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冬日心得文

楼主: lovegrenn (可惜我是狐狸,不是羊...)   2016-02-25 22:00:22
这是《冬 未了》专辑心得文。
(前言)
本来以台北为目的地的旅客,不知何故改了目的地,在2015年的最后几天,带着行李箱从高雄来到这个言语不通、只有小量汉字的城市,手边只有一本书和一张专辑。
(正文)
《如果冬夜 一个人在旅途上》。第一章。
旅客提着行李箱,从纵横交错的铁路站向着中央东南西方口出发,寻找著怪兽的洞穴。
沿途五光十色,绮丽繁华,游人如鲫。这里大概就是本世代繁荣盛世的代表之一。
一个以“新”作为名字的地方,却找不到一个新的发现。只有拼命赚钱,又拼命消费,才是这里矢志不渝的轮回。
除了钱包发出痛快的哀艶外,还有谁会去为人生而呐喊?





《冬 未了》<痛快的哀艶>
总觉得一张专辑的第一首歌,举足轻重,有着一种导航的责任,带给听众这张专辑的轮廓、方向,更往往决定了听众要不要听下去。
《冬 未了》还未推出前,一直传说会有栢林乐团的参与,一直传说主题会很沉重。
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作为专辑的第一首歌,<痛快的哀艶>为整个专辑打开序幕,甚至有一种演奏会要开始的感动,也把所有的传说变为现实。
澎湃的前奏清楚地说明这次的古典气息。第一句“整个星群 无人不病”就已经明确地告诉世人这不是简单的情书,而是严肃的命运、甚至残酷的人生。
面对着荒谬的世界、命运的嘲弄,众人随波逐流。就算想改变,再努力去抵抗,也孤掌难鸣,最后还是回到命运预先安排好的结局。
出色的编曲,雄伟的管弦乐,带领着听众渡过一过又一过情绪的关口。从喃喃自语,到无奈、无助,到愤怒、呐喊、挣扎,最后高潮喷发过后的孤寂。
“没有期待。。。。”后的音乐间奏,乐器间对答的高潮,也让人听得相当过瘾。终于都明白为何之前的《Winter Daily》 形容为“拔足狂奔”。的确让人听到血脉沸腾!!
不知道是不是我听错,总觉得最后一句“我让你罪怪我”和开始的“整个星群”有那么一点点相似,却又说不出到底是哪点(原谅我是个音痴>.<)。听到最后一句时,因着那似有还无的首尾呼应,总有一种呼天不应的宿命感。仿佛无论中间如何肆意地呐喊、如何挣扎,也逃不出、跑不掉,一切还是回到原点。从开始就已经决定了结局,再多的挣扎也只是重演着历史的来临。
记得这首歌派台时,电台DJ这样说: 不好听的歌,就算只有一分钟也嫌太长。好听的歌,就算长达六分钟也觉得不够。<痛快的哀艶>就是那首长达六分钟,你也会嫌听不够的歌!
<痛快的哀艶>的确有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冲动,令人不得不把整张专辑听下去、更恨不得把整首歌吞下去!作为专辑的第一首歌,<痛快的哀艶>绝对当之无愧。
《如果冬夜 一个人在旅途上》。第二章。
如同很多游客,旅客也会纪录一次又一次的历程,每次也很用心,但每次也很小心。
春去秋来,各种文明费尽心思研究武器,但都不及文字狱来得直接、来得致命。
在位者对文字的了解和害怕,筑起了文字狱的城墙。
但世人的曲解、偏见和评论又何尝不是一把利刃?
与其被千刀万剐,与其被过路曲解,倒不如先把自己活埋,用成千上万的文字笔划像沙石一样活埋所有敏感的内容、娇情的话语和,真心。
埋藏在墓志铭下的密码,是写我还是你?我是愚者还是你是智者?看得懂还是看不懂?都没所谓。反正最后一切都会成为绿色世界的土壤,到此一游,踏水无痕。
古往今来,灵魂上、文字上、肉体上,人类间的战争从不停止,执著的从不愿意放下,以致地球上有着形形色色的尸横遍野。
坟墓,就是对杀人狂最后的指控。





《冬 未了》<对杀人狂指控>
紧接着<痛快的哀艶>,<对杀人狂指控>一鸣惊人地开始。一开始的叫喊仿佛和应着前面<痛快的哀艶>里面的呐喊,有一点点一脉相承的感觉。就好像在前面<痛快的哀艶>里面被宿命拖走的人,在轮回的地狱里,对命运的安排、对杀人犯作出控诉,然后从指控、愤怒、质问、到最后冥顽不灵的悲叹。
两首歌应该是不同时间的作品吧?但连接起来,却有一种天衣无缝的默契,仿佛是量身定制一样!
