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我是地方贼,喜欢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图文网志版:https://reurl.cc/AAkLE
可以顺便偷走贼的脸书按赞,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好久没有写中和的文章了,上次应该是半年多前,那篇文章的文化袭产还满有趣的
这篇主要是放在枋寮老街,中和人可能熟悉也可能不熟悉(看年纪吧!)
希望大家可以帮忙纠错,或是分享自己对枋寮街的记忆!
[地方 #枋寮老街] 偷走不在屏东,而在中和的枋寮老街 #中和 Zhonghe / 新北市 New Taipei
好久没有生部落格的文章了,这里应该结蜘蛛网了吧。对有在看贼贼文章的朋友,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前阵子住院一个月,住院虽然很闲,但是脑袋却很空,想要写文章却力不从心啊!好不容易出院了,又因为免疫力太差不能乱跑,要有新东西还真难。
这次趁著元宵节要买汤圆,请了地方贼的美编载我去中和庙口买林得利纯米汤圆。不愧是老店,虽然只有小汤圆,但真的满好吃(不是业配啦!)当然,都到中和最早开发之地,当然要好好晃一下囉。整篇文章所写的范围不大,是以枋寮老街为中心,以及北方的福和宫,和南方的广济宫和枋寮市场。如果是想观光的,对枋寮老街不要期待太深,老街已经是个宁静的住宅区;若想看老屋的,也很抱歉,可能只剩下一栋了吧!
不过中和最早开发之地这个头衔,还是值得让人来走走,顺道拜拜福和宫与广济宫。在进到枋寮老街前,让我们先了解中和地区的微历史。中和地区在史前时代便有凯达格兰族摆接社与秀朗社居住与移动,并发现了两处考古遗址:尖山遗址以及员山子遗址。道光时期,中和与板桥、土城同属摆接堡的范围,当时的摆接堡有一街十六庄。那一街便是枋寮街,足见枋寮街曾经作为邻近地区的重要贸易中心。而中和正式成为地名,要到大正九年(1920年)的中和庄,才正式出现。
既然枋寮老街曾经风光一时,那不了解它就说不过去了,那就和贼贼一起偷走枋寮老街的故事吧!
枋寮老街位在福和宫对面,是条比较少人车通过、平凡无奇的小巷子。若非来找老街,贼可能永远不会走进这条巷子。事实上,枋寮老街可是中和最老的街道,开发历史可能比板桥还久。那为何枋寮老街会在这里呢?其实与河运也有关。靠着新店溪的支流“庙子尾沟”(或称中和沟),清代移民便在此地靠岸聚集、开垦,形成聚落,而这也是枋寮街的雏形。
乾隆时期,林成祖垦号,除了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左右,开凿大安圳与永丰圳外,也设了租馆于枋寮街,市街进而成型。道光时期的《淡水厅志》,也指出枋寮街为摆接堡唯一的街肆。在林成祖垦号因没落,在道光年间邀请枋桥的林本源家族接手。可能因林本源家族落脚于枋桥,枋寮街的地位与发展都受到影响。日治时期,艋舺至板桥的铁道兴建后,当时的中和庄枋寮街已经大不如前。
不过庄役所仍设在枋寮庄,枋寮街依然是中和中心。因为煤矿的开采,大正年间日本政府兴筑了数条手推台车轨道,先从南势角矿区运送至枋寮街,而后再经由枋寮枋桥道以及水尾津渡,分别往枋桥和艋舺分送。因此,更加确立了枋寮皆在日治时期已经退居为中和地区的货物集散中心。对了,忘了说枋寮这地名怎么来:有一说是炼樟脑的工寮;另一说则认为是当时为了防平埔族人所设,用以守望的班寮。
虽然拼不过板桥,但在战后,因为有两间重要大庙群聚,这里也形成很热闹的庙口夜市,后来因道路开发而没落。而枋寮街的商业机能,在城乡移民涌入中和地区,秀山、南势角以及员山地区相继发展下,重要性也日渐下降。现在的枋寮老街只剩下福和宫南段的小巷,其实没剩什么老房子。可能这间有着上下叠窗,大正年间兴建的老屋是唯一可看的,还可以看到上面的装饰呈现的巴洛克风格。
话说枋寮老街目前的空间型态很诡异,靠庙那端非常宽敞,尾端则很狭窄,保持着原初的模样。这是因为民国九十九年(2010年)发布了中永和第一个都市更新案,将老旧房子拆除,改成非常突出的集合式大楼。在建商和中和市公所协调下,为了保留老街特色,建商将临枋寮街一侧的一二楼改成仿骑楼式立面和廊道。不过枋寮街以前立面真的是这样吗?而且这立面与后方的枋寮街很不协调
