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一篇文章,是热爱教学的胡立写的
soft_jobs 版上一天到晚有转职询问,可以参考看看。
《程式相关问题一网打尽:谈自学、转职、出国、职涯、教学、补习、骗钱、
产业以及努力》
建议用网志看,因为很多超连结在里面:
https://medium.com/hulis-blog/qa-be72946f0b23
以下贴上本文:
从以前到现在被问了不少跟学程式相关的问题,对于频率较高的题目我在闲暇之余都会把我的回答写成一篇文章,下次再有人问我的时候就能够直接把文章贴给他,节省他的时间也节省我的。工程师嘛,提高可重用性是很重要的。
虽然回答了不少,但随着年纪跟资历的增长渐渐被问到一些新的问题,前阵子受邀到 ALPHAcamp 与Bernard 一起直播回答问题,收集了满多新的疑问,是该找个时候来写另一篇文章了。
标题涉猎的范围很广,因为我想用这一篇简单回答几乎所有的常见问题。有些可以再延伸出去的我应该都有写过文章分享了,简易回答以后会附上延伸阅读的连结。
接下来的顺序会是:
转职前相关问题(这样的背景可以吗、如何挑选补习班)
学程式相关问题(该学什么、注意事项、如何成长)
职涯发展相关问题(选工作时的考量、怎样算资深工程师、要往哪精进)
出国工作相关问题(新加坡与台湾的差异、英文能力、学历或年龄限制)
产业相关问题(前端难民、现在适合转职吗、产业未来趋势)
教学相关问题(为什么做教学、后续的教学计画)
如果有漏掉什么的欢迎在留言补充,我之后会再找时间补上。写到这边再次意识到这篇有够难写,尽管牵涉到的范围已经很广了,我依然可以想像得到有些问题会被遗漏。另外,这篇会附上一大堆我以前写过的文章,认真把这篇还有相关文章看完的话会花一点时间,可以自己评估是否值得。
【转职前相关问题】
【我目前的背景是 XXX(请自由带入任意背景),请问这样能够转职成功吗?】
这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背景可以填入任意字符,例如说 38 岁业务、20 岁辍学生、50 岁 PM 等等,每隔一阵子就会在 ptt 看到类似的文章。
直接开门见山回答你:我怎么会知道?
就算跟你有一样背景的人转职成功了,在逻辑上并不蕴含“你也会成功”,这是两码子事,唯一能确认的只有“这样背景的人有人可以成功”;若是相同背景的人没有人成功,也不代表“你不会成功”,只能代表“截止目前为止这样背景的人没有人可以成功”,但你有可能是第一个。
简单来说就是别人成功不甘你的事,你成功也不甘别人的事。所以我不喜欢“别人可以,你一定也可以!”这种话,那个“一定”是怎么推出来的可以告诉我吗?别人可以,只代表“有人”可以,到底哪来的“一定可以”?
如果加上相信两个字我就没意见了,“他可以,我相信你也可以”,因为相信包含着主观感受以及对你的信任,但是“一定”的背后要有强烈的理由支持你。引用我在《这是一堂没那么适合初学者的课程 — — 程式导师实验计画第二期期中反思》写的一段话:
可能有人会觉得:“既然他可以,为什么你不行?”,但光从这句话看起来,你仔细想想会发现满没有道理的,为什么他可以你就要可以?从逻辑上看起来,他可以只代表“有人可以”,跟你可不可以一点关联都没有。
而且这句话基本上是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有些人天生就有某些才能,可是有些人就要花更多更多的时间才能把这个差距给补足。他做得到,仅仅代表至少有人能做得到,但我做不做得到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尽力去做。
我能理解问这个问题的心态,大多数是想找到一点认同,或是在决定要转职前帮自己设个心理预期或者是停损点。例如说相同背景的人还没有人能够转职成功,可能就会考量自己是否要踏进来。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想,这算是一种聪明的权衡还是画地自限?
这样说好了,这个问题本身的答案我觉得并不重要,而且很有可能也没有答案。我只能告诉你以我看过的案例,这样的背景可能比较有程式基础,学起来比较容易,但学习是件长期的事情,靠的是你能付出的毅力以及是否真心喜爱写程式。
重要的是当你知道这个答案之后,你打算做什么?