<对杀人狂指控>的编曲里面,管弦乐的角色也非常亮眼。结合管弦乐团的雄伟编曲的确大大提高了歌曲的质感。好奇的是,现场演出时不可能每次都有管弦乐团的陪同,但新专辑里的歌像<对杀人狂指控>、<痛快的哀艳>等,管弦乐的角色又非常吃重,到时。。。。会不会有一个只有苏打绿的编曲版本呢?
(后来,签唱会时就解开了这个谜XD)
《如果冬夜 一个人在旅途上》。第三章。
旅客从市区坐一个多小时的火车到达江水之岛,就是为了远眺太平洋的地平线。
每一本旅游手册也会报导每个地方日出日落的胜地,仿佛每个地方的太阳也是与别不同。
太阳没有变过。
但,日出日落的喜悦却不减。
有时候,只是需要一个出走和寻找的理由。
旅客看着地平线,看着过去的流逝,看着未来的起点,妄想从光明和黑暗之间找到勇气的界线。





《冬 未了》<地平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知道这首歌是小威的作品,令我有先入为主的错觉?我总觉得在这首歌里,鼓的角色十分突出。哈。相对来说,这首歌的编曲好像比较著重苏打绿自身。同时,我也很喜欢歌曲以弦乐作为结尾这个安排,感觉像从光明中得到平静。
刚开始时,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会把<地平线>,放在<痛快的哀艳>和<对杀人狂指控>之后。
后来有点似懂非懂,
反省和指控的最后,还是回归宽恕?
太阳底下无新事,日出日落,战争和平,一切只是一个循环?
还是,
指控人性的悲劣后,看到有所改变,回到最原点?
“是听见 是看见
人最真实的改变
最痛的 也痊愈了
都回到原点”
《如果冬夜 一个人在旅途上》。第四章。
如同所有的故事情节,一个人在路上,总有迷失的时候。
错过一班车,走失一个路口,错信一个人,路,就已经失去了方向。
寒风的夜晚,旅客在不知名的小镇上游荡。看着电话的地图导航,看着天上的繁星,旅客却感到很平静。旅客心里忽然想起出发前向朋友交代的话。
经过多次险象环生的旅程后,旅客早已学会在出发前先把遗言向朋友交代好。
听到遗言后,朋友: 蛤? 就只是跟他交代一句你死了?没有别的吗?那说完后,我该怎么做?要跟他握手吗?
旅客: 转告他一声就好。我只是想让他知道,不是不爱,只是因为不小心死了,所以来不到现场。反正我在他眼里渺小如尘、毫不重要,他可能根本已经不记得,也可能听不懂,又何必说太多,徒添尴尬?
朋友: 放下整个世界都不怕,却怕他误会?你真是奇怪地爱他!明明就知道他不会相信、也不屑一顾。真不懂你。
迷失在异国,还未来得及寻找前方的路,就已经不小心陷入过去的回忆,旅客不禁失笑,心里想:
如果将来有人发现旅客葬身于异乡,可会有人懂得旅客此刻的心情?





《冬 未了》<我们不懂>
其实我很喜欢这首歌。
我很喜欢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和意念。
我很喜欢这首歌歌词所说的意境: 濒死一刻的顿悟,失去的时候才会懂之前拥有的不懂。
(如果我听错和理解错误,请原谅我除了是个音痴,还是个无知的笨蛋,只会胡言乱语><)
我更喜欢这首歌那些合声的处理,在“我”和“我们”间互换,有一些是青峰自己唱的,有一些是其他人的合声,有时候又像是自我的回应,有时候又像是天使的和应(特别是“永恒~”那一句)。
(所以,如果只以这一首歌计算,我比较喜欢CD版本)
我也很喜欢这首歌的编曲,从一开始的钢琴,到合音,到苏打绿本身乐团的加入,再到管弦乐团。而且转调和各种乐器的加入,令到歌曲甚有层次感。特别喜欢钢琴和弦乐配合的间奏(大约3分50秒左右),原因我也说不出口,大概是因为自身喜好的原因吧=P ( 所以我也很喜欢disc 2 :)
这首歌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它的氛围。明明讨论一个很严肃的课题,但用上一个毫不灰暗的语调。反而更体会到那份毫不畏惧的豁达感,真的有一种“懂了”的感觉。而且歌曲背后的故事性更常常令我对这首歌有一种歌剧的感觉,每一次听这首歌,脑海里常常飘出很多不同的画面。
本来这首歌是我在这张专辑最喜欢的一首。但最后它成为了第二名。。。。。(不要打我><)
在最后一段,大约是4分25秒左右,停顿了一下,还有一点点低音的余韵,然后再把副歌再来一篇,把声势推到更高层次。
第一次听时,我以为那个停顿就是歌曲的终结。没想到,原来后面还有。有一种死而复生的感觉。
这个处理手法,其实很好,很合理,而且很华丽。只是,好像有一点点太“理所当然”,有一点大团圆结局的感觉。可能因为我人太奇怪,而刚好我又没有很喜欢理所当然的大结局。如果可以,我比较喜欢在那个停顿位完结就好,不用“复活”。(我知道我什么都不懂,又是个音痴,又是个怪人,只会胡言乱语,不要打我><)苏打绿觉得这个安排好就好了。
总之,我很喜欢这首歌 : )
《如果冬夜 一个人在旅途上》。第五章。
2015年的最后一日,旅客忽然收到很多远方的问候。女生朋友的委托叮咛、男生朋友的轻言责备。
一句又一句的“我好想你”在旅客眼前飘过,但谁希罕?
