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刚好很容易碰到一些新创,有些小心得可以分享,没特别说明都是在讲台湾的状况。
1. A轮300万美元算多吗?
在国外(美国、欧洲)不算,在台湾就是平均值。在台湾只要超过300万美元的A轮就算很
不错的成绩,通常也有几个特色:投资人在海外,或是在本身业务就是瞄准海外市场且
有一些成绩。
但其实也只是参考,台湾目前没有AngeList、Crunchbase这类型的网站,所以大多只能是
经验谈。
另外,轮次这种东西就是喊爽,公司想喊哪就喊哪。
2. 台湾很多几十万美元的A轮?
只要投资人或新创有sense,通常不会发生这种事情,对公司后续估值与媒体效益有可能
会是扣分。
这也诞生一个满奇妙的现象叫做Pre-A轮,钱拿的没有很多(讲出来是A轮丢脸)、往前喊
却又怪怪的(有机构投资人不适合说种子或天使)。
Pre-A轮在台湾的平均大概在100万美元左右。
3. 懒人包
A轮300万美元(新台币1亿元)
Pre-A轮100万美元(新台币3,000万元)
以上为看新闻的小标准,超过就是不错、低于这个价格就可以多看两眼(可能更重视与投
资人的策略合作)。
在资本寒冬来临前,其实这个标准有稍稍往上拉一点,但近期满新创募资的新闻明显变少
,标准又回到原点甚至有可能更低。
4. 其他:那有没有B、C轮之后的参考数字?
没有,台湾目前走到这一步的新创并不多,还没有一个很明显的定锚。
如上所说,这一年多来台湾新创募资新闻满明显趋冷,特别是纯软一直都不是台湾的强项
,看到SurveyCake完成募资还是蛮令人开心。
只是工程师薪资这一块我就不熟了。
不过,越多成功的案例出现(并不是说他们已
经成功),才有机会让更多人投入创业当炮灰,在灰烬中诞生U质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