我告诉你说目前没看过这样的人转职成功,你就不转了吗?我告诉你说这样的背景很多人都 ok,你就觉得自己也会变成他们吗?
假设我今天问说:
【各位大大好,我现在 25 岁在新加坡工作,请问我可以学会骑脚踏车吗?】
你的回答会是什么?
【啊你就去试试看就知道啦】
对啊,啊你就去试试看就知道啦,学程式又不是一件你需要倾家荡产或需要付个八万十万才能开始的事情。你随便 Google 都可以找到一辈子学不完的资源,妨碍学程式的元凶永远都只有你自己。
找些简单的资源学个一两个月,很快你就能够得到解答。你写程式的时候开心吗?你喜欢吗?这些都是实际下去学习以后会得到的答案,而且这答案只有你自己能给。
如果真心喜欢的话就继续去试,真的不喜欢的话就不要勉强。
你都不试试看怎么知道?学程式需要付出的成本并不多,我也没有要你一路学到转职,只要学个基础确认一下自己有没有兴趣就好。
最后总结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你能不能转职成功,但我建议你先用最低的成本去试试看,先试过你会有更多感想,到时候我们再来讨论”
【我确定要学程式了,我应该要去补习班还是自学?要去的话该如何挑选?】
通常,是通常喔不是全部,会问这个问题的人比较适合去补习班。我碰过的很多没补过习的人都不会问别人这个问题,因为他们自己就能够想清楚,不用对外寻求解答。
其实这就像以前高中的时候你要不要考虑去补习班一样,有可能同学去了所以你也去,有可能你想去那边交朋友所以你去了,也有可能你是真的想去那边学习。但无论如何,一定都会有个理由在那边,才让你决定去补习。
先来谈谈到底要去补习班还是自学就好,你是那种自制力很强的人吗?可以自己排定计画并且真的按部就班实行,一步步往自己的目标迈进?
如果是的话,那你几乎不需要补习班了,除非你想加速学习,那补习班倒是有机会给你一些帮助(还是要慎选,因为有些补习班搞不好还会拖累你)。
之前在 ptt 时我有回过一篇类似的:[心得] 从教学者的角度看无经验转职以及课程选择,里面谈到我自己觉得的补习班的价值在哪里以及可以给到学生哪些帮助,因为里面已经写很多了我就不再写一次了。
总结一下,如果你有自制力能够自己主动学习,那补习班通常是不需要的,除非补习班提供的东西刚好是你所缺乏的;反之,补习班可能就是个适合你的地方,因为那边有你需要的东西(动力管理、资源指引、问题问到饱等等)。
【学程式相关问题】
学程式应该要学些什么?该培养哪些基础?
我都写在这里了:
《当我们在学程式时,要学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还是对要学的东西有疑问,可以参考:十年程式自学之路、教学实验计画、程式导师实验计画第二期教材或是该如何知道就业所需技能?以前端工程师为例。
【非本科系与本科系的差别在哪里?】
其实平常大家惯用的“是不是本科系”的分法只是图一种方便而已,因为非本科系的也可以去学本科系的那些科目,会这样分是因为大家默认“非本科系”不会碰到那些资工系教的科目,所以更精确的说法其实是:“资工系在大学里面学的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一般来说非本科系转职跟本科系的差异。
答案包括但不限于:算法与资料结构、作业系统、计算机概论、计算机组织与结构、组合语言、网络 TCP/IP 等等,都是属于比较“基础”,或是说比较底层的知识,对于理解电脑的运作很有帮助。
非本科因为目标通常是转职,所以通常都会学一些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技能而忽略上面讲的那些比较底层的知识,导致有可能会了上层却不懂下层在干嘛,对整体比较没有清楚的轮廓,发生问题时到一个程度就没办法再往下 debug。
或者说,我认为资工系的那些科目给了你理解原理的机会,让你有“创造”出一个轮子的能力。如果缺乏那些技能,你很有可能就只能用别人做好的轮子而没办法创造。
举例来说,今天大家都会用 MySQL,但如果公司觉得 MySQL 不太适合公司的业务,想要针对公司的架构自己写一个新的数据库系统,你做得到吗?如果你没修过数据库系统的那些理论,如果你不懂档案 IO 在做什么,如果你不知道数据库底层用的那些资料结构,你怎么可能做得到?
