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香港的朋友你好,我是打杂的,经过,首先佩服并且认同你的道歉,
但是我想针对你的两篇文章中除了道歉以外的部分来回应。
首先,我想说的是:“你的反思与你的道歉是无关的。”
你的文章内容提到,你自己已经理解你的确“误会与栽赃”、“诬蔑背信”
这些指控背后的本质是“可验证,且需要事实根据”的。
而这些,并不是“观点”。
你说“我们的观点和理解往往取决于看事情的角度,以致纵使是阅读同一篇新闻报导,
我们得出的结论都可以截然不同。”
这个思维在某些范畴与领域是对的,就如同你说“这张专辑没以前的好听”这种陈述。
但是在某些状况下就毫无关系,尤其在你指控的这件事情上。
“吴青峰体重超过80公斤”
“阿龚演出从来不弹钢琴的黑键”
“阿福的肤色比馨仪白”
“刘家凯是刘德华的亲弟弟”
“小威信仰佛教”
我说这是我的观点与指控,但,这是接受不接受、包容与否的问题吗?
这是“事实问题”不是“观点”。
这种表述没有人阻止你去发表,但是已经受到验证“不为真的事实陈述”
就不该躲到言论自由的大伞下讨抱,受到言论自由市场制衡是必然的。
言论表述越荒谬或造成的伤害越大,会受到的反作用力就更大
这是在言论自由真谛下,每个人该理解自己在言论自由市场的义务与行动成本。
<不要将可验证的事实判断,模糊成言论自由所保护的观点感想>
第二,接着,你误会了“一言堂”。
“自我审查,反复考量有没有伤害到谁,最终只会沦为盲目护航、
只有单一价值观的小圈子论坛”
“用脑审查,细心考量”会造成“盲目”、“单一价值”?
这里逻辑非常的冲突。
经过审查与考量,不就是要更确立言论的“真确性”,避免盲目吗?
所谓好的审查与考量,不就是用“更多衡量标准”去拓展共容性吗?
学术论文的作者哪个不是经过自我审查、反复考量,
学术的走向与目标不是更显多元发展,却又更加累积出对真实世界的诠释力与可验証性吗?
接下来还写到,你举了一个自己都觉得不适宜的“报社”当例子。
知道差别在哪里吗?
“官方审查”那是一种俱有法定强制效力的行为,可能剥夺、伤害你的人身、财产安全
自己审查自己,要对自己进行这么严格的强制惩罚,那真的只能劝你停手。
与事实不符的言论还是要争得自由的空间,可以,像幻想小说那个领域就可以让你发挥。
<想讲什么就讲什么,不管是否伤害别人,那是一种不负责任,不叫做言论自由>
第三:这里是苏打绿的版,本来就经过“价值判断”而区隔。
你提到“很多人又何尝不是事后孔明吗?...谁不是用自己的切入点来剖析之前的新闻报导呢”
可能有疑惑“为什么不去检验攻击你的人,而去检验你而已”
所谓的言论自由,在抽象的讨论中,好似强调所有的言论都该无拘无束
但是实践到社会生活中,就会发现,很多沟通是根据价值判断进行“分层与分类”
在不同的范畴、领域、甚至团体、情境,都有不同的言论分界。
学术场域有学术语言,法律场合有法律语言,都对言论有严格的标准规则。
人类社会的多元与资讯爆炸,需要进行这样的分层实践,才有助于对话效率与价值累积。
在这个板讨论五月天,结果言论被驱赶挤压,算是一言堂吗?
论文口试的时候,朗诵苏打绿的歌词,然后被教授打枪退件,算不是算是一言堂?
苏打绿的版规我也不熟,但我相信,Ptt到苏打绿版,这设计,本就是经过“价值选择”
而制定规则的。
然而在这里,关注“苏打绿受到不实指控”的质与量就是会不一样。
<如果你开你的个人版,就可以好好讨论那些不当攻击你的人>
最后,我要强调“事实根据可以考究,不是文笔,也不是观点”
就如你带出:
‘伏尔泰最广为人知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那我也要带出:“伏尔泰从来没说过这句话。”
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是在Evelyn Beatrice Hall (笔名:S. G. Tallentyre)
于1906出版的一本书:The Friends of Voltaire
后来在1919年出版的另一本书Voltaire in His Letters中再度引用。
那句话,是作者对伏尔泰的描述。
用了这种未经考证的错误陈述,该是被言论自由保护的吗?
还是躲到“反正大家都这么讲”的匿名性下,去脱责吗?这跟人云亦云又有什么两样?
大家都在提言论自由、独立思考,然后这背后的一些价值却被忽略了
那就是言论发表的责任与义务。
在不同场域,言论自由有实践上的差异,私下聊天当然可以随随便便五四三
但是在一定程度的公开场合时,发言者背后做的功课义务与检验标准就会相对提高
而你做的功课,也就会影响你思考的品质,
独立思考不是自己思考就好,反而是该蒐集更多资讯,更多看法。
当使用“背信”这种指控的时候,和“专辑好不好听”,这种言论是有很大的程度差异。
站不住脚的言论被驱赶,已经是这个现代社会最大的宽容,
毕竟,你还是可以继续发文,没有驱赶你的“人”。
但是,在你发表这样未经验证,与事实不符的言论时,你就是做“错”了。
跟你提及同性恋、少数民族等,有结构上巨大差异,请别这么轻易消费“弱势”二字。
当然你可以怪万恶媒体,要怪我们作为个体,能搜集资讯与判断能力有限
那么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该避免妄下定论,或者谦和内敛地,用一种询问的态度呢?
既为自己的情感冲击找到出口,又避免了伤及无辜?
<可验証的事就去验证,不然就会像这样,误会伏尔泰,苦了苏打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