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汐止妈祖庙重建:引进天光,打造台湾首座

楼主: ipid (奇获诗人)   2020-10-24 09:29:57
林贵荣/汐止妈祖庙重建:引进天光,打造台湾首座宗教“包容建筑”
独立评论在天下/23 Oct/2020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785/4952555
济德宫重建3D夜间模拟图。 图/作者提供
“在黑暗中,即使是一丝微光,也常常能使航手找到北极星而修正他的航向。”意大利剧
作家梅塔斯塔齐奥(Pietro Metastasio,1698-1782)曾经这么说。
人的心里,都需要光。对许多台湾人而言,妈祖信仰是一道抚慰人心的光。
台湾民间信奉的神明很多,妈祖却在人心里有着特别的位置,就像母亲在孩子心中的位置
一样。可以说,妈祖是许多台湾人心中的“母亲之神”。相较于中国湄州妈祖的苗条年轻
女子形象,台湾的妈祖神像,几乎都是以较为丰腴的姿态呈现,符合信众心里的“慈母”
概念。
从建筑设计来看,这样一位母亲之神,应该给信徒一个怎样的想像空间,能让人心得到温
暖、稳定及安静的力量?本文所要谈的,就是台湾的宗教建筑设计,能激发出什么样的新
思维?
与国际接轨的妈祖信仰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将近300年前,台湾的妈祖信仰,
就已经“走向国际”。法国著名艺术家与雕刻家伯纳德皮卡特(Bernard Picart)
在1726年,绘制了“澎湖天后宫妈祖庙”插画,这是台湾妈祖第一次被介绍到欧洲。
有趣的是,画中呈现出西方人眼中“欧风版”的妈祖形象。影像当中有妈祖,也有或站或
跪的虔诚信众。更特别的,在“欧风妈祖”的头顶两侧,各有一只长著翅膀、欧风形象的
龙,在妈祖娘娘头顶张开双翅守护;妈祖的两位忠心部将,也画成“欧风千里眼”与“欧
风顺风耳”。
法国艺术家伯纳德皮卡特在1726年绘制的“澎湖天后宫妈祖庙”插画,现藏于国立台湾历
史博物馆。
图/取自澎湖天后宫;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提供
法国艺术家伯纳德皮卡特在1726年绘制的“澎湖天后宫妈祖庙”插画,现藏于国立台湾历
史博物馆。 图/取自澎湖天后宫;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提供
时间走到今天,台湾人对于妈祖的信仰热度不曾减退。同时,在新北市汐止区的济德宫妈
祖庙,现在正进行重建计画,也将带进与国际接轨的宗教建筑全新思考。
济德宫妈祖庙,俗称“汐止妈”,建庙历史有170多年之久。原本仅是汐止当地的民间信
仰中心之一,近年来因为电视剧《通灵少女》在此地取景,而成为全国知名的庙宇。在此
同时,现有庙身建筑年代已经久远,且使用年份过久的材料,工法甚难维护;加上过去水
灾的侵袭,使济德宫遭受不少破坏,结构上潜藏危机。因此,地方上重建的提议,已经持
续多年不断。
2019年7月,济德宫许仲辰主委暨管委会委员经过掷筊,承汐止妈指示委由笔者设计新庙
。我从小跟着母亲去北港妈祖庙参拜,从没想过有此机会,要替妈祖庙重建殿堂。
接到这项神圣的委托,浮现在我心里的,除了儿时回忆,便是年轻时负笈法国多年,那段
艰辛求学岁月,徬徨无助时走进巴黎圣母院,得到不少的温暖与平静。那般的感受,永难
忘怀。
我不断深思,身为一个设计者,要如何诠释妈祖精神?心中的“东方圣母院”又该如何呈
现?作为宗教仪式与信徒的集会场所、信徒心灵疗愈的圣殿,应该如何顺应时代的变迁,
蜕变出全新的建筑形式?这一座妈祖庙,能不能为台湾的宗教建筑创造出新的典范?