这就是那些基础理论派上用场的地方之一,必须很理解那些底层的知识才有可能重新造出轮子,而且是好用的轮子。但大家都需要自己做轮子吗?当然不是,大多数的人其实用现成的工具就好了,因为现成的已经很好用了。
谁会需要自己做轮子?你看看那些开源出来的系统就知道了,Google、Facebook、Netflix、阿里巴巴、腾讯…,那些顶尖的网络公司流量超级大,就算是 1% 的优化也能够起很大的作用,因为基数够大,所以愿意投入资源去做一些符合自己公司业务的系统,要找的人也会不太一样。
但其他八九成的公司都是不需要这些的,他们可能只是小型的购物网站、接外包的公司、月 PV 没破万的讨论区等等,这些公司只要用别人做好的工具就好,才符合效益嘛!
所以还是老话一句,写程式只是手段,重点是你想达成什么样的目的。
【应该去学本科系的基础还是新的工具?】
放 80% 的时间在基础,20% 的时间拿去学新的工具与技术。基础我指涉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浏览器运作原理、作业系统、资料结构与算法等等,这些对长远的发展来说比较有帮助。
不需要在学习新工具上面花太多的时间,很多工具的原理其实都十分类似,只有些许差异而已,只要能懂原理就能够顺利地学习。无论你学了多少工具,最后都会发现很多答案其实都藏在那些基础里面,终究要回去把那些基础补齐。
基础跟工具互不排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你无法只学那些基础而不会使用那些工具;你也没办法只会工具但没有基础。其实两个一起学反而更好,你会更理解工具背后的基础是什么,更加理解为什么工具会长这样,也会知道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基础。
【如何培养算法的基础?】
在初学者的阶段,别谈那些大学课程的算法(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算法,广义的算法可以看作是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别去写什么 leetcode,以你的程度写了那些题目也是白写。
先一步步把基础打好并且熟悉程式解题的模式,知道什么是输入、什么是输出,知道如何符合题目的格式,知道题目跟你说的范围是什么意思,这些才是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部分。
我自己的课程里面就附了一大堆小题目,就算没有买课程也能够稍微猜到那些题目在做什么,先把这些小题目搞定,我们再来谈排序,再来谈那些课本上会教的算法与资料结构。
我在提供给学生的简易 Online Judge 上放了许多 NPSC 的题目,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大家可以自己找一些题目来练习看看。重点是要先把自己的思考模式练的很“程式化”,看到题目之后就先拆解成一个个步骤,并且很明确知道每一个步骤要做什么等等。
【职涯发展相关问题】
【选工作的时候应该优先考量什么因素?】
我自己会优先考量的是发展空间,在听到工作内容时就差不多能知道在这间公司的发展性如何,我这边指的发展性不是指说在公司内部是否能升官,而是指说个人能力的提升。
举例来说,我现在这间公司找我的时候跟我说他们要把整个平台砍掉重练,所以我就知道如果进来的话,能够跟着一个中型专案从无到有一路建立起来,我觉得这是很宝贵的经验,所以对我来说会觉得很有发展空间。
这个逻辑可以套用到另一个问题:“什么时候该离职?”,当你觉得发展空间有限,能学到的东西不多时就差不多可以离职了,到一个更有挑战性的环境去。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会选团队,觉得团队对了整个就都对了,因为你有那个氛围、有那个环境,就会是一个很适合发展的地方,大家互相砥砺一起进步。不过我从以前到现在都没进过什么大团队,同事也都没有真的到很厉害所以我还没有机会体验到就是了,或许等我进这种公司以后再来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
【怎样才算是资深工程师?】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好一阵子,在 2016 年底以及 2018 年底分别写了下面这两篇文章(请按照顺序阅读),看完以后你应该也会有些想法:
《一个资浅工程师年末的自我省视》 · Issue #14 · aszx87410/blog
《两年过后,我能够被称为资深工程师了吗? 》· Issue #36 · aszx87410/blog
出国工作相关问题
【文凭对于国内外工程师求职或升迁有哪些影响呢?会有年龄歧视的问题吗?】
