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苏州园林之旅-拙政园

楼主: raycow (小cow婚摄)   2014-11-09 23:50:11
苏州园林之旅-拙政园
2012-02-01-10-15-41
2012-02-01-11-32-38 笠亭的屋顶和与谁同坐轩结合结合在一起在视觉上又成为一个新的
凉亭..
拙政园
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亦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始建于明正德四年,距
今已有500年的历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园景典雅秀美,体现了明代园林旷远明瑟,
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每年春夏两季,园中举办杜鹃花节与荷花节,清香弥漫,令人更是乐而
忘返.
2012-02-01-09-19-45
2012-02-01-12-39-33
整个园区的平面图与3d立体图.
2012-02-01-12-47-26
正门就已经比其他园林有气势了
2012-02-01-09-20-08
2012-02-01-09-22-40
在准备进去的时候.一定要去旁边租个语音导览机..对于此行的帮助非常的大..
兰雪堂
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始建于明崇祯
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 “东西桂树为屏
,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
环境幽僻。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 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
院墙相连。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 ,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
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
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 山水。(转自大纪元文化网)
2012-02-01-09-23-09
正面图...
2012-02-01-09-23-41
2012-02-01-09-28-21
南面有全景图...不过可以当作是个艺术欣赏..用来当导览很辛苦
2012-02-01-09-27-00
两侧的屏风
2012-02-01-09-30-02
从兰雪堂往拙政园内部望去
芙蓉榭
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屋顶为
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 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
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漫步芙蓉榭,凭栏四顾,可
见满池青翠,粉黛出水,风流丽质似亭亭玉立的 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风骤起,掀
起一片绿浪,送来阵阵荷香,……尽情领略荷花的娇美、幽雅和高洁的风骨。(转自大纪
元文化网)
2012-02-01-09-30-43
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奇石
2012-02-01-09-31-59
从屏风的一角往外面的风景望去...也有不一样的构图
天泉亭
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可以坐歇欣赏
。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 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
字,是因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据《干
隆长洲县志》记载,元朝大德年间,这一带有一 座寺庙叫大宏寺。又过了百来年,??泽
和尚居住在这里,并建了一所“东斋”。斋前有井,称“天泉”。苏州是个水乡泽国,河
多、桥多、井也多,但被加载史册 的则不多见。王心一建“归园田居”时,保留了这井
,也使园中平添几许田园风光。(转自大纪元文化网)
2012-02-01-09-37-04
很高的一座亭..底下很窄.因此不能同时拍下
2012-02-01-09-37-09
传说中的天泉..
2012-02-01-09-39-45
2012-02-01-09-40-29
出了天泉亭以后..往北面看去.可以看到一间很有味道的茅草屋..不过这间可以说是拙政
园工作人员的..工作室..游客是不能进去参观
秫香馆
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
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 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
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
《金玉如意》。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
”等场景,雕镂精 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
长窗上。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转自大纪元文化
网)
2012-02-01-09-42-23
正面照片..
2012-02-01-09-43-13
从斜测面可以拍到外面的建筑架构
2012-02-01-09-44-03
内部的摆设
2012-02-01-09-41-47
2012-02-01-09-46-37
从秫香馆往南拍...两岸的树木与小桥的倒影..如果搭配上篮天白云想必更好..
2012-02-01-09-49-52
枝头的黄梅
放眼亭
以白居易的"放眼望青山"来打造一处"临深使人志清,登高使人意远"的意境.
