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里的政治,有时比想像更真实
新闻连结:
https://goo.gl/y2xGlv
撰文者:杨智杰 发表日期:2016/10/26
你知道《星际大战》中的反抗军(Rebel),实际上是
他支持北越对抗美国的形象投射吗?为什么许多影集、
卡通,总有一个意图夺取天下的“疯狂科学家”类型角色?
最后,我们不妨从科幻的文本中,来一窥科幻与现实政治的关系。
“反乌托邦”(Dystopia),希腊语””
(抱歉这句ptt无法显示,请看连结内文)
指的“恶地”,是科幻文本中频繁出现的题材。
包括小说《1984》、电影《饥饿游戏》、动画《攻壳机动队》
、《瓦力》等都采用这样的主题。它们大多描述科技
带来极权或无政府的末世、荒谬情景,这个世界不是
由少数人控制技术,便是人类彻底被技术控制而不自觉。
掌握极端科技的疯狂科学家妄图掌握世界,已经成为
许多科幻电影、小说的经典设定。像经典游戏《洛克人》
(Rockman)中研发超能机器人的威利博士,或《大都会》
中的罗特万。这些文本是一则则政治寓言,象征著脱离
人类掌控,君临世界的科技,正如暴君安坐在虚无
的王座,荒凉的宫殿内,除了电流和电路板空无一物。
这些想像许多来自冷战时期科幻小说家的作品。美苏的
军备竞赛,刺激了两国小说家对科技与政治的敏感神经;
而借由在作品中想像新科技,与当时政治狂热结合产生
的疯狂科学家,便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产物。
俄国小说家纳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曾说过:
“科学离不开幻想,艺术离不开真实。”事实上,
科幻小说家、剧作家或编剧都常以创作来隐射现实。
《星际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
是坚实的民主党支持者,他曾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
中全力支持欧巴马;而根据《纽约邮报》专访卢卡斯,
星际大战中的主要反派白卜庭议长,投射的对象正是
1972年“水门案”的共和党总统尼克森。
卢卡斯同时也是个反帝国主义者,《星际大战》中主角
阵营的反抗军(Rebel)的装束与风格,实际上是以越南
战争时,对抗美军入侵的北越战士为参考蓝图。
“自由战士与强大科技帝国的对决”是他在纽约邮报
受访时形容《星际大战》的主题;事实上在他拍摄
《星际大战》之前,他更想拍摄的其实是一部以反战
为主题的纪录片。
此外,更有许多参考了现实政治结构设计的电子游戏。
举例来说,曾风靡无数网咖的多人大型线上游戏《天堂2》
,就重塑了“血盟”这种中世纪的权力机制:领主可以收税
、驱逐成员、组织亲卫队与旗下的骑士团,血盟的管理
地位唯有“直属者”才能继承。而作为下属的玩家,
则必须对盟主显示效忠,以获得技能或奖励,但同时也须
考虑各结盟之间的连横合纵。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
仍能借由《天堂2》这类游戏,体验中古封建政治的氛围,
如何渗透到真实的人际关系里。
科幻作品是科技的人性化展现──由此,它也拓展了人类
对政治疆域的想像。借由这些文本,我们或许可以在既有
的现实政治外,重新思考政治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利用
手边的数位技术,划出自己在这新世界的一席之地。
欧美科幻挑战性别政治
欧美科幻片常敢于挑战传统政治文化,例如1966年
《星际争霸战》影集第一季出现的黑人女性通讯官Uhura,
便是首个在大萤幕上与白人男性接吻的黑人演员。
此前,黑人女性在电影中清一色都是扮演女仆的角色。
日本科幻的政治争议
日本漫画家谏山创的《进击的巨人》,描述了一群被
巨人围困在墙内的人类,懦弱的过著家畜般的生活,
直到主角群的调查兵团“走出墙外”,正面挑战巨人。
这被部分网友视为高度军国主义倾向的作品,是谏山创
不满日本战后只能征召“自卫队”的现况,而支持修宪
建立军队的隐喻。
内省性强的台湾科幻小说
不少台湾科幻小说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格,却常与现实政治
保持一定距离与内省性。例如小说家黄凡,在美丽岛事件
后创作包括《零》的一系列作品,除了表现出解严时思想
的百花齐放,更呈现出作者对于当年强烈的政治口号热潮,
深表不安的末世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