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ony577 (双姓:《姓名权》平等!)
2023-12-02 03:59:37【乐评】为何文字、音乐皆是天才的吴青峰,耗时两年才完成《马拉美的星期二》?
2023/12/01
我们想让你知道的是
过去《冬 未了》中那远赴德国,勇于尝试的不受干扰的冲劲,可能被苏打绿商标权官司
影响。而青峰在许多专访中都有提到,会开始想要完成《马拉美的星期二》这张专辑的原
因,是在时隔十个月后才完成的〈哥伦布的蛋〉这首歌,他发现过去的阴霾似乎都被扫除
,好像能够完成当初已写好的曲,为它们注入生命。
文:循声入座
1890年巴黎,德布西在马拉美每周二举办的艺文沙龙中结识了他,《牧神的午后前奏曲》
则作为两人,乃至于诗歌文学与音乐艺术间最美丽的碰撞。
《马拉美的星期二》为吴青峰以个人为名发行的第三张专辑,作为文字与音乐皆过分天才
的他,也要经历两年时间才完成这件“伟大的艺术品”。
这张专辑有它必然会诞生的理由,也是贯彻青峰所学、所欲成就及缔造新流行的意图之作
。因此本篇由外而内,从过去时代导入现代、由国外导入国内、由音乐走向创作风格,来
思索这张专辑的重要性及完整性。
象征主义影响下的必然之作-《马拉美》成为青峰回应现在、串联过去的集大成作品
《马拉美的星期二》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便开始兴盛的沙龙文化,直至马拉美及德布西活耀
的十九、二十世纪时期仍相当常见。
而马拉美则于象征主义的文学上,与波特莱尔、魏尔伦为首,开启对现实主义的反动,因
此在他们的诗作及文学作品中多的是主观性的陈述,常会看见大量难以下咽的词句,透过
象征来暗示真正要传达的思想。
而在青峰的作品里面,便藏着大量中西合并的典故,同样有些内容需要费神理解。
早在苏打绿2009年《春・日光》专辑里便开始有了些许痕迹,出现了与专辑“牧神”有关
联的〈日光〉一曲,更有〈各站停靠〉这样融入大量东方典故的歌词。
当然这时期的文字仍未像现在使用得如此纯熟,且受早期流行乐影响,青峰在苏打绿中创
作的歌词仍属写实至写意,这也同样受从大学时期便相当喜爱的诗人陈黎和夏宇影响,尤
以前者占较重。
另据笔者整理,自《韦瓦第计画》第四张专辑《冬 未了》发行(亦是苏打绿目前最近一
张完整原创的专辑),如:〈痛快的哀艳〉、〈对杀人狂指控〉等,基本可以确定青峰在
象征主义的笔法上有了深刻且长足的契合。
同时也延伸了另一位名义上师从的诗人夏宇,那深不可测的笔调,后延续到青峰以个人名
义发行的《太空人》、《册叶一:一与一》,乃至本张专辑皆为如此。
“我的歌比较不像是故事或有叙事脉络,比较多是画面的呈现。”
也因此,青峰的作品在文字上相当主观地将各种典故化用得巧妙,这是他的主观。但对于
他交出去的作品又抱着“作者已死”的概念,将这个“主观”交给了听众自行理解,化用
到生活当中。
《马拉美的星期二》谈论的是创作,而创作其实是生活的呈现,任何人每天都在为生活创
作出独一无二的自己,因此在阅读这张专辑中的歌词时,会发现它少了过去真正艰涩、难
懂的词汇,多了现代生活的流行用语。
笔者认为最为经典的,莫过于〈……海妖沙龙〉这首歌,主歌同样用典,但都贴心在段落
后尾标注重点,导歌则顺势呈现现代社会的形貌,看似高大尚的气派言论,实则是对自我
潜意识的捉摸不定。当然最后并非往负面意义走,而是自适地享受其中,快乐得让人可恶
。
因此笔者认为这是青峰融合过去和现代、雅俗之间最为平易近人的专辑,也是在象征主义
之下必然出现,并致敬马拉美及德布西的作品。
《牧神的午后》成为撬开作品眼界与心结的开门砖
《牧神的午后》EP做为专辑的前奏曲,有着多重意义,除了是打开青峰开始着手完成专辑
的关键之外,亦是引进外国音乐的重要开门砖。
EP中收录了三首歌,分别为与挪威小天后欧若拉的〈Storm〉中英文版、与美国创作翘楚
洛大众・温莱特(Rufus Wainwright)的〈A Wanderer In The Sleeping City〉,以及
与英国独立乐团传奇极地双子星(Cocteau Twins)灵魂人物Robin Guthrie合作的〈哥伦
布的蛋〉。
从起初甫上架和欧若拉共唱的〈Storm〉时,还认为青峰从此将要远走他乡,进军国外。
没想到他所做的,竟是带着新专辑,把国外的音乐引进台湾,透过EP加专辑16首歌,总共
与15组国外音乐人合作。
青峰就像透明的水,折射出各个音乐家的特性,最后加入多年酿来的自身特色,融合成既
谈个人的创作,又具世界观视野的专辑。
其中笔者认为当属和小野丽莎合作的〈……棕发少女〉契合度最深,但说是契合度深,其
实是Bossa Nova在青峰过去的作品中鲜见,而丽莎对于该曲风的诠释又相当鲜明。
这首歌讲述创作中的信仰,但歌词是从恐惧和不断追求他人认可的角度描写,最后忘了初
衷。中文歌词以青峰为主,小野丽莎从旁和声,她唱出的中文歌腔调之特别,颇具辨识度
,英文歌词则反转负面意义,因为“Life is a path. Covered by death.”但别去害怕
路的终点,而是享受过程,对自己所相信的义无反顾地前进。
“这次合作让我了解,共创的重点不在于技巧,而是不用害怕去表现自然的那一块。”
过去《冬 未了》中那远赴德国,勇于尝试的不受干扰的冲劲,可能被前些年延续至最近
的苏打绿商标权官司影响,终于在《牧神的午后》EP后得到了解放。
青峰在许多专访中都有提到,会开始想要完成《马拉美的星期二》这张专辑的原因,是在
时隔十个月后才完成的〈哥伦布的蛋〉这首歌,他发现过去的阴霾似乎都被扫除,好像能
够完成当初已写好的曲,为它们注入生命。
从德布西到马拉美-创作空间的建构到布置细节
在巴黎沙龙上,德布西受马拉美影响,于1894年写出了这首著名的《牧神的午后前奏曲》
,灵感便取自马拉美的田园诗〈牧神的午后〉。
自那段期间,许多创作都向当时的诗作靠拢,透过音乐重制文字细节,一如另一首德布西
最为有名的《月光》(《贝加马斯克》组曲第三曲)便是出于魏尔伦诗集《高雅的宴会》
中第一首同名诗篇《月光》。
这些曲子其实充满著幸福、愉悦,比较像是可以在生活中照亮自己的魔法。”
未完
全文: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