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亮单。
https://i.imgur.com/6irDG57.jpeg
https://i.imgur.com/iSeWJhe.jpeg
https://i.imgur.com/8o0iXJH.jpeg
历史时间,贫穷的可怕。历史老师的苦口婆心指导。
‘你没穷过,就不知道世界多残酷’
-
从小富裕的人常常觉得,自己现在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努力得来的。
是否真的是这样呢?
我看过的故事,似乎都不是这样。
有很多真正成功的人,都公开承认原生家庭对自己事业的重要性。
投资大亨巴菲特曾经这样说: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各方面的条件就很优越。’
‘我的家庭环境很好,因为家里人谈论的都是趣事’
‘我的父母很有才智;我在好学校上学。’
‘我认为,我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
‘….我在恰当的时间出生在一个好地方,我抽中了子宫彩券。’
我想,他说的是实话,而且是很多人不愿说的真话。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跟白领上班族喜欢标榜自己的痛苦,比如说:
‘我早上七点钟,就起床去上班,做到晚上十点才回家….’
‘当年我为了考试,笔记做了整整一抽屉,一大早就去图书馆读书到深夜。’
这就叫努力,这就叫痛苦了吗?
他们累了,可以靠在办公椅上休息一会。
他们饿了,可以去附近的简餐店吃一顿再回来工作。
他们在温度适宜的空调房里,书桌里,电脑前,做着和书籍有关的事情。
他们有选择的余地……
什么是痛苦?
桃园那边有很多工厂的流水线员工,忙的时候每个小时要加工几百个产品,平均每个产品
的加工时间不能超过5秒。
整整十个小时的上班时间里,每一秒钟都必须站在那里聚精会神地做着机械式又重复的单
调工作。
很多员工承认:‘在那里,很容易感觉自己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然而他们不会离开,因为他们知道,待在这里,已经是自己的运气了。
在钢铁工厂、在资源回收场、在艳阳下的工地上、在乡下的农田里….更辛苦。
吹着空调,坐着捷运,上过大学,用过电脑,在城市里做着尚称体面工作的人,面对着这
些为了基本的生存挣扎的底层人,要抱怨什么呢?
每个人受到的教育,接触到的资讯,能触及的圈子完全不同。
而以上三点,是影响赚钱的最大因素。
这是台湾,美国会好一点吗?
我们别说今天,说说20年前,那个感觉上还有机会的时代。
美国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在1998年,为了体验底层美国人民的生活,选择了六个
地方,在不同的城市去打工。
为了确保她能真实体验当地底层人民生活,每到一处她隐瞒自己身份,断绝和过去朋友来
往,全靠1000美元的积蓄开始。
不过她还是给自己一个优待,必须要有一部自己的车子,否则在美国这种地方,根本无法
开始工作。
根据她的纪录:
在这些地区,一个没有学历的普通人能找到的工作一般时薪是6~7美元。
一天八小时工作下来,也就是50美元,一个月工作25天也就是1250美元。
但是如果想离工作地点近一点的话,往往房租就得占到600美元以上,这对一个月收入100
0多美元的人负担太重了。
所以她不得不到离工作地点几十公里的地方租房,但这样养车的成本,还有吃便宜且没有
营养的速食,一个月还得400~500美元买食物和汽油。
然后,然后就所剩无几了。
在一个陌生城市最开始找工作的几天会更难,因为还没找到稳定的住处,不得不去旅馆过
渡几天,这几天的住宿会很快把1000美元积累耗光,等找到工作,拿到第一笔薪水,钱得
赶紧支付房租。
芭芭拉在不同的城市,换了六种工作,有零售,有清洁,有老人服务,但是结局都一样:
她发现自己陷入一个死局:
1,因为没钱,不得不住在偏远地方
2,因为住在偏远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
3,因为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她用于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
4,为了应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说服自己承担更多小时工作或者兼职
5,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做各种劳苦的工作,她渐渐成为一个工作机器,无力做任何其它的
事情,直到情绪爆发离开
然后换一个地方,进入下一个循环。
是的,换了六份工作,不管多么努力,也不能换来一个未来,在walmart也不行。
最后她在书中写道:
‘一个可笑的事实是,她们这些在walmart做服务的人,买不起在walmart做促销的商品。
’
这是美国,再说说这几年台湾人普遍比较熟悉的中国企业家好了。
腾讯的大老板马化腾,他的父亲是盐田港公司上市董事。中共党员,曾担任中国交通部海
南八所港务局会计、统计员、计划科科长、副局长,深圳市航运总公司计财部经理、总经
理,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父亲,是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高层,妥妥的红
色背景。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王石的岳父,就是广东省副省长。
有一句话叫做:
‘条条大路通罗马….’
‘而有的人,他家就住在罗马。’
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人,一开始也认为贫穷是因为懒惰,是种罪孽。
当年英国的《贫困法》要求:
接受救济的穷人必须在贫民工厂(Poor House)干活,工作条件比普通工厂恶劣得多、获
得的薪酬也低得多。
目的就是刺激这些穷人走出去自食其力。
但是有一位英国历史教授回忆,他小时候家边有个贫民工厂,有些老人谈之色变、甚至不
要走近那里,看到那房子就魂不附体。
‘他们宁愿饿死也不愿意进去。’
他还回忆:
‘后来经济危机一来,许多被大家公认勤劳节俭的体面家庭也破产’
‘当他们流离失所之时,看起来和之前那些贫困的人没什么两样。’
终于英国人意识到:
‘贫穷不是一种懒惰,不是罪孽。’
‘贫穷是一种不幸,需要救助。’
其实亚洲各国的新兴中产阶级,和他们出身的底层,距离并不遥远。
许多有着不错收入跟体面工作的中产家庭,辛辛苦苦奋斗十多年,终于还清了房贷,车贷
。
成功从一个底层后代变成了一个中产阶级之后,就转而自信心爆棚,喜欢指责世界上的穷
人为何不努力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
其实一场天灾,一场人祸或者一场大病,就能让他们眼前的生活破灭。
这时他们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既没有很快重新聚集起财富的能力,周围也没有真的可以无
私帮助自己的中产朋友。
自己有的只有一双勤劳的手,以及不断辛苦劳动攒下的点点积蓄。
现在这些积蓄没了,于是中产梦碎。
这时他们才像英国人一样意识到,贫穷离他们这些‘伪中产’并不遥远。
所以啊,救助穷人不但是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是救助自己。
-
希望我们生存的时代,还有一点温暖…跟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