旅客只在乎心底里的“我好想你”可有传到地球另一边的手里。





《冬 未了》<博物馆>
相对于前面几首的澎湃和复杂,这一首相对来得安静,是一种安静的想念。
因着对前面几首的印象,第一次听时,我一直在期待深刻的高潮和管弦乐团的气势加入。没想到,这一次竟然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喃喃自语的氛围。哈。
不同于前面几首,<博物馆>这次好像是以苏打绿乐团自身为重心,配合古典乐器铁琴,管弦乐团偶有配合。(希望我无听错><) 而阿龚特地选用的铁琴,为这首歌增添了一股空间感,份外凄冷。而且<博物馆>通过不同的细节,营造出博物馆特有的空洞感觉,特别喜欢这次像回声一样的合音。
不知道是不是我听错,总觉得这一首歌的CD和BD版本的vocal 效果好像有一点点不一样。好像不是歌唱技巧的不同,比较像是收音的分别。是不是因为BD是现场收音的原因?而CD是录音室所录,经过后制,对于乐器和vocal 的处理和收音相对比较平均?是不是因为前面几首有比较多管弦乐的部分,所以相对来说,这个分别没有那么明显?抱歉,我这个门外汉,什么都不懂,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可能根本没什么分别,只是我听错=P
不论如何,如果只以这一首歌计算,我比较喜欢BD版本,个人比较喜欢BD版本那个vocal的效果XD
《如果冬夜 一个人在旅途上》。第六章。
久经训练下,旅客已经习惯长长短短的等待。
这是个很喜欢等待的城市,从抹茶到食物、从门卷到乐园。
旅途总是充满著等待。每个人也有不同的等待。
旅客总喜欢在世界各地等待着同一首歌、等待着冬眠的结束、等待着绿色大地的回归。
有人期待新鲜的冒险,也有人守住回忆、等待着过去快乐的重临。





《冬 未了》<回车诺比的梦>
又是一首相对安静的歌,但比起前面安静的想念,这一首来得复杂。想念混杂着等待、痛苦、既爱还恨。。。。
很喜欢这首歌大小声上的处理,既像自言自语,又像回忆的对答,既轻且重。没有仇恨和愤怒,只有对过去的思念、悲叹,然后默默等待。
结尾的“I won't hurt you”,和开始的“带我飘吧”,好像有点相似,不知道是不是我听错 : P
《如果冬夜 一个人在旅途上》。第七章。
旅客是这个城市的过客。
其实每个人也不过是另一个人的过客。
落花流水,人也如潮水,总会遇上,总不会遇上。
安慰著别人的同时,谁又会停下陪伴迷途的自己?





《冬 未了》<下雨的夜晚>
没想到,一众沉重严肃的歌曲过后,竟然会来到一首久违的疗伤系。哈。好像继<你在烦恼什么>后,已经很久没听到苏打绿如此正面的疗伤系作品。
只是当一个人走在异国的街头时,听着这首歌,反而更添感伤。特别是第一段、鼓还未加入时、“陪着你。。。。”后的间奏(大约是1分28秒左右),完全像是设定好的泪点一样。
我很喜欢用竖琴作为开始这个安排,既清新又像点点滴滴的雨水。然后管弦乐华丽地登场,令质感无限上升。
曾经很好奇,如果现场演绎时,没有竖琴,那开始的角色会交给钢琴还是结他?
