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版逛到这里,想不到有诗经版~~~
转一下之前写的,跟诗经有关文章。
***
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不重视饮食的,例如论语里有提到
,“民无信不立,去食”,以及孟子曾说过:“君子远刨厨”。
即便有重视“食”的例子,那也是重视礼法在饮食上的表现,例
如在《论语‧乡党》中提到:“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
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
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但那是古代君子、士大夫为了强调人之异于禽兽者之差异,在于礼
与信、力与命,因此要贬抑食物的地位,若我们以文化人类学的角度
来看,食物,在历史的进程中,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有耳莫洗颖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
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李白的《行路难‧三》,开头便道出了:“有耳莫洗颖川水,有
口莫食首阳蕨。”关于“首阳蕨”的典故是这样的,商朝末年,有贤
人伯夷与叔齐两人,因劝诫纣王无公,因此归隐乡里,日后,周王趁
纣王东征时,趁乱挺进商朝首都‧朝歌,逼得纣王自焚而死。
而周王耳闻伯夷、叔齐两人俱为贤者,为欲安定商朝遗民之心,
便请两名贤者出仕,但贤者对周王的行为极其不齿,称周王趁纣王东
征之时偷袭朝歌,是为不仁,以下乱上,毁庙灭国,是为不义。
因此伯夷、叔齐两贤者表示,绝对不会接受不仁不义的周王召唤
,非但如此,连吃在周朝统治下的米,都觉得是一种无法忍受的耻辱
,因此避走首阳山上,以采蕨、饮露水为生,待蕨类已尽、露水已干
,便自绝食而死。
太史公著史记,在列传篇里,以伯夷、叔齐列传做始,意为表彰
其“义不食周粟”的风骨。但诗仙李白不做此想,他认为,伯夷、叔
齐的作法是自找麻烦、自寻死路,所以他才留下这首名篇《行路难》
,并以颖川水、首阳蕨作为起对。
无论是顺着太史公的看法,亦或是诗仙的看法,总之,在中国文
化里,“首阳蕨”已经成为一种象征符号,代表的是一种气节,或者
是愚蠢,而不再只是首阳山上的蕨类,这种具体的食物。
再来,我们来看看《诗经》,《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木瓜〉是卫风最后一首诗,是典型的民歌手法,藉著对唱,讲述
著未婚男女透过交换信物,以传达爱情之意,并唱出想要生生世世,
不离不弃的心愿。
在诗中,“投”与“报”是最醒目的字眼。我们知道,在中国文
化圈里,强调“回报”的礼俗,因此有诸多成语来表达这种文化,例
如:饮水思源、吃人一口,报人一斗、礼尚往来……等等。
为求行文方便,我们先假设故事中女主角叫做小美,男主角叫小
明好了。小美爱慕小明很久了,找到机会,就送了水果给小明,这不
过是木瓜、桃李等寻常可见的水果罢了,并非是葡萄、荔枝、胡瓜、
哈密瓜等异域珍馐。
这种中原诸国随处可见的水果,原本也不甚珍贵,但因为是所爱
者所赠送之物,所以,平常的水果,也无法等闲视之,深怕一吃了,
那种爱的深意、爱的象征也随之消失。是的,小明也是爱着小美的。
古时君子出门会配戴美玉,行路时以双玉撞击,铿锵有节之声,
象征自己德行的美好,诗中所述的琼、琚;琼、瑶;琼、玖等,都是
成对的美玉。那是君子身份、社会地位的象征,不止,那更是德行、
身而为士的表率。
就世俗的眼光来说,或以社会学的术语,“交换价值”来说,随
处可见的水果与象征社会地位的美玉,绝对是不等价的交换,但,因
为这是所爱之人的餽赠,所以,一切也就值得了。
当亲手把美玉交到小美手上时,为了怕她以为是要求什么回报,
因此,更迫不及待地说:“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不是礼俗,而是希望能永远与你在一起,生与死,都不再分离。
生当同居,死亦同穴。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