2012-02-01-10-00-48
由于四周被水包围.因此过了一座小桥
2012-02-01-09-53-13
走了一段很小的上坡
2012-02-01-09-54-31
2012-02-01-09-56-02
便来到此亭.不过很单调.的一座凉亭
2012-02-01-09-58-46
主要是在上面看尽周围的风景
复廊
位于东园和中园的分界上,两边园林景物的特征各不相同,用来划分和联系景区。因此,
通过墙的划分和廊的曲折变化,来延长景观线的长度,增加游廊观赏中的兴趣,并且通过
复廊上造型各异的漏窗,达到小中见大,蕴含移行幻影的目的,因此在拙政园我们可以透过
每扇漏窗看到不同的景致。
2012-02-01-10-03-55
用鱼眼镜头把两侧的走廊及墙面包含进来
绿漪亭
2012-02-01-10-08-13
再前往绿漪亭的路上...拍摄.右上角是待霜亭
2012-02-01-10-10-44
亭中牌匾
2012-02-01-10-13-40
亭内把手...这样华丽的把手.少见
2012-02-01-10-10-22
2012-02-01-10-15-41
2012-02-01-10-21-17
各种角度的绿漪亭
梧竹幽居
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外围
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 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
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
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 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
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梧竹幽居”匾额
为文征明体。“爽借清风明借月, 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
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
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 比,相映成趣。(转自大纪元文化网)
2012-02-01-10-17-22
亭中牌匾
2012-02-01-10-17-04
2012-02-01-10-17-38
亭中摆饰一览..坐在小石桌可以看尽四扇门美景
2012-02-01-10-18-56
往东面望去.可以看到复廊上的漏窗之景
2012-02-01-10-19-04
往北面望去.看到一丛竹林
2012-02-01-10-18-36
往南面望去..看到假山上的秀奇亭
2012-02-01-10-18-05
往西面望去.
待霜亭
2012-02-01-10-20-26
近照
2012-02-01-10-23-31
远照...由于已经看太多亭.因此对于此亭已然麻痺.没有感想了
雪香云蔚亭
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动。周围竹丛
青翠,林木葱郁,绕溪盘行,颇有城市山林的趣味。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
观质朴而轻快,亭内匾额“山花野鸟之间”为当代书画家钱君匋所书。
2012-02-01-10-25-40
正面照片
2012-02-01-10-25-57
亭内牌匾
2012-02-01-10-25-00
2012-02-01-10-28-22
2012-02-01-10-30-37
2012-02-01-10-31-48
在附近也有着盛开的黄梅..因此把远处的见山楼..融合在我的构图之中
荷风四面亭
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湖内莲花亭亭净植,湖
岸柳枝丝丝婆娑,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 联:“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
水一房山。”用在此处十分贴切。尤其是联中的“壁”字用得好,亭子是最为开敞的建筑
物,柱间无墙,所以视线不受遮挡,倍感空 透明亮,虽然无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
无间,四周芙蓉偎依簇拥,不是密密匝匝地围成了一道绿色的香柔之墙吗?动人的夸张和
丰富的想象,使这座岛上的小亭 愈发显得多姿多彩,亭亭可人。风吹墙动,绿浪翻滚,
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
暑,而且四季皆宜。 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
基座玉白,分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的一颗光灿灿的明珠。(转自大纪元文化网)
2012-02-01-10-33-59
来到这边如果有租导览机..将会听到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介绍.把你带入的此亭所呈现的
意境之中
2012-02-01-10-35-07
从这边远眺见山楼
2012-02-01-11-38-56
从宜两亭拍摄荷风四面亭
2012-02-01-11-43-13
从香洲远眺荷风四面亭 见山楼
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
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 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
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
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 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
。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
美景尽收眼底。春季满园新翠,?? 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
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
可尽览郊外山色。相传 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见山楼高而不
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转自大纪元文化网)
2012-02-01-10-37-34
见山楼的一楼正门
2012-02-01-10-37-55
一楼摆设
2012-02-01-10-39-21
透过建筑物中的窗外向外望
2012-02-01-10-40-58
2012-02-01-10-41-40
贰楼是禁止进入因此只能从外窥望
2012-02-01-10-45-13
见山楼另一角度.把九曲石板桥融入进来
见山楼-到影楼
2012-02-01-10-47-08
2012-02-01-10-47-41