(结果,签唱会就很快得到答案。哈XDD )
(说起签唱会,忽然又好想念之前签唱会的现场表演T_T快要春天了,苏打绿到底要冬眠到什么时候>< 不过,还好他们在放假,不然这篇心得文也不知道要迟到什么时候: P)
《如果冬夜 一个人在旅途上》。第八章。
走在陌生的街道,旅客可以随意隐藏身份。明星可以变路人,首相可以变百姓,天皇也可以变平民。
“移民”“同性恋”“犹太”,身份,总是给人很多想像、很多联想、甚至妄想、甚至,
原罪。
于是,身份常常被加上外套、加上装饰、加上,
掩饰。
就算爱是盲目,但也不是瞎子。再多再大的外套也盖不住内里耀眼的色彩。
但谁也不说一句。
因为重要的从来都不是身份、也不是衣服,
重要的、在乎的是人的决定,包括尊重身份的隐藏、支持衣服的选择。
彩色黑色白色装饰掩饰原色,人还是同一个人,爱仍然不会离开。
旅途上,外套还是短裤,冷暖自知才是最要紧:)





《冬 未了》<他举起右手点名>
之前一直在猜到底《Winter Daily》的intro出自哪一首歌。因为我很喜欢那段气势磅礡的intro。
谜底解开后,<他举起右手点名>一点也没有令我失望。
从intro的压迫感、到阴森、怀疑、担心、不甘、愤恨、不满、质问到最后的歇斯底里。
非常有画面的一首歌,每一句也让我有听着电影配乐的感动,每一段也充满著情绪。
从过去二战的种族屠杀,令人联想到现今社会的歧视不公的现象,借古讽今,喜欢的一首。
《如果冬夜 一个人在旅途上》。第九章。
旅途上,总是充满著挫折。这里走错、那边记错、这次带错、那次想错、写错、做错、错错错。。。
有时候放下挫折,放下挣扎,放下所谓的“错”,其实会不会就是“对”的方向?
信心会不会就是走出世界的导航?
"You have a heart that I still believe in.
You'll never lose it if you try to stop all the fighting."
旅客忘了问:我相信你,但,你对陌生的爱有信心吗 : )





《冬 未了》<Everyone>
9A. <Everyone>是整张冬专辑第一首接触到的歌。记得当时第一次听到是再遇见的演唱会。
(说起再遇见的演唱会,忽然又很想念苏打绿。既想苏打绿好好放假休息,又好想念苏打绿。好矛盾><)
同时因为再遇见演唱会的关系,所以这首应该是这张专辑中苏打绿演绎得最多的一首吧?哈。
(新歌多唱一点也很合理呀!其实我有一点点觉得如果冬专辑的所有新歌可以多唱几次就好。。。。)
9B. 有关<Everyone>的心得,已经在《再见心得文》讨论过就不重复了。
这次我反而想说这首歌的MV。这个MV、这首歌可以说是这张专辑的先锋。
还记得刚推出这个MV时,正是新专辑新造型面世之时。
每一次推出新专辑,有新造型,有新MV时,也会有各式各样好好坏坏的声音。
在这个喜欢说长道短的社会里,有时候我真的很佩服苏打绿的勇气,愿意跳出既有的成功,突破自己,然后接受所有好好坏坏的批评。
虽然有人批评新造型,有人形容MV像旅游介绍,但我很喜欢这个MV,更很喜欢这一首歌。它带给我的并不只于栢林的风景。
现实的生活中,时间有限,问题无限。有各式各样亲疏远近的人,有大大小小的问题,有层出不穷的状况,永远有错的计划,就像永远都算错的数学。一个又一个的伽锁,每天的生活就像是一次又一次的密室逃脱。
透不过气时,这首歌,这个MV也许就是个答案。
那些画面和伟大的场景,仿佛告诉我,天大地大,总有一个你可以去的方向。
新旧交替,过去的战争,现在的平静,人,总会找到出口。
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你是谁,在广阔的土地上,人来人往的人群中,每个人都总会找到那个人,找到那个你愿意去爱的人,找到那个愿意去爱你的人。
世界也可以容得下每个人。
这大概是继<故事>之后,另一首带给我平静的歌。两首歌的确有很多不同,但我又总觉得心情上有一点点相同。可能是我想法奇怪吧。
可能有人认为MV像旅游特辑,但如果不拍出那份气势和浩瀚,又怎么可以表达出这首歌所唱颂的广阔天地?至少在我眼中那些风景的意义并不限于介绍德国。
对我这个什么都不会的平凡小观众来说,看完MV,心情会好一点,平静得到一点,力量多了一点,面对现实的勇气多一点,大概就是最重要的意义。
9C. <他举起右手点名>讨论著身份的原罪、甚至是歧视的不公平。而紧接着下一首就是<Everyone>,讨论著广阔的世界可以包容每一个人的爱,既可接着歌名间的诗意,内容又可默默回应着前一首,绝妙的安排。(鼓掌)
《如果冬夜 一个人在旅途上》。第十章。
不知何故,地球上的路,总要分大路和小路。
旅客随心而发地在路上选了小路。
旅游书上明明写着:条条大路通罗马。
但每次经过路口,旅客总会被大路上的人招手往大路走。仿佛只有大路才是光明正道,小路都是迷途羔羊。
就算心里对选择再清晰不过,但面对庞大的人群,又是另一种风景。
公告天下?默默低头?还是抗敌迎战?