年龄歧视我不知道,或许有或许没有,但国外的履历一般来说都不会附上年龄,身旁也没有相似的例子可以参考,所以无法回答。
我第一次在台湾求职时有些公司不知道是不在意还是忽略掉了,完全没有问到跟我学历相关的问题,但就算被问到了反正也就照实回答。工作两三年之后跟我当初想像的一样,也没什么人在看你的学历了,工作经验以及能力占的比重高很多。何况以出国工作来说,谁会知道 NTU 是什么学校?没有被误认为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就不错了。
有关于学历,我工作到现在只认识到一个差异:工作签证。有些国家的工作签证是会看学历的,如果没有学历的话就必须靠着其他专业能力的证明来补足,这方面没学历的人会比较辛苦一点,除了这个以外我都觉得没什么差别。
【去新加坡当工程师,英文要到哪个程度呢?】
可能比你想像中的门槛还要再低一点。日常沟通可以就没问题了,不用听得懂全部,我觉得会抓关键字外加能听懂五六成就 ok 了,或是如果你还是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够不够,给你一个最实际的方法:去投国外的公司面试看看,只要你面试能通过,英文能力一定没有问题。
关于我的英文程度以及我学习英文的历程,请参考:
《我是如何缓慢提升英文能力的?》
【新加坡的职场与台湾的职场差在哪里?】
插在土里(没有啦开玩笑的)。
与其讨论两个国家间的差异,不如讨论公司之间的差异吧,每一间公司本来就不太一样,台湾也有好公司,新加坡也有烂公司,这点无论是哪个国家都一样。
我不喜欢谈论这种比较,我觉得某部分只是不断对刻板印象进行再制,何况我待在新加坡才两年,也没认识几个新加坡人,怎么会知道整个新加坡的状况是怎样?就算今天谈论的是台湾好了,你问十个台湾人也有可能得到十个不同的答案,所以我通常不太会讨论这种问题,除非我找到一个很值得去讨论的切入点。
产业相关问题
【近年转职前端工程师相当热门,2019 转职时机是否恰当?会不会开始趋近饱和? 我怎么看这波热潮的兴衰】
首先,我这个人不太看产业。意思是说你问我:“前端工程师之后会怎样?这个产业会变得如何?”我会说我无法回答。
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要回答产业方面的问题你一定要有一定的经验,还要能提出很好的理由。例如说你在这产业打滚很久、洞察出一些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或者是你有很好的理由去支持你的论述。但这些我都没有,那我要怎么回答你?
我当然可以说:“我觉得前端工程师会越来越热门,工作机会越来越多”,但当你问我为什么时,我只会回你:“没有为什么,我直觉这样觉得而已”,这句话背后并没有强力且客观的理由去支持,纯粹只有“我觉得”。但这就是一个很弱的宣称,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我觉得”。
总之,我没在看产业这一个部分,我也不打算对未来做任何的猜测。
有关这个问题,其实 Bernard 回的很不错,我引他们文章中的其中一段:
最后,当被问到“工程师会否有饱和”时 Bernard 认为科技是未来产业的动能。所有产业对科技人才需求都会越来越大,人才之间的竞争,也不再受限于年龄、文化和地区。而作为软件工程师的优势,就是你可以不受地区与市场限制,全球都是你的机会。
“ALPHA Camp 在新加坡有一位来自尼泊尔的老师,16 岁自学程式,18岁开始接美国企业的专案。今年27岁的他,已经成为接案公司的老板,员工人数超过 30 人。他完全跳脱尼泊尔本土市场。软件世界的好处是可以突破实体界线,然而现在竞争已经更加激烈。”所以要踏入软件界的朋友,不要把眼光侷限在台湾。
但 Bernard 也提醒当产业越热门、学习资源越好取得,竞争门槛也越高。“懂基本的 HTML、CSS 不会让你找到工作。你必须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也要拉高眼光和格局。”因为你的竞争对手,也会来自全世界。
的确有越来越多人想转职为前端工程师,而学习资源的确很好取得,竞争门槛也会越来越高,所以你必须一直精进自己一直往上爬,才能确保自己不会成为产业最底层的前端难民。
所以,还在观望的人依然可以怀抱着转职梦去参加一些课程变成工程师,但你必须知道的是:“跟你一样的人很多很多,所以竞争会很激烈”。想转职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入门门槛低代表的就是大家都可以来分一杯羹,可取代性也会变高。或许现在供给多需求也多所以无所谓,但若是供给太多或是需求变少,就是要小心的时候了。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持续提升自己。不提升也可以啦,但就是要做好会被轻松取代掉的心理准备。
如何避免掉入补习班招生的花言巧语中?