2012-02-01-10-48-12
2012-02-01-10-51-25
中途遇到一株盛开的黄梅...因此在此停留拍照.许久
倒影楼
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的景点。楼分两层,楼下是为“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征
明,沈是指沈周(石田),这两位均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沈 周还是文征明的老师。拙政
园之蜚声江南,是与大画家、大诗人文征明分不开的。当年,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自己
的景仰之情,于光绪二十年(1894)特建此 楼以资纪念,他将自己收藏的文征明、沈石
田画像和《王氏拙政园记》拓片以及俞粟庐书《补园记》石刻嵌在楼下左右两壁。中间裙
板上刻有郑板桥的书画真迹。面 水的一侧于柱间安装通透玲珑的长窗,窗内有木质低栏
。倚栏而立,可凭水观景。左有波形长廊相伴,右有“与谁同坐轩”,尤其是这些景物的
倒影如画,尽入眼 中。水底明月,池中云彩,波影浮动,景色绝佳。楼上原是园主儿媳
王氏的书房。此楼四周遍植桂花无数,入秋赏罢残荷赏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无论是读
书习 字,还是吟诗作画、观景自娱,皆环境可人,幽香可爱。(转自大纪元文化网)
2012-02-01-10-55-03
一楼堂前上方的牌匾
2012-02-01-10-55-19
屋内摆设
2012-02-01-10-56-34
从倒影楼外眺望倒影...右前方为与谁同坐轩..中前方为宜两亭
盆景园
2012-02-01-10-58-43
2012-02-01-11-02-02
这边并没有太多的不同..因此就没多做摄影观看
浮翠阁
2012-02-01-11-06-07
阁内摆设照片
2012-02-01-11-07-41
2012-02-01-11-08-23
远眺浮翠阁
笠亭
2012-02-01-11-08-47
八角形双层建筑
与谁同坐轩
小亭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
坐轩”。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 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
、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轩内扇形窗洞两旁悬挂??杜
甫的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 私。”扇亭地处山麓水边,地理位置甚佳,树高而
雄,石幢静立,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视,小坐歇息,均可
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转自大纪元文化网)
2012-02-01-11-09-55
轩中一个扇型窗户把轩外的竹林冻结成一幅墙上的挂画
2012-02-01-11-10-07
侧面照..想像一下.如果此刻外面下著大雨打个雷.在此观赏将是一幅舒适美景
2012-02-01-11-12-25
2012-02-01-11-14-41
在此静坐一会..用长焦镜头的特性远拍卅六鸳鸯馆
留听阁
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
松、竹、梅、鹊飞罩,浮雕、镂雕、圆雕相结合,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 思巧妙,将
“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接缝处不留痕迹,浑然天成,是园林
飞罩不可多得的精品。从整体外形看,留听阁是一个抽象化的船 厅,厅前平台如船头。
左侧池塘中种满了荷花,荷花生长期间其叶、蕾、花、果皆有姿有态,观赏期特长,从春
末夏初池面冒出点点绿钱到盛夏时节的满池华盖,直 至秋意浓浓的枯叶残花,每一个阶
段都有其独到的美。俗话说,花无百日红,再美的鲜花最终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残
花败叶的凄凉晚景让人不忍卒睹,唯独秋 塘枯荷却别有一种残缺美的意境,李商隐有“
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名句,留听阁就是取此诗意而名。花谢了,人已老,景犹在,情难忘
,触人心境,发人幽思 (转自大纪元文化网)
2012-02-01-11-17-47
2012-02-01-11-17-58
阁内照片与摆设...
塔影亭
此亭从顶部到底座及四周窗格均为正八角图案,是园中最精致华丽的建筑物之一。在留听
阁船台,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至致。狭长的纵向水系拉 开了层次,隔了一定的距离
,水湾的纵深感就增强了,那攒尖的八角亭印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真亭假塔,
虚实相连,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转自大纪元文化网)
2012-02-01-11-20-59
2012-02-01-11-21-55
不开放因此在外面拍张照片便走
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
是西花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南部叫“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叫“卅六鸳鸯馆”。
一座建筑同时有两个名字,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 形式,以屏风、罩、纱??将一座
大厅分为两部,梁架一面用扁料,一面用圆料,似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
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鸳鸯厅面 阔三间,外观为硬山顶,平面呈方形,四隅均
建有四角攒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阁。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宜于冬、春居处,厅南向
阳,小院围墙既挡风又聚暧,并使室内有适量的阳光照射。曼陀罗花即山茶花。清代末年
,张履谦建此馆时曾栽种 18株名贵的山茶花,冬季百花凋零,山茶却如傲雪的腊梅嫣红
斗雪,“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示??独特的美,
此馆匾额 是晚清苏州的另一个状元陆润庠所题。陆状元和洪状元在苏州话里洪、陆谐音
“红、绿”这一红(洪)一绿(陆)同邑两状元为同一建筑写匾额,为厅堂增色不少。(
转自大纪元文化网)
2012-02-01-11-25-43
2012-02-01-11-26-42
南厅十八曼陀罗花馆的正面照片
2012-02-01-11-24-58
厅外的光线...射进屋内的盆栽..