既是选择,也是挣扎。
荆棘的路上充满著挣扎。
荆棘的尽头、挣扎的最后,眼前的可否是盛开的玫瑰?





《冬 未了》<墙外的风景>
在这首歌里我听到满满的挣扎、不甘和委屈。正因为这份挣扎,让我觉得这是全张专辑中最用力、最有力量的一首。
其实我觉得这一首是全张专辑中歌词最隐晦的一首。可能是我笨,如果没有先说,如果没有告诉我任何背景,如果不知道是苏打绿的歌,如果没有旋律,光凭歌词,我想我未必可以明白到这首歌有关婚姻平权的关联。
后来,左思右想,忽然想到,如果换一个角度,转变一下对“墙”的想像,就立刻明白了。(抱歉,我太笨)
有关婚姻平权,我只有一个心得:能够得到幸福已经够艰难,又何必阻止别人获得幸福!
《如果冬夜 一个人在旅途上》。第十一章。
旅途上,总是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博物馆。
几乎每一个艺术家也有至少一幅自画像。
被欺压、不被理解、不被肯定、被拒绝、刻服流言蜚语、自我释放、自我安慰、自我肯定、自我欣赏、无法囚禁的灵魂、超脱的自由意志,大概就是旅客看到的自画像。
面对着自画像,可有认得眼前的,自己?





《冬 未了》<未了>
我很喜欢这首歌的旋律,更喜欢它的编曲和弦乐的演奏。如果这首歌的乐团演奏可以有独立单曲,那一定会成为我最爱的一张单曲。(幸好还有disc 2 的延续:)如果可以,我甚至想过把CD里的vocal减去。(不要打我><)只是我的技术水平太低,无法实行。
同时,另一方面,我又很喜欢这首歌的vocal。其实前面几首的vocal 也唱得很棒。只是不知何故,我特别喜欢这首歌vocal上的处理,带出神话人物的感觉,既带点傲骨,又不失谦卑,接受的同时又不接受,坚强又凄美。
对于这首歌,我觉得很矛盾。哈。既喜欢它的旋律,又喜欢vocal的处理手法。每一次听我总要选到底要专注vocal ,还是专注乐团。于是这首歌成为这张CD里我听得最多的一首XDD
《如果冬夜 一个人在旅途上》。第十二章。
终于,2016来到了,这一段路也来到了最后一站。
虽然,几年来,为著某个原因,旅客一直为跨年这件事隆而重之,时时刻刻,做好准备,蓄势待发。
但,其实,旅客本来并没有很期待跨年。
再热闹的新年,还不过是自欺欺人。生活还不是旧模样?烦恼依旧,问题依旧。“新”从何来?
