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rd (devicedesign)   
2025-09-19 23:16:36※ 引述《phsclocker (Amy)》之铭言:
台湾的教育是有问题的,
看到问题,即兴移植国外的做法 ,不容易说服别人,更容易失焦 .
从系统面来说,
台湾的系统就像传统市话,多人挤到同一线路,只能竞争,
竞争赢了,总机接通,占据线路,成为既得利益.
竞争输了,要么再等,要么放弃.
总机成为必争之地,要求绝对公平.
美国的系统像网络,分成许多封包,各自找传送的线路,最后组合起来.
各自线路的竞争远比竞争总机来得容易,但不保证一路到底.
哪一种有效率?
如果总机正确,当然传统市话的系统效率高.
如果线路不太对,往往勉强占著,因为重新竞争代价高,
很少人愿意承认错误,放弃既有线路,除非走到绝路.
所以台湾需要big brother给每个人贴标签,象征分配的公平性
这也说明如果有标准答案,传统市话系统在台湾有其存在价值.
问题是创新的东西没有标准答案,所以美国采取如网络的系统.
再说现实面,
台湾要公平就不能同分,必须加高门槛,因为分数一翻两瞪眼.
为了门槛分数,台湾的学生普遍"偏食",
毕竟精力分散,影响到门槛分数,得不偿失,
而且竞争越激烈,"偏食"越严重.
大学入学考试分组,高中也势必分组,
即使硬性规定上课,学测放榜后,同一班就自动分组了.
一群接下来要走申请的,跟另一群要走分科的.
先有办法解决这个乱象,辩论是否延后分组才有意义.
: 延续昨天的结论,要适应未来世代,学生应该要尽可能选三类自然组,人生以后可能需要
: 重塑职涯做调整。
: 台湾还是把选择压得太早。
: 我室友的妹妹当年是intel生物类科展,拿教育部奖学金去MIT、史丹佛,本来高中想读生
: 物,申请的是生物专业,后来读了美国大学改选其他的。我是真的认识不少高中想读生物
: 去了美国改选其他的。
: 为什么我会认为高中分类组分太早?诺贝尔科学得主、许埈珥、张忠谋都经过很多文转理
: 的过程。
: 首先,高中生心智年龄不成熟,人生经验很有限。科系的本质是工作,偏偏工作跟兴趣是
: 不太一样的。有些兴趣(生物、物理、化学)可以当工作,有些兴趣其实是兴趣爱好(文
: 学、艺术)很难当工作。
: 文转理的意思是,对小孩子来说,文学、艺术相对有趣,但是到了大学阶段,自然科学清
: 澈。
: 小时候喜欢看卡通,长大你会喜欢看卡通吗?
: 跟兴趣爱好在一起,第一个会没钱,第二个容易失去乐趣。所以在台湾很容易出现高中生
: 想读xx,长辈讲读oo。
: 而且还有一种叫幸存者偏差。高中生的心智年纪,看到电视上报纸上的成功人士,会不清
: 楚成功人士可能是家里有矿,机运也很好,抓上时代的脉动,跟他们读什么没关系。
: 另外高中不一定清楚自己是不喜欢这科?不喜欢这科的老师?还是不喜欢考试?甚是还会
: 跟风跟好姐妹选一样的,清大电资特聘教授黄婷婷当年就是跟北一女的好姐妹一起选乙丁
: 组。
: 《心流》这本书也采访诺贝尔科学得主的中学老师,他们不少人说诺贝尔科学得主中学时
: 期表现普普,感受不到他们有特殊天份。
: 许埈珥他年少时并不擅长数学,高中时曾缀学从事诗歌创作。2002年考入首尔大学,学习
: 物理学与天文学。
: 台湾数理资优班跟中国大陆少年班这种筛选过程,很容易错过从小不是这样的学生。
: 我中国大陆的朋友也很多人有类似的经验,分文科班、理科班,他们文科比理科好,选文
: 科班,结果发现是一场误会。文科班、理科班的意思不是看哪一科好,而是把程度差的学
: 生往文科班丢,社会上比较好的工作需要理科知识。
: 我是认为应该要持续接触科学,所有人都要有机会接触科学。包含中国大陆现在也在讨论
: 要废掉文理分科教育,不合时代需要了。
: 引述《afsmart (人之初,性本散)》之铭言:
: : 之前有人po文讨论高中分自然组与社会组的必要性
: : 可能po文者的主张被鞭太重所以删文了
: : 我觉得满可惜的,其实是个很值得讨论的主题
: : 既然那篇po文者选择删文,我就给予尊重,不再提他的主张
: : 但我觉得讨论这个主题,可以参考美国的制度
: : 以下资料来自 ChatGPT,有错请指正
: : 美国的高中没分类组
: : 但有许多学生可自由选修的不同难度课程
: : 想申请大学名校的学生可选读较难的课程
: : 只想申请一般大学的学生选读简单的课程即可
: : 美国的大学入学不分科系
: : 低年级以修读各种通识课程为主
: : 学生通常在大三开始前,决定一种主修去专精即可
: : 至于我问 ChatGPT,台湾高中是否太早分类组
: : 他是认为过早了,应该增加更多的选课和探索弹性
: : 以上是我问 AI 的结果,各位乡民讨论看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