2012-02-01-11-27-14
2012-02-01-11-27-36
卅六鸳鸯馆厅房正面照片
2012-02-01-11-27-54
文字介绍..不过我还是以语音导览机为主
2012-02-01-11-28-51
由鸳鸯馆中唯一半开的窗户往外看..
2012-02-01-11-14-41
因为我刚刚就是从外面拍这扇窗户
耳房(暖阁)
主要是为了防止冬天的冷风直接进入主厅..来做一个缓冲区域
2012-02-01-11-29-22
内部照片..光线不够.画质有点差
2012-02-01-11-30-51
外部照片.…主要是立于水面上
笠亭vs与谁同坐轩
2012-02-01-11-32-38
笠亭的屋顶和与谁同坐轩结合结合在一起在视觉上又成为一个新的凉亭..
波形廊
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
环池布局,分成两 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
影楼,悬空于水上。这里原来是一堵 分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横在那
里,如何规划成景颇费踌躇。聪明的工匠借墙为廊,凌水而建,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造
园手法来打破这墙僵直、 沉闷的局面,将廊的下部架空,犹如栈道一般,依水势作成高
低起伏、弯转曲折状,使 景观空间富于弹性,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由南往北,经过一
系列形态变化之后,突然出现大幅度转折,把它拉离园墙一段距离,使之突出于水池之上
,低贴水面, 左右凌空,廊顶变化如亭盖,临水处立小石栏柱两根,犹如钓台一般,在
波形廊靠近倒影楼的近终点处,在其下部设一孔水洞,让廊跨越而过,使园的中、西部水
系 相通,廊体也拔高至最高点。若远看水廊,便似长虹卧波,气势不凡。(转自大纪元文
化网)
2012-02-01-11-33-49
2012-02-01-11-33-55
其实不太能领会个中奥妙的我.也是拍了两张
宜两亭
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径,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顶,这就是
“宜两亭”。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 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
。登上宜两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从中花园观景,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宜
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 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
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宜两”出自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与元
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树 探出围墙,可为两家共赏。白居易写诗赞美道:“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当年,拙政园的中
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 西园主人不建高楼,而改为堆山筑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观赏到
他十分羡慕的中园景色,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
丰富景观,岂 不妙哉!一亭宜两家,添景更添情,就这样,一句好诗,一段佳话,造就
了一个妙亭,一道风景。(转自大纪元文化网)
2012-02-01-11-37-58
内部照片.不过重点不是在这
2012-02-01-11-36-54
亭中附近的尚未萌芽枯树...有种萧条的味道
2012-02-01-11-41-04
2012-02-01-11-41-12
站在亭中俯瞰中部山水风光..
2012-02-01-11-38-56
远眺遥远的荷风四面亭
香洲
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
洁。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香洲,用的是屈原笔下 “芳洲”的典故,《楚辞》
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
花景观来喻意香草,也很得体。在中国古典园林 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
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
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使人想起古 时苏州、杭州、、扬州一带山温水软、画舫如云的
