“大义灭
亲”;但同时,高盛是石油的死多头,如果流动性缓解,石油的价格一定会上扬,高盛将
是最大的获利者。
由此,一个操控石油的庞大计画开始酝酿。
“默提报告”操纵石油
高盛操纵石油还要从一个小人物——阿尔琼‧默提(Arjun N. Murti)说起。默提
本是高盛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分析师,但他的预言却让整个华尔街感到不安。
2005年,国际原油平均价格还在30到40美元之间。当年3月,年仅36岁的默提发表了
一份研究报告称,原油价格将在未来6至24个月内进入每桶50至105美元的区间。
“这个预言在当时被认为是危言耸听。因为之前3年间,油价已经翻了一倍。”翁媛
媛说到,“但没想到6个月后受卡特里娜飓风影响,油价真的涨到70美元一桶。”
2007年9月,默提预测油价将涨到每桶80至135美元。而这一次,他又对了。从2007年
到2008年,石油单月价格上涨幅度甚至超过了此前10年的年平均增幅,石油价格一度从
2007年5月的每桶60美元,飙升到2008年5月每桶超过130美元。
“保尔森护犊子,高盛再次创造了预测神话。后来只要是默提的报告,全球石油投机
商都奉为经典。”翁媛媛称。
2008年5月6日,高盛隆重地对外公布了默提团队的研究报告,这份被华尔街冠称为“
默提报告”的研究称,在未来6到24个月里,原油价格达到每桶150美元到200美元的可能
性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即使已经处在每桶120至130美元的历史高位,原油价格仍然存在
翻倍的可能。
借着“默提报告”的煽动力,大批在次级债上亏损累累的投机资金转移到石油市场上
来。再加上美国财政部对“两房”的拯救,市场上的流动资金越来越多,油价也越来越高
。就在整个市场疯狂争抢石油的时候,高盛已经悄然退出石油市场。
而伴随着雷曼兄弟倒下,华尔街的风险完全暴露出来了,默提也终于找到了下调石油
价格预期的台阶。
2008年10月7日,默提再次发布报告,将2009年原油价格预期从之前的每桶140美元下
调至每桶110美元。10月13日,不到一周的时间,默提又一次发布报告,竟“悲观”地宣
布国际油价将跌至70美元。默提甚至在高盛“内部报告”中警告油价最低可能降至50美元
。2009年1月21日,默提又站出来了,宣称由于全球石油需求的恶化情况将比预期更加严
重,预计2009年第一季度油价将跌到每桶30美元,并将全年均价下调至每桶45美元。
在保尔森表面上的优柔寡断下,高盛完成了一场漂亮的豪赌:石油市场全身而退,次
债市场大赚一笔。
幕后掌控“洲际交易所”
事实上,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已在2008年6月份宣布美国的减息周期结束,以遏制石油
的强劲上涨。而保尔森太清楚其中的道理了。
“‘默提报告’就是要逼美元再次贬值,这是跟伯南克的政策对着干,是在损害石油
一半靠进口的美国的利益。”在翁媛媛看来,默提的报告只是一个诱饵,但保尔森别无选
择。
而第一个站出来要求用法律制裁高盛的,却是大名鼎鼎的美国现任国务卿希拉蕊。
2008年5月6日,希拉蕊为了拿下北卡罗来纳州选票,在选前的演讲中突然拿出一份题
为《市场投机在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上涨中的角色》的参议院报告。这份陈年报告尖锐地指
出,美国在石油和天然气期货交易市场的投机行为显著增加,投机行为明显促使了石油产
品价格的上涨,并且投机交易没有得到有效监管。
2008年5月8日,美国参议院能源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向国会提交了《石油贸易透明法案
》,意在打击报告中提到的投机商,高盛首当其冲。有意思的是,报告最后将投机行为的
矛头直指洲际交易所(ICE),认为洲际交易所在交易平台中,对大额交易没有执行透明
有效的监管,导致机构的投机和操纵价格行为泛滥。
“事实上,洲际交易所真正的控制人就是高盛。”翁媛媛表示,有公开资料表明,这
家于2000年5月在亚特兰大成立的洲际交易所的股东包括:持股15%的第一大股东摩根士
丹利、持股14%的第二大股东高盛集团、持股9%的第四大股东英国皇家石油,后面依次
是壳牌、埃克森美孚等石油企业。
“关键是高盛跟英国皇家石油的关系非同一般。”翁媛媛说道,1987年皇家石油希望
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当时的承销商之一就是高盛,并且正是在高盛的帮助下,英国政
府才成为皇家石油的绝对控制人。而皇家石油总裁布朗本人兼任高盛董事,并且与保尔森
,以及高盛总裁布兰克费恩过从甚密。
尽管高盛与洲际交易所的行为彻底暴露在舆论之下,2008年6月,洲际交易所CEO杰佛
瑞‧斯普雷彻(Jeffrey Sprecher)向所有指责洲际交易所的美国国会议员,以及企图通
过国会表决制约法案的方式来制裁约束洲际交易所的政府部门发出警告,如果美国在能源
期货市场上监管力度过大,他们会将石油交易推至境外发展。
高盛部分任职政府部门高官名录
姓 名 职 务
约书亚‧博尔顿(Joshua Bolten) 布什政府白宫办公室主任
史蒂芬‧弗里德曼(Stephen Friedman) 布什政府的外国情报委员会主席
约翰‧塞恩(John Thain) 曾任纽约证券交易所首席执行官
鲁本‧杰弗瑞(Reuben Jeffery ) 前美国国务院副国务卿
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 意大利央行行长、候任欧洲央行行长
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 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部长
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 布什政府财政部部长
悉尼‧韦恩伯格(Sidney Weinberg) 前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副主席
约翰‧怀特海德(John Whitehead) 前美国副国务卿
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 前美国副国务卿
心得:这是一篇2011年的老资料 但是我认为还是很重要 毕竟来到赌场总要知道
庄家是谁 好心推荐讯息的到底目的为何? 今年3月远见杂志写了一篇文章
"巴菲特是高盛的十大股东" 这似乎跟慈善家的身分不太相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