在《四个月过去了,来找我学程式的学生们怎么样了?》里面我有讲到一些想法:
关于学生的心得,我很讨厌那种内容农场标题的心得文,而且有的不只标题是内容农场,内文也长得很内容农场,一直“这个”、“那个”到底是在公三小。我要的不是农场文,是你的心得;我要的也不是课程的业配文,而是诚实的心得。
我也不会说什么你没学程式就是鲁蛇,来这边转职成工程师就可以变为人生胜利组。不是这样的,写程式没有比较高尚,职业跟薪水不是让你拿来做比较的,比起这些无谓的比较,找一份让你能开心的工作比较实在。
如果你写程式感到开心那当然很好,如果是为了钱想要转职成工程师那也可以,因为钱可以让你觉得开心。可是工程师这个职业跟其他职业都一样,没有高下之分,没什么好比的,人比人,气死人;蛋糕比蛋糕,气死蛋糕。想当工程师也很好,不想当工程师也很好。
我从以前到现在一直是走一个诚实直白的路线,我在《从零到一:程式导师实验计画》就有讲过了:
因为标题就开门见山说了这是一个实验计画,所以实验目标到底会不会成功,我真的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我是个诚实的人,我只敢保证我真的确定能做的事,所以为了不让你吃亏,我提供了自认为还不错的条件(30 天内全额退费、比外界低廉的学费、没就业就退费)来弥补。
对你来说,报名这个计画有三种可能:
老师很烂教得很差 -> 开课 30 天内退费 -> 损失时间但没损失钱
老师教得不错 -> 可是结业后找不到工作 -> 损失时间但没损失钱
老师教得很棒 -> 找到工作 -> 用一个月的薪水换到一份新工作
另外,我不会强调每一个人都一定要当软件工程师,或者是什么写程式是之后的未来趋势。我又不是未来人,我怎么知道未来趋势是什么。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如果你写一写发现自己真的不适合,我也不会强迫你。
直白从好的角度来看就是诚实,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我不会包装。因为我本来就不是以商业为目的,赚多少钱我不太在意,所以也不需要靠着包装吸引别人。
回到原本的问题,如何避免掉入花言巧语之中?有提到梦想、鲁蛇、赚大钱、保证、未来趋势这些字眼的都可以额外再留意一下。与其看这些包装过后的东西,不然直接把课程的课纲拿给认识的工程师朋友看,毕竟实力才是决胜的关键。
【程式补习班跟线上课程越开越多、学费也越来越贵,是不是当补习班/线上课程的业者比起从事程式设计更好赚?可以赚到成就感跟一堆学生的崇拜?】
在《程式导师实验计画第二期报名简章》里面我有提到关于骗钱以及学费这件事我的看法:
对我来说,我对学费的看法很简单,这就是个买卖,是个契约关系,只要它是公平的没有隐满任何资讯,然后双方又都可以接受这个价钱,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举例来说,如果你今天去吃垦丁卤味然后招牌上没写价钱,你问老板他只说:“就跟一般的价钱差不多啦”,而你吃完之后发现一盘豆干要五百块(假设平均价格只要五十),那你可以说这间店坑钱,因为资讯不对称,老板刻意隐满了价格资讯误导你。
但若是今天这间卤味店价目表就已经写给你看了,上面就写说:“一盘豆干五百块,不保证很好吃”,然后你接受了这个价钱也点了,最后发现豆干普普通通,你可以说:“这豆干不值得这个价钱”,但你不能说老板骗钱,因为是你自己要点的,而老板也没说这豆干很好吃,而且你点餐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是五百块了,老板何来的“骗”?。