景象。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由
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 “船”,站在船头,波起涟漪,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
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征明写的题额,后人
还专门为之题 跋。香洲这条旱船,建筑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胜,使人感到一种对高洁
人格的追寻。(转自大纪元文化网)
2012-02-01-11-43-13
从香洲远眺荷风四面亭
2012-02-01-11-46-33
香洲的介绍牌
2012-02-01-11-46-44
内部照片
2012-02-01-11-47-33
外部照片
2012-02-01-11-48-24
从恻面拍香洲的
2012-02-01-11-47-20
在香洲上.拍沿岸水面的倒影
玉兰堂
玉兰堂,是一处独立闭的幽静庭院,它处在拙政园主人居住区与花园的交界部位,是园主
会见宾客与处理日常事务的主要场所,玉兰
堂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南墙高耸,好似画纸,墙上藤草作画,墙下筑有花坛,植天
竺和竹丛,配湖石数峰,玉兰和桂花,色、香宜人。
玉兰堂曾名“笔花堂”,与文征明故居中的“笔花堂”同名。这显示了当初园主王献臣与
文征明之间不同一般的亲密关系;再则,“梦笔生花”也是古时文人对创作灵感的一种追
寻。在此读书作画,实是人生的莫大享受。(转自大纪元文化网)
2012-02-01-11-51-37
由于大门深锁.所以不得其门而入
小沧浪
小 沧浪取北宋·苏舜钦“沧浪亭”名为阁名,寓意遁世归隐。小阁面阔三间,南窗北槛
,两面临水,外形十分别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桥非桥,完全是架在水面 上的一
座水阁。水阁横跨池上,将水面再度划分,把到此结束的中园水尾营造得貌似绵延不断,
艺术手法高超。亭廊围绕,构成开敞的幽静水院。从前苏州古城文人 雅士、官宦人家众
多,无论是华屋巨宅还是一般住房,都特别注意小空间的修饰,这小空间就是庭院,而水
庭院则是这绝无仅有的小沧浪,一方面,它体现了江南水 乡风情,另一方面,因水造景
,院落内外互相借景而构建了一个特别清凉的环境。(转自大纪元文化网)
2012-02-01-11-52-51
从玉兰堂往小沧浪走.会经过卷云山居..过了前面的拱门
2012-02-01-11-53-01
便是雅石斋..庭院摆放各种雅石.不过这部分我就没拍
2012-02-01-11-53-53
志清意远则是旁边的一处小景点
2012-02-01-11-53-33
志清意远取自义训"临深使人志清,登高使人意远"之意
2012-02-01-11-56-14
小沧浪正面照
2012-02-01-11-56-45
2012-02-01-11-56-48
两旁的摆饰
2012-02-01-11-54-36
文字介绍
松风水阁
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 友”,在文人写意园中,尤爱栽种这类用
以“比德”的植物,来表达主人的思想感情。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作有
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苍劲古拙 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这座水阁攒尖方顶,空间封闭,由廊间小
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 半墙加半窗的结构。屋顶出檐特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翩翩
欲飞、飘逸轻灵的风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规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过45度角,凌空
架于水 上,可避阳通风,最适宜于夏天观景。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拂过,松枝遥动,
松涛作响,色声皆备,是别有风味的一处景观。(转自大纪元文化网)
2012-02-01-12-00-18
从外面与小沧浪的局部合拍
2012-02-01-11-56-55
2012-02-01-11-57-10
阁内照片
小飞虹
苏州是水乡,拙政园是水园,有水必有桥。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小飞虹的 型
制很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
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 名。虹,是雨过
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
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小飞虹桥体为 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
