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组装技术物、组装社会:我的科技社会之旅

楼主: tryit0902 (猫空都是猫)   2015-04-28 23:26:36
组装技术物、组装社会:我的科技社会之旅
杨弘任 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从社会学跨入科技与社会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 领域以来,最常做
的一件事就是“以物追人、以人追物”,而最常被社会学前辈或好友们关心问起的一件事
则是,“你现在是研究莲雾?黑珍珠?”“还是研究桥梁?”“研究水轮机?川流发电?
”“又变成在研究太阳光电?燃料电池?沼气发电?”是啊,是的。这几年下来,我跟技
术物越来越紧密,越来越脱不了关系。
这一切因缘际会,要从某一年社会学界的青壮前辈吴泉源说起,那年他带着几支没编上拍
面的网球拍框架,来到社会学演讲场合里,约略像这样第一次谈起了“台湾如何变成网球
拍王国,这件事很重要”、“台湾社会要重新看重自己的产业技术特质”、“不要被‘科
学指导、技术运用’的上中下游意识形态骗了”、“重新说出台湾的技术史故事,为新世
代树立新的技术角色典范…”。那次的场合,当时还是社会学博士生的青涩年代,我听进
去了,听得欢喜踊跃。
博士阶段的田野调查期间,来到黑珍珠之乡,国境之南的屏东县林边乡,很快我就被吸引
到莲雾这个在地特色农作来了,起初看它像是有社区产业潜力的农作,后来越看越知道这
是一项技术物,一旦解开这项技术物的种种连结环节,可能也就看得到这个地方社会的特
质、甚至整个汉人拓垦社会的人群连带方式与变迁历程。对着阳光底下,枝条叶荫之中,
套袋里掀开一角露出暗红发亮的黑珍珠莲雾,当时的我在想着,“社会在这里… 社会真
的在这里吗?”
“以物追人、以人追物”,当我追着黑珍珠莲雾在最通常不过的莲雾园里到处踏查,莲雾
最终把我带向了各种师傅技艺的世界,紧接着,莲雾师傅、产销班与农业资材行开始现身
。我试着参悟莲雾的世界,界定这项技术农作是“看不见的技术”,是一种“铭刻在身体
”、“内在整体性”、“不易复制性”、“扩散递减性”的师傅实作。果然,在地师傅的
节点之中,我遇到了派系分化的产销班系统,也逐渐从边缘连结到社群网络的核心地带了

◎嘉邑行善团的铺路造桥
从黑珍珠莲雾的实体世界返回到研究构思与文字书写的另一种实体世界来,一方面看到另
一位青壮前辈林崇熙对“嘉南平原拼装车”的深度刻画与权力关系分析,另方面看到素未
谋面的法国前辈拉图(Bruno Latour)一篇让我雀跃不已屡屡玩味的小品文章“给我一个实
验室”,我约略知道怎么说“技术/社会综合体”、或者“技术/社会交互连结网络”的故
事了。〈看不见的技术:莲雾变成黑珍珠〉一文中,藉著黑珍珠莲雾与派系社会的缠绵交
织,我让自己变成社会学说书人,尝试诉说台湾社会里技术与人群的故事。
桥梁是我第二个感兴趣的技术物。倒不是纯然基于对工程技术系统的好奇或对风险社会的
关注,我与桥梁,我把社会学跟桥梁紧紧綑绑在一起,都是来自于在嘉义时期的一项因缘
际会。嘉义县政府规划重新书写县志,我负责“社会志”(社会史)题材。追着清代以来“
官绅会办”或“绅商办理”的社会福利事项,发现由来已久的义渡、铁线桥、石桥等技术
与制度里,桥梁一直是社群展现慈善的重要物质媒介之一。没有桥梁的兴建,展现不出绅
商与拓垦社群休戚与共的一面;没有桥梁的兴建,也就少了绅商自我证成仁慈爱民的一面
。无论如何,清代的造桥铺路,到了日治时期演变成皇民奉公会殖民统合式的民力动员形
态,在殖民官方规划并强制动员之下,进行某些地方化环节里的筑堤、修路与造桥。
嘉邑行善团的出现与延续,历经多次组织分裂而仍承担著台湾中南部偏乡地带、沿山地带
的桥梁建造与修缮,引起我相当大的兴趣。谁在造桥?造的桥稳不稳固?造的桥跟地方美
学契不契合?谁在捐款?怎么捐款?经过这一项带有科技与社会意涵的追问之后,“行善
团会造桥”这一回事变得相当迷人。从第一次与行善团干部在会务中心接触起,我开始跟
着实作现场看造桥,看到每次造桥的义工活动开始前,后勤组的膳食安排、一起献香祭拜
祈求神明护佑、行善团布条挂起来、水泥砂石井然有序各自成堆、老旧的混凝土搅拌机、
一样井然有序的男女老少一畚箕一畚箕的接续将水泥砂石依照一定比例送进搅拌机。第一
次的现地观察后,我又想起,如果能从最原初开始,跟着看一条规划中的桥梁如何从无到
有,那么“行善团会造桥”这一回事,我就能看得更清楚,在科技与社会研究的定位上,
也会找出这样在地技术与地方社会的意义。
在一条桥从无到有的过程里,相当令人惊讶,真正的技术决策者,也就是在工地现场能做
出最明确、最终决定的那个人,竟然不是任何意义下的土木工程专业者或者技师、包商等
角色,而是自我解嘲自己是“黑牌工程师”的行善团长。这位行善团长从接送核心人物何
明德先生勘查造桥现场的过程中,“做中学”而传承了造桥技术。进一步追溯起来,何明