旅客反而期待世界末日,至少来得干脆,至少来得痛快。
但事已至此,也不由人。
眼前有路,也只好继续向前走。
因为根本不可以停留,也,不可以回头。
其实,每一步,也是进退失据。
所以,每一夜,旅客也为很多事而后悔。
唯一从不后悔的是,带上这张专辑,把它放进心上。
就算路再难走,就算不得不走,至少这段路,有这首歌陪着旅客,直至,
最后一个除夕。





《冬 未了》<Must keep singing>
12a. 最喜欢这首歌尾段的间奏,钢琴和管弦乐之间的配合,优雅得像恋人在雪地共舞一样。
12b. 冬的专辑里有些歌曲用上英文歌词,其中包括了这首<Must keep singing>。青峰在《苏打志》里有提到在华语音乐里演唱英文歌词的心理关卡,更提到青峰已经冲破这个关卡,不再为口音、发音方面而担心。
既然已经冲破外语的心理关卡,那可不可以把广东歌从封印中解除 : P?(掩面逃跑)
12c. 听说这首歌在很久以前已经写下,不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记得在专辑推出前,一直提到专辑的主题很沉重,又说<everyone>已经是最光明的一首,又说害怕不被受落等等。
的确有很多首也不是那种充满著希望、很光明的歌,例如这一首<Must keep singing>。专辑里也有很多比较少见的主题,例如:二次大战、纳粹、核能等。
不知道别人怎么想,但我很喜欢这张专辑。
生活本来就不只歌舞升平,心灵本来就不只一种情绪,人生本来就不只一种角度。严肃、阴沉的主题、非大众常见的主题,的确未必会被每个人喜欢。但同样,主流的主题也未必是每个人所需要的。
除了疗伤、除了光明外,其实有时候也很需要一些灰暗、阴沉的歌。毕竟有时候人不是那么容易被安慰到,再热闹的氛围,也只会倍感孤独。
有时候灰暗才是一种最真实的陪伴。
冬夜,本来就是黑色。
12d. 整张专辑,终于来到最后一首歌。
从开始时,
对世界、对命运、对荒谬的愤恨,然后走过一个又一个光怪陆离的现象,核爆、屠杀、歧视、恐同。有人安慰自己,有人包容自己。但世界再大,安慰得了自己、最会欣赏自己的人就只有自己。但学会欣赏自己推动巨石的同时,又领会到从出生就等待着死亡的智慧,深深明白可以摆脱得了悲剧,却避不过命运的光临。
走过一圈后,又回到原点,不知是悲、是喜,但这就是,人生。
《如果冬夜 一个人在旅途上》。注
注1a. 《Le quattro stagioni》,由意大利音乐家Antonio Lucio Vivaldi 于1723年创作。英译: 《The Four Seasons 》中译:《四季》
《四季》是小提琴协奏曲,包括了《春》《夏》《秋》《冬》四首协奏曲。
注1b.《Se una notte d'inverno un viaggiatiore》,由意大利作家 Italo Calvino 所写,于1979年出版的著作。英译:《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中译:《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这本书表面上漫不经心的描述男主角寻书的故事,暗地里却讨论著对艺术的追求、创作的形式。
这本书概括而言其实包含两个不同的故事,作者将两个故事的章节交错间杂地排列,把两条故事线平行地展开。而且,如果把每个章节的题目抽出来,放在一起又可以理解为另一个故事。哈。
(不才拙作,参考经典,借花敬佛,请勿见笑。)
注2. 明明是同一首歌,两条平行线却各自有各自的故事。
就好像火车上两个不相识的旅客。
两个人的轨迹,就好像两条平行线,就算好像曾经一起走过些什么,就算近在眼前,彼此还不过是个陌生人,在彼此的眼中也不过是一抹风景。明明听着同一首歌,也从不知道眼前的人心底里在想些什么。
平行线本来就不会交集。
唯一可以做的只有好好当一个旅客,好好当一抹风景下的草原。落花流水,不留痕迹。有缘的话,下站再会,继续陌生的旅途。
无论对“陌生”感到庆幸,还是无奈,这就是旅客的人生,也是我们的命运。
注3. 循环不可打破,平行线不可以交集,还幸笔划可以组成文字,
所以有了心得文,也有了《苏打志》。





《冬 未了》《苏打志》
苏打绿每次推出新作品,我也感到很期待。因为每次苏打绿都总会带给我很多新的体验。有些人总爱说苏打绿“变”了,我却很喜欢苏打绿的“变”。每一次的改变,我反而觉得是苏打绿对音乐、艺术上的追求又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正是对自己的作品有要求,才会跟过往不一样,才不会故步自封。创作本来就是会“变”。
只是很可惜,平凡小观众如我,什么都不会,既没唸文学班,也没唸音乐班,根本就是个音痴。就算把专辑听几百次,有时候,真的会有点看不懂。哈。
所以我很喜欢《苏打志》。
每一次,我也会把《苏打志》从头到尾读一遍,甚至读几次。透过《苏打志》,我这个遥远的小观众可能会有那么一点点明白苏打绿的作品,也可能会有那么一点点明白团员的心情,也会明白多一点点制作过程。
谢谢每一位团员每一次也在百忙之中写下长长的《苏打志》。
A. 每一次在《苏打志》里,青峰都很认真地介绍每一首歌。看完青峰的歌曲介绍,好像明白歌曲多一点。
不过,原谅我是个怪人,这一次在青峰对《苏打志》二万字的贡献中,我最记得下面这句:
“有时候焦虑起来,真的会呈现一种天地毁灭生灵勿近少来惹我的后母脸。”
还是头一次看到有人用那么长的形容词来形容自己,句子长得像魔幻国度里的主角放大绝时所唸的咒语一样XDD(鼓掌)(心里已经默默背好)
这一句是全本《苏打志》中个人最喜欢的第一名、印象深刻的第二名。(原因不解释 : P )