字型。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蓋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
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转自大纪元文化网)
2012-02-01-12-00-33
招牌这边是热门的拍照地点
2012-02-01-11-58-42
2012-02-01-11-59-31
看起来很平凡..不过因为是唯一的廊桥所以弥足珍贵
得真亭
二条游廊交汇于此:东北是小飞虹廊桥,南边水廊由小沧浪水阁而来;西向,游廊曲折通
向玉兰堂。亭北向,与水中之荷风四面亭遥遥相 望,而造型别具一格的香洲又在假山之
后大片花木丛中隐现不定。“得真”之名似乎颇多学究气,《荀子》曰:“至于松柏,经
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 其真矣。”晋左思亦有诗云“竹柏得其真”,当年
园主借松柏以自喻清高。原先此处松柏翠竹葱郁喜人。现在亭前绿地上植桂多株,伴以紫
竹,更有一座小假山相点 缀,“得真”之原意已衍化为“得自然之真”的纯粹审美性质
了。亭正中,悬有一面大镜,四周山水花木悉映入镜中,颇有“镜里云山若画屏”的境界
,自然之真趣 于镜中得之。亭子由于要接续廊桥,故于矩形平面之前凸出一个方形小披
屋,大亭作歇山顶,小披屋则是攒尖顶,两者相加,使亭的轮廓变化多样。
2012-02-01-12-02-38
正面照片
倚玉轩
又称南轩,位于远香堂西侧临池,是四周带廊的三开间小轩主向朝西,与旱船香洲隔水相
望。步下三级石阶向北,即是兰曲平桥,去荷风四面亭;向南有游廊,通向小飞虹廊桥。
这一带曲廊弯环回转,形成一曲尺形的小庭院,院内原先植青竹数十竿。青竹在诗人笔下
有碧玉之美称。成园之初,文征明《拙政园图咏》中曾有“倚楹碧玉万竿长”之句,轩之
得名亦源自此。小轩东廊直接主厅北边的大月台,与之成倚角之势,是拙政园中部名景之
一。清代学者曲园居士俞樾当年游园后曾为园主人小篆“听香深处”四字额悬于轩西向廊
内,并评曰“吴下名园以拙政园为最,其南一小轩,花光四照,水石俱香,尤为园中胜处
。”后此匾遗佚。小轩在建筑上也颇有特色.为了方便赏景,共有三个出口,除西向主门
外,南向、东向的轩廊上均有出入口,堪称处处邻虚。屋顶为歇山构造,曲线优美,歇山
山花探入水面,从对岸山岛看来,其倒影上下相衔,分外娇好。
2012-02-01-12-05-21
2012-02-01-12-05-28
正面照片
2012-02-01-12-06-25
2012-02-01-12-06-33
厅内摆设.中间有一块太湖石
2012-02-01-12-06-46
特写.不过我没有慧根.所以是不太会欣赏
远香堂
远香堂为四面 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
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堂北平台宽敞,池
水 旷朗清澈。荷池宽阔,红裳翠盖,清香宜人。堂名取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
”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 送,是赏
荷的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
规格整齐,由于长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山光水影,尽收 眼底,犹如观赏山水
长卷。室内陈设典雅精致。
2012-02-01-12-08-01
正面照片
2012-02-01-12-07-22
2012-02-01-12-07-20
内部摆设
绣绮亭
枇杷园北边假山上的长方亭。登高远眺是古典园林游赏风景的重要方式,私家花园尽管
占地不大,但每每也要设立高处的赏景小筑。绣绮亭是拙政园中部水池南边唯 一的山巅
亭台,这里向北可观望大荷花池及水中两座山岛,南看便是洁静的枇杷小园,西边与远香
堂互为对景,东向则是海棠春坞等几组建筑。山下湖石围成的自然 形花坛中种植多本牡
丹,每当阳春三月,姚黄魏紫,娇艳欲滴,登亭四望红花绿叶,烂漫如锦,正合杜甫“绣
绮相辗转,琳瑯愈青荧”的诗意,故名。小亭造型很是 清秀美丽,四角起翘轻盈又舒展
,台座、柱身及屋顶之间的比例恰到好处,充分表现了古典园林小筑之美。亭西檐下,悬
挂着横卷形的匾额,上边行楷书写着亭名。 原先,西柱上挂有清人所写的楹联:“人远
忽闻清籁起,心闲频得异书看”。现原联佚失,改悬从它处移来的劝人处世的联文:“生
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亭内 复有额对,横匾为“晓丹晚翠”,上联是“露香红玉树
”;下联为“风绽紫蟠桃”。据姑苏文化老人回忆,亭中在抗战前曾悬有梁山舟撰书的景
联:“闲寻诗册应多 味,得意鱼鸟来相亲”,其境界似乎比今联要高。
2012-02-01-12-11-39
从远处拍.带点黄梅
2012-02-01-12-12-31
2012-02-01-12-13-16
远照与近照
枇杷园
枇杷园 远香堂东南隅的一座小院,以白墙灰瓦,高下起伏的云墙作为分隔,墙外是大的
山池景色,墙内则是一座幽静的园中园。进园的月洞门安排得甚是巧妙:腰门北的黄石假
山在贴近枇杷园云墙处,突然转折而怒出,恰巧遮住小园之入口,游人必须行至远香堂东
侧牡丹花台处折而南望,才会不期地发现这一方小天地。圆门上方有一朴素的砖雕点明了