再把这个例子往下推,假设今天卤味店价目表写了一盘豆干五百块并且提供试吃,而你试吃之后决定买了,一旦你决定买了,之后就没有任何的问题,因为第一你已经知道价格,第二你已经试吃过了,老板已经把所有的资讯都揭露给你,而你也同意了五百块这个价格,那就是你情我愿,没有任何问题。
其实这就像是签合约一样,所有条款详细都列在上面了,如果你是在神智清楚的情况下自愿签了这份没有违反任何善良风俗的合约,就代表你自己同意了,之后就要自己承担责任。
我想做到的就是最后一个例子,所以我一开始就说明了我收费的标准是:“你有找到工作”才收费,否则不收任何学费(3000 块保证金如果你有跟完课程是拿得回来的,等于没有付任何钱)。我把收费标准清楚的公开了,也让你有试上课程的机会。你一旦报名了,就代表你同意这个收费规则。如果你跟完课程还找不到工作,我一毛都不会拿;但如果你顺利找到了,该拿的我也不会少拿。
就像 Bernard 所说的,教学可以很好赚,也可以很难赚,端看你要选择怎样的路。有些人出来开一次课程之后就收手了,也有像他们一样持续经营几年还在做教育的。
我也同意近几年来程式相关课程一个一个开,至于学费有越来越高吗?我觉得还好,你会看到学费较高的通常课程内容也比较多。
讲个小故事,很多人看路上一大堆手摇饮料店觉得开这个好赚,但实际踏入之后才会发现水有多深,不像自己想像中这么简单,进来的很多,倒掉的其实也不少。如果你是三四年前就开始经营程式教学,或许那时候好赚,因为竞争少,学生的选择也比较少。
可是现在大家都跳进来做了,没有一定的品质你是没办法出线的,就跟 YouTuber 一样。很多人看这个产业现在这么热门,顶级 YouTuber 们的生活令人羡慕于是大家纷纷投入。可是这就像是个金字塔,你刚进去的时候就在金字塔的底层,是人最多的一层,你必须要有能力爬到顶层去才能开始赚钱。
我的偶像 Hahow 一哥吴哲宇在 Hahow 上的课程就卖得很好,你自己随便算一下就知道大概卖了多少钱,可是为什么能卖那么多?因为课程品质真的很好,内容也很丰富,他也花了一大堆时间在这个上面才能产出这种结果。
程式线上课程没有好赚到随便一个香蕉芭乐出来开课都能够卖翻天,市面上看到课程卖得好的几乎都累积了一定的声量也有一定的品质。市场机制会慢慢平衡,品质差的课程会被淘汰,好的会出线。
至于成就感跟学生崇拜这个也问得满奇怪的,不太知道该怎么答。但以我来说的话成就感来自于学生的成功而不是开课这件事情本身,学生没有成长的话,就算我课程卖一百万也没什么用。至于崇拜的话,实力差的人就算开了课也不会令人崇拜;实力强的人不开课也能受人景仰。
教学相关问题
【为什么我要做教学?】
我做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帮你实现你的梦想,不是为了赚你钱,也几乎不管你到底为什么想当工程师,也不管这个产业之后会如何,我觉得那些不关我的事。
我想做的只是自我实现,想证明我很能教,证明我的教学比任何人都厉害。如同我之前写过的:
结果对我来说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中间学习到的过程,重要的是结束以后要如何把课程改得更好。我对教学这件事情是有信仰的,而有无信仰的差别就在于你是否会为了结果而改变。
“我可以帮助几乎任何想要转职工程师的人变成工程师,因为我很会教”,现在事实证明我目前无法达成这件事,但我会认为是“我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我做不到”,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是信仰,或你要说我自我感觉良好也行。
我还是认为我的课纲跟教法相较于其他人有独特的优势,但以结果来说目前还无法把这个优势突显出来,所以我只能不断改进以此证明我是对的。但有时候我也会想说这个好像也没那么重要,我证明这个要干嘛?但想了想,我应该只是想证明给自己看,证明我是做得到的。