B. 阿福的一号微笑表情原来也会碰壁。“正当我闭上眼睛准备享受音乐,就像海贼王白胡子,带领着舰队开始乘风航行,嘴角也不自觉的上扬了起来。。。秀秀老师无情地喊了一声“卡””“何景扬,这首歌你怎么能笑得如此开心和满足?”
完全可以想像到当时阿福的表情XDDDD
记忆中以前的《苏打志》,阿福的文字好像比较偏向心情、想法那种抽象的形容,很少见到这种仔细又充满著画面感的描写XD (如果我记错,不要打我><)
到底阿福对这个画面有多深刻XDDD
阿福在文章也有提到不想直接问青峰有关歌词的意思,因为不想让青峰操劳,“体谅他那迷死人不偿命的嗓子”,所以阿福自己google 查找歌词的意思。我不怀疑阿福自己会去google歌词。但原因真的如所写的那样吗?嗯。。。。。。XDDDD (对不起,一定是我想太多><)
C. 家凯对歌曲联想,基本上是可以唸给Edward听的睡前小故事XDD
D. 小威在《苏打志》里放了很多照片,好像都好美。其实我常常都好想可以看清楚一点,但照片都很小一张><如果可以大一点就好,不过,我也明白校对和排版的复杂和限制。。。。
E. 很感激阿龚花了很多心思在歌曲分析的部分。对于我这个音痴来说,古典乐更是个门外汉。特别是disc 2 ,除了觉得好好听之外,我真的不会说别的。还幸有阿龚的说明,我才领略到一点点。
有点好奇的是,为什么没有把disc 2 的曲目上架到iTunes 等各大音乐平台?(还是只是我找不到?) 是因为技术所限?还是像disc 1 一样,希望听众可以从实体CD听到最佳的效果?
请勿误会,以上绝对不是质问,更不是欲求不满。家中已经有实体CD,上不上架对我其实没有什么影响。我很喜欢disc 2 ,觉得disc 2很好听。我对disc 2 的喜爱绝不下于disc 1。我只是单纯地觉得disc 2 值得被更多人听到,甚至是一些非苏打绿的固定观众/听众,更甚至是一些比较爱听钢琴协奏曲/古典音乐的听众。我只是感叹地觉得: 如果disc 2也可以上架就好了: )
不过,苏打绿做每件事也有他们的原因。现在的安排是苏打绿他们喜欢就好 : )
F. 记忆中,以往的《苏打志》里馨仪好像没有特别多话,但这次感觉上馨仪好像写得比从前多。(自首,我并没有认真统计过每本《苏打志》的字数><)
之前天真的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有时候是布达佩斯,为什么有时候是栢林。看完馨仪的部分,我才明白原来是先到布达佩斯录音,然后再到栢林,再重新找另一个乐团、另一批老师现场表演。原来在一张专辑之中,苏打绿分别和两批不同的老师合作,多浩瀚的一项工程!!
浩瀚的工程背后一定千头万绪,有大量联络、统筹、接洽、协商等等的工作。我之前一直天真地以为是环球负责处理,没想到原来负责处理的竟然是团员!而且团员还要担心预算,连工作价目表也要过目!和欧洲的交响乐团合作应该是苏打绿的第一次吧?毫无经验,却连统筹也要团员亲身处理,但效果却毫不逊色。真的很厉害。(鼓掌)
光是看到馨仪的文字描述,就已经觉得很累,可以想像到馨仪当时有多辛苦!而且馨仪还利用自己的假期,在欧洲上课学德文,在那边生活一段小时间,体验当地的文化。多认真,多虔诚的工作态度。真的很用心!真的辛苦了!
谢谢馨仪、每一位团员、以及苏打绿团队、和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付出,让我们这些小观众可以拥有以如此精彩的音乐。(鼓掌)
G. 除了《苏打志》外,整张专辑的设计、封套和歌词本也好美,超有质感。
歌词本内里的巧思和设计,已经有很多人详述过,我就不重复了。
不过这次参与的人员那么多,手写歌词、名单,应该会好累吧?但字体还是好美喔 : )
然后,我在歌词本的最后找到这句:
校对/李依纯跨海看到脱窗!!!