德先生是日治时期乌山头总工程师八田与一设立的“财团法人土木测量学校”第四届毕业
生,毕业后一直任职嘉南农田水利会,最后从民雄江厝店监视站长退下来,监视站长一职
,也就是日治时期日本殖民政府允许台湾人在水利系统任职的最高职位。何明德的水利与
土木技师经验,到后来转而以“地方知识”的方式传承下来。
◎造桥技术物与台湾生活史
写成〈专家系统下的地方知识:嘉邑行善团的造桥实作〉之时,我归结出这样的地方知识
有“常识准则”、“在地分类”与“默会技能”三项特性,也就是行善造桥现场听到的“
水泥、砂、石要依1:2:4或2:3:7进行,做出来的基桩或梁柱才撑得久”、“白善土(Q底土
)很趣味,河水走在上面,地下水走在下面,很有弹性,又比混凝土坚固。挖到白善土,
基桩设在这里,这座桥就妥当了”、“我们不会啦,要团长才知道基桩要设在哪里,桥顺
路势、墩顺水势,我们会说而已,还是团长才知道怎么抓路势、水势”。许多常识准则化
的造桥俗谚,以及对土壤特质的在地分类,最终都回到师徒制默会技能的环节来了。
行善团造的桥深深掳获中南部沿山地带地方居民的心,几次风灾水患过后这样“可信任的
桥”都还在,同时,地方首长也深知施政预算常常力有未逮,几次风灾水患后,中南部地
方首长屡屡亲自前来拜托行善团协助造桥。简单说来,行善团造桥,早已是中南部地方施
政的辅助环节了。
跟着行善团体的桥梁技术物,我就跟着走进台湾史活生生的细腻转折之处,殖民时期的专
业训练如何转化成今日地方知识的传承历程,同时也看到国家管制、专业认证、市场竞争
的常态造桥工程场域之中,原来现代性的缝隙里,传统慈善造桥还能源远流长。
◎绿能发电与社会
循着“以物追人、以人追物”的科技与社会研究轨迹,第三个让我感兴趣的技术物座落于
再生能源、永续能源或绿能的领域里。
在莫拉克风灾之前,我跟着一位本土发明家,追溯他“川流发电”在地创新过程的行动者
网络。从“非人的”川流水轮机与农田水圳,一路盘点出来,整个过程中经历哪些“人”
、哪些“非人”的连结,又经历哪些“人”、哪些“非人”的考验。目前看来,“川流发
电”正处于技术成功了,但该项技术与社会、市场的连结还不稳固的阶段。
在莫拉克风灾之后,借由先前研究“川流发电”而对绿能技术、制度、市场的涉猎基础,
我很自然的回到黑珍珠之乡,回到林边,回到屏东,看到灾后重建过程中最具突破性的一
刻,也就是绿能的技术与社会组装的在地性历程。屏东县府对莫拉克风灾的灾后重建,很
有创意的将“地层下陷区国土规划”与“县市层级绿能转型”两件重要的事连结在一起。
屏东县府的绿能治理,要从更早之前以保育社团带动社区总体营造的时期说起。像是蓝色
东港溪保育协会、林仔边自然文史工作室等等带动社造的社团,在多年的试误摸索中,开
始跟在地社区之间相互“以自己的语言,说出对方的兴趣”,形成有效的文化转译。最重
要的非意图后果是,“地方知识”与“在地师傅”浮现了,而且屡屡成为与专业知识或专
家体系之间交错来回、共同会诊、交织创新的重要基础。事实上,莫拉克风灾后,主导屏
东灾后重建的县府跨局处“绿能工作小组”,有很大比例成员就是出身于先前的社造社团
干部。“养水种电”,让下陷区的莲雾园与鱼塭等土地休养生息或扮演蓄洪池功能,让光
电厂商进场与灾区地主居民面对面,协商互利共生的二十年土地出租契约并建制架高式太
阳光电设施,厂商整地并提供光电设施,地主居民出租土地,县府借由中央政府经建会出
面整合并协商主管土地利用的内政部、主管能源业务的经济部能源局,也逐步突破台电公
司关于电力馈线、电流稳定等等技术问题,“养水种电”最终在林边与佳冬近五十公顷受
灾土地里安装了将近25 MW(百万瓦)的太阳光电设施,也成为再生能源发展条例立法公告
后的第一件大型太阳光电成果。
◎侦探社会的演练:以物追人、以人追物
这些年来,跟着屏东县府“绿能工作小组”的绿能脚步,我也变成看得懂太阳光电、沼气
发电、氢能燃料电池机车等技术物的社会学者了。这样的田野调查,有时必须踏进大型与
小型畜牧场,看看猪粪尿如何可能变成有效的沼气发电来源,随着过程的开展,也跟着回
溯敲开了“生物脱硫”的生科实验室大门,同时也要来到航太工业的研发部门,看看他们
如何组装出新的涡轮式发电机。这样的田野调查,像是科技与社会的侦探一样,从已成熟
或半成熟的技术物现场,尝试追回到是谁、用了什么方法、动员哪些人物或技术物、在哪
些场合中把原先互不相干的异质行动者拉拢在一起、后续又如何在机器、环境、法规、实
验室、市场、社区等机制交错中,逐步让绿能的在地创新出现契机。原来,一个有效的绿
能地方治理,要牵连进来这么多的“人”与“非人”的异质元素,而屏东县府的绿能工作
小组,也变成了来回穿梭于地方知识与专家知识之间的“异质工程师”或“转译者”了。
从莲雾到桥梁再到绿能,反复演练一种“以物追人、以人追物”的科技与社会侦探能力,
不断考察技术物与社会的组装过程,这几年下来,在这条社会学的非正规小路上,我走得
更远,也看得更多。
http://twstreetcorner.org/2015/04/28/yanghungjen/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