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转贴一篇文章

楼主: mayiong (乐见ㄋㄐpk腥伯)   2009-06-17 19:35:56
社会行为动力学的建立
──评蔡华《人思之人》
澜清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蔡华 著︰《人思之人──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性》
云南民众出版社,2009年
科学是什么?今天,在一般人的常识中,这是一个不加思考就可以轻易回答的问题。
科学就是自然科学,是人类透过对自然世界的客观观察和研究而得到的绝对客观真理。
如果不作精致的科学史考証,大略把科学的源头追溯到伽利略的话,
自然科学已经是一位400岁的老者了。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自然科学脱离了哲学,
独立壮大,并在各个分支方向上细致分化。对自然现象的强大的解释力、预言的准确性和
在实际运用中的辉煌成功使自然科学赢得了至高无上的客观真理地位。
就连大约200年后出现的晚辈──社会科学,在尚不清楚科学为何的情况下,
其各分支学科都已把本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设定为科学。那时的重要学人几乎都认为只有
使用“科学”一词,社会人文学科的地位和客观真理性才能得到表达和保障。
20世纪90年代,一场被称为“科学大战”的辩论在学术界爆发,继而引起了大众媒体的
关注。公开冲突的双方可以分为人文社会诸学科阵营和自然科学阵营。前者观点大致可归
结为︰自然科学研究过程极具主观色彩,语言、政治和利益在研究中经常起到决定性作用
,所以自然科学知识是一种社会建构,甚至只是自然科学研究者之间达成的一致观点而已
。自然科学阵营,包括几位诺贝拉奖得主,则极力为自然科学知识的绝对客观性进行辩护
。论战期间涌现了大量出版物
,双方互不相让,最终也未能分出高下︰自然科学是否具有客观性这一核心问题依然
悬而未决。有趣的是,这并不是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第一次遭遇挑战。
此前,彭加勒(H. Poincar )就对此类质疑进行过反击
。为什么这样的事件会不断重演呢?问题就在于人类发明了科学,但对于作为知识的科学
成果和作为行为的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没有准确的认识。换句话说,在一般意义上,
虽然人类是科学研究的主体,但我们并不清楚自己是怎样发现客观规律的。
每次争论的结束,都不是因为问题被完美解决了,偃旗息鼓的原因更多的是任何一方都无
法提出可以说服对方的有力论证,最后双方都发现即使争论持续下去也不能解决问题,
只能各自罢兵休战。我们预期,如果人类在科学研究中的行为规律这一基本问题得不到
解决,类似的争论还将在未来反复出现。
云南民众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教授蔡华的新著《人思之人──文化科学
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性》(法文版L’homme pens par l’homme: du statut
scientifique des sciences sociales, 已于2008年8月由法兰西大学出版社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出版),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科学的新观点。同时,此项研究也为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提出一些
重要的看法和意见。虽然在自然科学的历史上,一些学人经常身兼二职,
既是科学家又是哲学家,昔日的自然科学家们也曾从哲学中获益颇多,但今天的自然科学
已成参天大树。它的几乎每个细小的分支领域都发展出了一套“完备”的、可供自身持续
发展的道路,似乎再也不需要其它学科的研究者来“指手划脚”了。那么,为什么一个研
究文化的学人可以对科学的本质提出假说,而这两个学科看似风马牛不相及?
关键在于,社会科学对科学本质的探索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会产
生什么具体作用,它是否会与物理学家费曼(R. Feynman)对科学哲学的类比︰
“科学哲学对于科学家,就像羽族学对于鸟一样,毫无用处”一样呢?