主题。园内原先植有多株枇杷,每至初夏,一片葱翠的浓绿上金果累累,独具江南村舍小
庭的风光。我国古典园林中除了塑造山水风景外,也常常设置模拟田园山野风光的景点。
当年园主人取名“拙政”,即欲治理园圃,收收果子种种菜,有较强的归农思想。枇杷园
就是这一思想在造景上的反映。小园的布局构思也较富特色:它的南边是嘉实亭,亭名是
对园名很好的烘托,小亭周围树茂峰秀,游人未进园就能从月洞门中欣赏到,而入得枇杷
园返身回望,水池中山岛之巅的雪香云蔚亭又正好处于洞门的圆环之中,恰似古代的团扇
山水小景,圆门上砖刻“晚翠”,便是其很好的题画。这一极为巧妙的对景借景增添了这
座园中园的艺术魅力。小院之西,玲珑馆突出于游廊之前,馆北为湖石假山,外形很是婉
转玲珑,宛如天上云彩。一边,分隔小院的云墙依势斜上山去,山上,小巧的绣绮亭翼然
而立。这里造园家以云墙、假山、圆洞、花窗和回廊灵活地将小园从大的山水空间中分隔
出来,创造了两个既通又分的游赏空间。枇杷园并不是孤立的小园,向东,它还联系着听
雨轩、海棠春坞等庭园,形成拙政园中部东南角层层相套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景色
2012-02-01-12-15-13
正门..感觉有种园中之园的味道
2012-02-01-12-15-32
2012-02-01-12-15-42
虽然不认识树.不过我猜里面应该有几株是枇杷树
玲珑馆
批把园中的主要建筑,坐东朝西,南向有曲廊通向听雨轩小院,馆前原置有玲珑剔透的太
湖石峰,现其北假山之麓尚留存一些峰石,馆侧栽有凤尾细竹。这一风景格局颇有宋人苏
舜钦诗“月光穿竹翠玲珑”之意境,馆即得名于翠竹美石。小馆前边是一色卵石铺地,环
境极为清幽洁静,实为闲居读书之好去处。故馆内正中悬有“玉壶冰”的横匾。匾名摘自
南朝鲍照“清如玉壶冰”之诗句,借景色以喻主人自己的心境。馆内窗格纹样及庭院铺地
均用冰裂纹图案,甚见古雅。玉壶冰额两侧,悬有当年主持修复古园的张之万手书的楹联
:“曲水崇山,雅集逾狮林虎阜;莳花种竹,风流继文画吴诗”。馆内还挂有晚清王文治
所撰一联;“林阴清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这些题对是游赏小院风景很
好的说明及指导,同时也增加了古园的文化内涵。
2012-02-01-12-16-02
正面照片...
2012-02-01-12-16-22
文字介绍图片
2012-02-01-12-16-40
2012-02-01-12-17-22
馆内挂著玉壶冰的匾额
嘉实亭
园 内种植许多枇杷树,枇杷秋天孕蕾,冬天开花,春天结果,夏天成熟,蕴含四季之气
,结成累累金丸。嘉实亭,既有对江南名园的赞扬,又寓意收获的喜庆。亭墙正 中开有
方形窗洞,窗洞外一侧是太湖石,石旁冬有腊梅,夏有芭蕉,组成一幅天然的立体图画。
通过枇杷园洞门,嘉实亭与雪香云蔚亭形成一组对景,这是造园的艺 术手法之一。(转自
大纪元文化网)
2012-02-01-12-18-07
2012-02-01-12-18-26
正面与侧面照片..不过没有特殊的感觉..中间的漏窗一样能把外面的景色形成一幅挂画嵌
在墙壁上
听雨轩
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
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 映。五代时南唐诗人李中有诗曰:“听雨入秋竹,留僧覆
旧棋”;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诗曰:“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现代
苏州园艺家周瘦鹃 《芭蕉》诗曰:“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这里芭蕉、
翠竹、荷叶都有,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
心态各 异,自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转自大纪元文化网)
2012-02-01-12-19-12
文字解说牌
2012-02-01-12-19-32
2012-02-01-12-19-41
2012-02-01-12-19-52
轩内各种摆设
海棠春坞
倚虹长廊蜿蜒,玲珑馆东侧花墙分隔的独立小院是海棠春坞。造型别致的书 卷式砖额,
嵌于院之南墙。院内海棠数株,初春时分万花似锦,娇羞如小家碧玉秀姿艳质,有超群绝
类之美。文人墨客为之动情讴歌。庭院铺地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 镶嵌而成海棠花纹。院
内茶几装饰图案均为海棠纹样。处处有景点题,庭院虽小,清静幽雅,是读书休憩的理想
之所。(转自大纪元文化网)
2012-02-01-12-21-01
一定会有的文字解说牌
2012-02-01-12-21-08
2012-02-01-12-21-16
内部摆设照片..
2012-02-01-12-21-46
庭院上的招牌
2012-02-01-12-21-52
从庭院往室内拍
2012-02-01-12-22-10
辽阔的庭院.不过实在是不喜欢大陆的草皮.感觉像是人的头发(马桶盖造型)
2012-02-01-12-33-26
在最后的建筑物.充满个各种园林解少
完整图文在
http://smallcow-ray.blogspot.tw/2012/05/20120201-02.html
欢迎参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