原来阿纯也有悄悄参与到冬专辑的制作!!!
不知道阿纯什么时候才会正式回来苏打绿><
Btw 我在<故事。未了>小巨蛋演唱会第二场完场后,正要推门离开小巨蛋之际,忽然看到左边站着一个素颜长发正妹。
脑海闪过一个念头,忍不住冲口而出:
请问你是阿纯吗?
话一出口,马上为自己的唐突感到懊恼起来><
阿纯一面茫然地说: 是喔。。。
深感后悔的我只好弱弱地说一句: Hi~
不知所措下只好赶紧推门离开。
离开时,我的余光却看到纳豆先生好像对阿纯说:荷里活大名星呢,他们都认得你,不认得我。。。。
没想到,原来纳豆先生一直站在阿纯旁边。。。。。。。。。
H. 全本《苏打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暐哲老师的话:
“唱片老早就不卖了,而观众不都也来来去去吗?至于那些至死不渝的,也会一方面替苏打绿辩驳,一方面却偷偷地觉得好像以前的歌比较好听。。。。。”
没想到,暐哲老师竟然会偷偷留意观众的取态和去留,而且写在《苏打志》的第一页。这样真的好吗,老师?XDDD
(其实暐哲老师是不是也有偷偷看评论?XDD )
还好,我只是个半新不旧的打粉,尚未有资格对号入座:P
全张专辑,最让我感动的不但是好听的歌曲、用心的编曲、华丽的管弦乐、精美的包装、便宜的售价,最让我感动、最重要的是看到苏打绿可以不惜工本、不计收益、花上大量人力物力心力,全心全意做一张他们梦寐以求的专辑。最让我感动的是背后的毅力、认真和用心。
虽然过程好像很辛苦,但我想苏打绿应该很乐在其中吧,为所爱而虔诚,再苦也值得吧?
其实我也很羡慕苏打绿可以有这个机会做自己爱做的事,实现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在这个世代里,可以勇敢地做自己喜欢、自己认为值得的事一点也不容易。
这一次,苏打绿做到了。
真心为他们高兴。(鼓掌)
(后记)
这是冬日心得文。
冬既是准备结束,同时也意味着开始。
日可以是假日、也可以是末日、更可以是时日。
每一日也是,人生。每一步也是,旅途。
每一次,既是结束,也是开始。
路途上,每个人也是一个人,
你手上那本书和那首歌
会不会是<故事。未了>?
谢谢:)
Elaine
=======================
抱歉,心得文迟到了。
文笔欠佳,胡言乱语的小文章,见笑了。
一直以来,所有心得文都是手机打字手机排版,如有错漏,如有伤眼,还望见谅。
Btw, 没想到,十二月的工作考核竟然合格了。(合格率不足三成,好险,抹汗)
更没想到的是,合格后工作更忙>< 于是,心得文比预算迟到更多,抱歉。
作者: celia121345 (celia)   2016-02-26 08:07:00
〈我们不懂〉我也很喜欢这首歌,觉得有层层堆叠的fu阿福自己去解答的部分,我也怀疑背后原因没那么单纯,也许是因为……哈哈哈哈哈〈墙外的风景〉真的给人很正面力量话说最近自己心中排名第一名变成是〈对杀人狂指控〉本身很喜欢黑暗风格的歌XD
作者: pianowen (piano)   2016-02-26 08:45:00
写的好有感觉,谢谢。
作者: celia121345 (celia)   2016-02-26 09:06:00
啊 忘了补推~原po谢谢您的好文
作者: imcockroach (饱嗝额额额)   2016-02-26 13:29:00
每次心得文都很用心~
作者: sodaye (哔啵哔啵)   2016-02-27 10:33:00
推 超用心的心得文!
作者: backandforth   2016-02-27 10:54:00
推~
作者: sasukeagito (你在左边还是右边)   2016-02-27 11:59:00
推!连打志的心得都有,好用心!
作者: ginwala (Love always wins)   2016-02-27 13:22:00
推用心的感受作品
作者: nltposmv (请带着我 一起 飞)   2016-02-27 20:13:00
觉得以前的歌比较好听,会不会是因为回忆总是美好的概念呃… 我是新打粉啦!其实没资格说这个。只是年纪老了,满常有这种感觉。或许不是真的新不如旧,只是,回忆中的时光啊~~~总是会比较纠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