实则不然。
对自然科学家而言,几种相互竞争的理论在一定时期里并存是司空见惯的。它们对同一现
象给出不同解释,并指向不同的研究路径。例如神经元突触之间信号传递的化学物质传导
理论和电传导理论;又如基础数学领域的逻辑主义、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等流派;
再如试图统一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各种量子引力理论,包括弦论、圈量子引力论、
欧几里德量子引力论和因果动态三角分割理论等。为什么自然科学家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会
大相径庭?更甚者,我们不难看到,少数科学家在研究中坚定地遵循着大多数科学家认为
没有希望的研究路径。这种执著既提供了成功的榜样,但
也不乏惨败的实例。如果自然科学研究活动是完全客观的,那如何解释受过专业训练的学
人对同一自然现象,同一实验数据抱有不同的观点?难道是“猜”中正确结果的研究者能
比其他研究者
“看”到更加客观的事实?为什么同样的一种行为模式──执著,会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
?这一切难道是学人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认知系统的构造各不相同,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
?倘如此,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就可以归结为生物学过程,那我们就该期望生物学的
不断发展可以为我们找到科学发现的规律。但至今为止,我们并没有发现人们感知和认识
外界的生物系统在构造上有本质的差别。如果科学研究过程是客观的,
我们也还没有找到描写此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实体之间的客观关系,而其研究活动是获取知识的一种行为。
如果这种行为由自然规律所支配,那么自然科学就可以研究其本身的行为规律。
不幸的是,科学史的研究表明,科学活动决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可以完全用自然科学
规律说明的过程。对自然科学知识及行为特性的探索不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鸟儿无法成为羽族学家,重任落到了人文社会诸学科身上。文化人类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找
到多样的人类行为中的统一性,确认并解释人类的所有非自然行为。作为行为,自然科学
的研究活动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对科学行为的研究自然就可以被归入
到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从更基本的层面上说,如果我们能找到一般人类行为的规律或
者说人类行为的动力学方程,那么自然科学研究作为人类行为的一个特例,从普遍方程式
中推汇出其运动规律也就极具可能性了。
蔡华的著作始于讨论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历史性难题──乱伦禁忌的原因。之前学术界对乱伦禁忌没有明确定义,一般是指不允许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结婚或性交。对这样的人类行为,如果我们仅从生物学优生的角度考虑,难题随之出现︰为什么不同的社会采用不同的禁婚范围?对此,生物学无法给出完美的解释。作为人类学亲属关系研究专家,蔡华有力地论证了︰1.此种现象的多样性并不是因为不同社会对世界的观察的客观性程度不同;2.人类行为没有完全按照生物学规律来操作,否则社会将不能延续。在这一问题上得到的最终结论是︰每一个人在其社会中都有一个文
化血缘身分,其性行为模式是由这个非生物的身分决定的。禁止具有相同文化血缘身分的人交媾,其因为在于,社会认为他们结合的后代是畸形,更甚者,很多社会还认为这样的结合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灾难。如果我们把“相同文化血缘身分的人交媾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抽象为一个命题,那么禁止相同文化血缘身分的人交媾这一行为就是对一个命题判断为真的后果,此时一种行为是由对一个命题的判断决定的。一个新的概念就此被发现了──信仰。人类的非自然行为正是由它决定的。
人总是持有一些看法,这些看法把一个命题或一套命题视为与真实存在相符。不论这种看法被称做对一个伪命题或无法检验的命题的信仰,抑或被称做对一种知识或者一种尚待证实的假说的信念,只要这种看法被当作肯定的想法接受,它就开始支配人的行为。例如,当一种看法为一个科学家所接受,即使这个想法包含的命题由于缺乏技术条件而尚待验証,这种被他肯定的看法,即这个科学家的信念,便已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对其研究产生导向作用。相反,当一些命题……出现时,如果一个个体或一个群体出于种种原因对其并不给予肯定的评判,那么这类看法对他们的行为将
不产生作用。同理,一个命题已被证明纯系荒谬,然而,倘它被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接受,那它同样将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制导。(P.97)
自然科学史上此类案例比比皆是,如牛顿晚年对《圣经》的“科学”研究,广义相对论被
科学界的广泛接受早于它被精确实验验証。科学史上的很多巨人就是在坚持自己的研究道
路(信仰)而最后获得成功的,同时也有坚持错误观点而阻碍科学前进的科学专家。
正因为信仰对人类行为的作用关系是客观的,所以信仰这种主观存在就具有了客观性。