台湾的妈祖神像,几乎都是以较为丰腴的姿态呈现,符合信众心里的“慈母”概念。 图
/联合报系资料照
台湾的妈祖神像,几乎都是以较为丰腴的姿态呈现,符合信众心里的“慈母”概念。 图
/联合报系资料照
庙宇就应该古色古香?
400年来,各种寺庙建筑形式,向来都是依循古制,通常以燕尾屋顶、硕大雕龙柱、巍峨
的宫殿、高大的佛像空间等元素组成,呈现出极度繁复而华丽的外观。但是,台湾的寺庙
建筑,真的只能复制传统形式吗?
早在1955年,有“现代建筑之父”美誉的法国建筑大师勒.柯比意(Le Corbusier)就在
法国宏香(Ronchamp)建造了一座小教堂,打破了原先教廷对天主教堂平面应该是十字形
的规范,成为现代宗教建筑的典范,被誉为旷世杰作,彷佛“在人间塑造一个天堂的可能
”。
再看到日本,不论是“光之教堂”,还是隐藏在莲花池下的佛堂“水御堂”,几个案例的
建筑设计语言,都已经超越宗教的传统图腾表象,反而能带给信徒更深刻的内在感受,这
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在我的意念中,台湾妈祖庙的新建或重建,也可以在传统与现代的创作精神之间,产生新
的可能性。一座庙宇,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提供更友善的通用环境,如何运用纯粹的空间
感、形体和光影的作用,达到圣堂温馨又庄严的效果,才值得我们深思。
这样的思维,在汐止济德宫,将会实化成为一座打破传统的全新庙宇建筑。
法国宏香教堂。 图/取自维基共享
法国宏香教堂。 图/取自维基共享
日本兵库县本福寺隐藏在莲花池下的佛堂“水御堂”。 图/取自维基共享
日本兵库县本福寺隐藏在莲花池下的佛堂“水御堂”。 图/取自维基共享
从“光”开始,用设计体现包容
天光,是济德宫重建设计的初始思维。
“光”赋予万物以生命,“光”更是建筑的灵魂,“光”能活化建筑的形式与空间,带来
光明,更带来希望。
因此,我在设计中,于向南仰角71.86度设置顶窗,引进天光,每年妈祖诞辰(农历3月23
日)中午12点,阳光将会直射到妈祖圣坛,仿佛妈祖“放光”,发出温煦的光辉,抚慰众
生,点亮人们心里的光,温暖每位信众的心灵。
济德宫重建手绘草图。 图/作者提供
济德宫重建手绘草图。 图/作者提供
如同老子《道德经》说的“大象无形”,新庙设计运用了东方“写意”手法,四角飞簷曲
线象征圣母的慈颜,造型内敛简约,无形取代有形,突破既有的庙堂样式,成为一座“微
笑的妈祖殿堂”。
这座脱离传统框架约束的寺庙建筑,将会实现“包容建筑”的概念,道法自然、遵守国家
建筑法规,以宗教建筑来包容当地环境、文化以及居民生活,把建筑艺术和宗教圣地结合
,成为一座疗愈人心的心灵殿堂。
汐止妈袓新殿堂攸关信众的福祉,所有美善都是人文的价值,因此是永恒的。
建筑师的角色,则是巧妙融合古老神传的话语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并且让信仰与未来产生
连结。
我深信:创造有意义的庙堂,不是复制历史,而是创造历史。
(※ 作者:林贵荣,法国国家建筑师、巴黎UPA9建筑博士、前板桥市副市长、现任国立
台湾科技大学名家论坛副教授。本文授权转载自“独立评论@天下”。)
汐止济德宫。 图/联合报系资料照
汐止济德宫。 图/联合报系资料照
**********************************************
没想到济德宫已经有170年的历史了!!
希望这次翻修可以有新气象~
作者: KENGOD0204 (断舍离)   2020-10-24 18:37:00
搞不好附近的蟑螂老鼠和违停,皈依成信徒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