虽然我也不知道这么中二的目标是怎么来的,但总之就是这样了,这才是我教学最根本的目的,也是持续推动我的动力。
第一阶段我想做到的是只要你愿意付出时间,我就一定能教会你。例如说你真的能够每周四十小时持续六个月,我就保证你一定能学成功,这是我想达到的目标。如果你学不成功,我不会说是你没天份,我会说是我可以教得更好。
第二阶段我想更进一步,就算你有时候偷懒不愿意付出时间,我也能利用一些方法来促使你付出时间,意思就是我可以帮助你提升你的动力,让你愿意继续学程式。这方面可以参考我之前写过的《致跟我一样的拖延症患者:动力是需要刻意创造的》。
只是有很多人不会这样想,他们会认为拿出决心跟毅力是你自己的事,跟教学者一点关系都没有,这都是你自己的责任。这些想法都很合理,但我认为我可以努力到能够改变一个人,让他变成可以拿出决心跟毅力的人。听起来或许很天真也很难,而且我也还没找到方法来做这件事,但我相信我可以,我就是相信。
【之后对于教学的后续规划为何?】
第二期教学的部分结束了,整个计画要到 3/14 才会正式落幕。其中也有些同学问我第三期到底会不会开,而我都回他们说我真的不确定。
跟大家讲一下现在的状况好了,我今年五月会开始放长假,一直到今年底以前都不打算工作也不打算找工作,想要全心全意来去旅游度假一下。所以尽管有第三期,形式也会变得不太一样,像是每周固定直播的部分一定得取消,只能改为全部看第一期跟第二期的影片(但幸好有前两期的累积,影片数量还满多的)
再来改作业也会有点麻烦,变得我必须带笔电出门,但我原本就有在考虑这件事,所以也不是不可能。总之对于教学的品质上一定会有所牺牲,所以真的要开第三期的话我要再想清楚新的课纲长什么样子以及教学的形式会是如何。
所以到底会不会有第三期呢?
我不确定,现在真的还不确定。依照惯例,如果真的对第三期很有兴趣的话,欢迎填写表单,真的有第三期的话你会收到信件通知:https://goo.gl/forms/NmoLBMoQpXBTvIam1
除了程式导师实验计划以外,我最近也一直在想我手边的资源要怎么最有效的利用。举例来说,为了这个计画我录了一些教学影片,其实可以当作单堂的线上课程来卖。
或是计画本身的直播存盘也可以当作课程卖,但这样势必就会面临一个问题:“程式导师实验计画跟一般线上课程的差别在哪?”,这些都是我还要再花时间去想的问题。
如果有人有什么好的建议也欢迎留言或是私讯跟我说,我会很感谢你的。
【总结】
希望这篇能回答到大多数的问题,以后我就不用一直重复回答了。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想问的,可以直接在底下留言,如果我觉得 ok 的话就会在文中把你的问题以及我的回答补上。如果我觉得问题太 specific,不是常见的问题的话,我一样会直接回答,只是不会放到文章里面。
其实写这篇除了回答问题以外,也能够顺便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整理一下,顺便检视自己有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写的时候有发觉几点可以再往下延伸或是说得更清楚的地方,不过我自己也还需要一点时间再想想该怎么说,毕竟有些议题就是三言两语很难讲清楚,需要更大的篇幅还有更多的时间。
除此之外,最近在想一些关于我的课程的很“根基”的问题,例如说我到底想要服务谁?我想以怎样的方式上课?我想培养出怎样的工程师?课程的收费方式到底应该如何?没意外的话之后会写一篇来讲这些事情,内容大概会是一个跟自己对话的过程。
总之就是这样啦,这篇文章发布于大年初二,顺便祝大家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