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台湾编剧的生活经验 /董成瑜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22-10-03 19:40:15
董成瑜 https://tinyurl.com/j3k8yw2c
昨天深夜看完《白莲花大饭店》,余韵回荡许久才散。它只有六集,紧凑而环环相扣,里
面每个人物自始至终都饱满而立体,几乎没有“无效”的安排,每个人物是你也是我,真
实到仿佛你可听见他们呼吸与血液流动。
这让我想到最近对于编剧的热烈讨论。我因做过编剧,现在又算是影视业者,对编剧的处
境有些小小的观察。
台湾的影视产业曾有一很大的断层,也就是说,90年代电影自高峰落下以后,有近二十年
都十分惨淡,观众不再看国片,能忍受孤寂留下来的影视工作者很少(也都很令人佩服)

因此有好多年,台湾的影视产业是靠着燃烧编剧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热情与理想而生存的。
先不论这一两年的“爆发期”,仅仅是三、四年前,我开始较多地接触写剧本的人,发现
他们有一个奇特的共同点,就是都处在一种“省电模式”中。刚见面的十几分钟里,他/
她常是呆呆木木没什么表情,直到讲到某个触动他/她的故事点时,创作的欲望被点燃,
才会霎时眼睛发亮,转换到热情的运转模式,接下来就能谈得非常开心。
为什么要常常处在省电模式呢?我想可能是,如果一直燃烧,很快热情就会烧完无以为继
。或说,当他/她完成剧本,业主也满意,但很可能只拿到一部分的钱或很少的钱甚至没
拿到钱,最后连名字也没挂上。因此许多人长期有一种“被迫害”(不是妄想)的心情,
对接近他/她的人都保持着很大的戒心。
单是谈得非常尽兴是没有用的,重要的还是有没有能力写好。我询问了他们平常的收入与
生活,了解到他们为了省钱,是尽量不出门的,不得不出门时都要先算一下搭车吃饭要花
多少钱。我由此意识到,在少出门的情况下,他们如何能观察人、累积“人生经验”?又
如何靠做田调来弥补人生经验的不足?
所以从前有许多编剧是不做田调的,或者我也曾介绍田调对象给某些资深编剧,他们却不
知该如何问对方问题。不做田调要怎么写剧本呢?仍然可以,就是靠“想像”,而这种“
想像”的根据,很可能是从大量地看外国电影、影集得来的,写出来的警察不是台湾警察
,黑道不是台湾黑道,这样又如何能反映台湾社会的真实现状?
即使有些人很努力做田调,但他们能够接触的人的广度不够,也许可以写穷人家的人物与
生活(这些人他身边很多),但写中产阶级、上流社会、白领犯罪、职人剧...就非常困
难。有一阵子某天,我突然感觉到,为何台湾的电影、影集的角色大都是底层小人物、场
景都是破旧老公寓?当然,写底层小人物的故事也很好,但那不是台湾的全部。
然后这两年,国际平台兴起,我们看到美剧英剧韩剧的题材是如此多样,制作水准是如此
精良。台湾也想跟上潮流(台湾的好故事何其多!),只是这时产业界才意识到本该是整
部电影、影集灵魂人物的编剧,是如此的稀缺,编剧人才加入的速度完全赶不上拍片进度
,往往一部戏要换好几轮编剧最后挂上好多人的名字才能完成。
编剧们直接提刀上场,有些经验不足的编剧也能组成团队,手上同时写两三个案子,明年
的时间全满...。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参差不齐。我这样说,并不是在指涉或责备嘲笑谁,
而是现状就是如此。而现在被嘲笑的人,如果能有多一点时间与资源,努力练功,假以时
日一定会进步的,只是现在他们手上案子太多,进步的空间太少。
要改善编剧对于角色不理解、无法写得真实立体的困境,我一直存著一个浪漫的幻想解方
。我想告诉那些有志做编剧的人,如果你认识的人不多、接触的面不广,又想快速增加对
人物的理解,较好的方法也许不是大量看电影或影集,而是深入阅读欧美经典小说。欧美
小说发展非常成熟,小说中对人物心理有更丰富细腻且复杂的描述,这是只看影集、电影
所不能完全得到的。
台湾每年出版许多很好的小说,其实遍地是珍宝。有点累,先写到这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