科学研究者所要寻找的客观知识是关于各种关系的客观描述,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在于
“忠实地再现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P.123)
信仰的客观性来源于信仰对人类行为的支配关系。如果说牛顿第二定律说明了力决定了物
体运动的加速度,在这里,是信仰“透过制度决定着个体行为的模式和运动方向”。
(P.97)这一命题是彻底解释人类的非生物行为的原理,是人类行为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式
。信仰作为一类客观实体的被发现,扩展了我们的研究范围,如果自然科学是因为其研究
对象的客观性而获得客观性的,那么以信仰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必然可以获得客观性──
社会科学成为科学的基础才得以建立;科学的定义才得以可能︰“科学是关于物质世界及
其现象或者理念世界及其现象的整个不断发展的知识
体系,她要求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的实验”。(P.124)科学研究是人类的非自然行为的
一种,自然也满足信仰原理,被信仰所支配。
人类的信仰是来自对各种现象的认知结果,“对于相同的研究对象,判断的多样性的根源
在于个体感知性的多样性,个体感知的多样性又出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架构的不同
。”(P.125)正因为此,才会有多种理论竞争并存的现象出现。正是这样的多样性,
使我们的科研活动得到正确答案得以可能。“认知结果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巨大财富,
是研究的必要条件,甚至是研究成功的保障之一。没有这种多样性,就没有科学。
因为没有这种多样性,我们的判断要么总是正确的,要么总是错误的。”(P.126)
在随后的研究中,蔡华给出了制约科学活动(包括社会科学)的原素
︰(1)是否接受信仰作为客观的研究对象;(2)是否只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而不承认
信仰的客观性;(3)各种不同的已验証的概念、定律和理论,以及各种待验証的假说;
(4)研究技术;(5)研究准则︰简单性、美、自洽、解释力和可証伪性;
(6)个人的感知力。由此,我们得到了对科学活动成功机率起决定性的三类原素,
首先取决于已验証的命题和待验証的命题,需要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命题和方向;
其次取决于验証命题的技术手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类原素,成功的机率取决于
个人的感知力。(P.127)
正是因为以前的研究者没有认识到科学知识和研究行为的不同,不理解科学研究行为是被
主观的信仰所支配的,错误认为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必须由研究行为的客观性来保证,
才导致了科学大战︰一方以自然科学研究中人的主观作用论证自然科学知识无客观性,
另一方以自然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来反驳。蔡华的研究结果是此类战争的终结者。
科学研究本身是一个主观过程,研究者可以在研究中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即使“在研究相
同的事物并且遵循同样的方法论的情况下,不同的科学家可能得出不同的判断,因此提出不
同的假说。”(P.125)科学知识客观性要求的仅仅ꔊu是结果的客观性,此客观性是由对各种科学假说的检验来保证的。“我们的关注点只在于
,透过各种实验,研究者们是否最终将在结论上达成一致。”(P.126)
正是由于混同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科学活动的规律,所以人们对科学活动的成功与失败
成因的理解常常错误,以为只要客观,无偏见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
加上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达到成功的彼岸。在科学研究中,常常忽视了对多样性观点的
重视,只强调汗水和时间的投入,这种信仰的行为结果常常是适得其反,延缓了科学的进
步。由于我们不具有一蹴而就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中出现错误就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我们犯错误的几率要远远高于正确的几率。科学研究中也不能完全以成败论英雄,
如果没有大量错误的累积,我们很难找到正确的
路径。“科学活动常常表现为一场同时发现相对真理和制造绝对谬误,并跟谬误的信仰对
抗的永恒游戏中。……然而,‘不撒网,就捕不到鱼’,难道这不正是科学活动的魅力所
在﹗”(P.139)由此可见,科学研究者首先必需具备冒险精神,勇敢地质疑前人看法,
提出自己观点;同时,当自己的研究命题被証伪时也要勇敢承认失败。其次,
应该有更丰富的想像力和学术嗅觉,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也才能解决问题。
《人思之人》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信仰作为客观实体的被发现,
人类社会行为动力学的建立,不仅为我们解决了人类本质属性的问题,同时一揽子地解决
了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它还为我们带来了关于科学的新理念,得到了科学活动的规律,
并最终给我们今后的科学研究活动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南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