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w689 (台湾689)》之铭言:
: 资工、电子程式组毕业出来最好的工作
: 几乎都是去IC厂,甚至是去半导体厂当设备
: 反而走纯软件的薪资却低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系统厂
: 在系统厂写纯软又比硬件、 driver相关还低
: 在国外很夯的web、app 在台湾做差不多的领的都低很多
: 较接近纯软公司目前比较好的几乎只有外商
: 本土商几乎都系统厂,顶多只有做nas的群晖、QNAP
: 比较接近纯软件公司
: 还给的起薪人近百或是破百
: 要说市场小,但是也一堆美国来台湾设软件研发中心
: 只是薪资follow台湾软件业,所以其实也颇低
: 例如yahoo之类的...
: 为什么台湾软件业这么惨呢?
不太知道具体的因素。不过,因最近嫩嫩我读了一点点资本论,
开始在想,软件生产的产值到底有多少。
产值,这个词应该都是很直接理解。做了一条面包,所生产的价值
基本上就是这一条面包,此外没有别的。而之后,把这条面包换算为
货币单位,方便于储存或交换价值。
那软件的产值呢。我觉得,当第一手生产了这个软件之后,可以说,
凡这个软件的概观及具体的规格范围,就是所生产的价值。
假设这个软件第一手是用了三天做完,它的产值就是三天做了一个,
乘以之后贩卖的数量。
此后,这个软件的版本更动并没有收费,而 debug 可能有收维护费用。
但 debug 会花多少劳动成本?根据我们大家的经验,应该都是相较于
第一手生产时, debug 占有有相当高比例的劳动成本。
所以,我猜测,一般会使得软件产值增加的因素,有两种:
1. RD 第一手生产软件的后续维护的劳动成本比较低,即一般来说的“品质好”。
2. 业务卖软件卖得很多。
本来这些价值,是由以上这二点决定软件业的薪水多高。而且软件价值有
可以膨胀的空间,一方面可以在软件功能方面膨胀软件的价值,另一方面,
则是由市场买卖的多寡,也膨胀软件的价值。但是,另外有一些因素,
会减少软件的产值。
减少软件产值的因素,除了之前所说 debug 这种本身没有生产的工作类型之外,
剩下的,大概就是有许多实际上并没有生产价值的职业角色。
许多公司会区分软件人员为一些角色,包含 PG, PM, SD, SA 等等,
但仔细看看, PM 这个角色很奇怪,在他的劳动过程中并没有生产,也不见得
有给 RD 的生产价值加成。(假设只有透过 review 程式的过程,才有给 RD
的产值降低未来的 debug 成本的效用,而据我们所知,不太多 PM 有 review
程式。) 而照理说 PM 是管理角色,他的薪水应该要算是公司的管理成本,
而不是劳动成本,然而,软件业里头的许多 PM 被视为拿等同于 RD 的薪水,
他们的薪水也算作劳动成本。
套用资本主义所讲的资本循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