讲完莫名其妙的仿古立面,在它对面的便是“福和宫”。贼一直觉得奇怪,福和宫应该是在福和路上才对,后来发现这里有条新福和路,也就释怀了。福和宫创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兴建目的是为了庇佑枋寮街上的生意人,也难怪它正对老街。福和宫原先位置在现在庙美街57号附近,是座土造小庙。日治时期,由中和出生的漳派大师陈应斌主导修复,并迁于现在的位置。
陈应彬是谁呢?如果对庙宇有兴趣的,应该会知道吧!他是台湾知名的大木匠师,继承了漳派的大木作技术。他最有名,也是他成名的作品应该是北港朝天宫,不过贼贼曾经介绍过的泰山区的顶泰山岩,也是他的作品喔!民国九十一年(2012年),因都市计画的需求,枋寮街这段的中和沟加盖,原先与枋寮街相接的福和宫,被新盖的新福和路切断。
话说新福和路当初在命名时,有小小的争议。当地人士认为马路既然在福和宫前,就应该叫福和路。但永和已经有符合录了,最后只好以新福和在日治时代,福和宫因为有中和沟围绕,再加上庙内的钟声,被选为中和庄八景“福和钟声”,可惜原有的地景,早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对了,马偕在枋寮礼拜堂兴建前,曾经入住于福和宫,这也让枋寮老街多了些故事。
广济宫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左右建立,广济宫祭祀开漳圣王 ,被认为分灵至福建漳州的广济宫。广济宫一开始只是有着茅草顶的土墙庙宇,直到嘉庆十六年(1811年)才重建,而略具规模,也完成了这座庙宇的主殿结构。光绪六年(1880年)二次重建,主要修建结构的匠师为陈应伦。他是陈应斌的二哥,广济宫也被认为是应斌成为匠师前的技术养成之地。
广济宫结构以木作为中心,并且采用“对场”方式而建,仔细看可以发现风格不大相同。广济宫最早是由摆接堡最初十三庄的漳州移民共同祭祀,又称“圣王公庙”。广济宫内,还另祀来自彰化南瑶宫、鹿港天后宫、溪北六兴宫、新港奉天宫和北港朝天宫的天上圣母分灵,所以称为“五港妈祖”。每年妈祖圣诞时,都会吸引许多北部信徒参与,广济宫也常被信徒称为“妈祖庙”
虽然庙口夜市已没落,但早上的时候,广济宫对面的骑楼可是人潮汹涌,这全都仰赖后面的中和枋寮市场。香火鼎盛的福和宫和广济宫,让周围地区形成一个商业空间,枋寮市场应运而生。不过,一直要到民国六十五年(1976年)市场建筑建成使用后,枋寮市集的摊贩才有遮风避雨的地方。整修过后的枋寮市场是一座现代化后的市场,有着中央空调、采光雨棚等,应该满受中和人喜爱。
枋寮市场据说有一百多个摊位,现场看起来好像没这么多。不过满有秩序的蔬菜区、肉类、水果、服饰类都自成一区,里面也有熟食,市场逛饿了可以吃一下。不过枋寮市场卖衣服的,跟一般传统市场比起来算多了。不知道中和人是不是有到市场买衣服的习惯,不过这种综合型的市场,对婆婆妈妈来说,也是挺方便的。
作者: flycloud 2019-02-22 10:23:00
我认为老师就是导游,提醒游客这边要看,推荐要怎么看希望社大老师以后转型成社区中心课程向导,带大家登山带大家捡捡其他游客落下的垃圾、修修步道
作者:
yamax ( )
2019-02-22 10:49:00推
就住在广福路上每天在这走来走去,小时候看过庙口夜市的热闹!
作者:
ballcat (ballcat)
2019-02-22 19:29:005楼,枋寮街的牛肉面,m01最近有人发文说是他儿子google : 创业开牛肉面店赚大钱可行吗????
作者:
ftwing (ftwing)
2019-02-22 21:30:00小时候很爱逛庙口夜市,超怀念的!网络上都找不到庙口夜市的照片,请问有人有庙口夜市的照片或图片吗?有的话能否分享给我~感谢:)
作者:
toofat (å—勢角野郎哥)
2019-02-24 08:41:00庙口夜市铁皮屋拆掉时 我有从杂物堆收集了几个套圈圈当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