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史?变东亚史? 历史新课纲大翻转
2018-08-09 16:10:17联合晚报 记者冯靖惠、许俊伟、侯广瑜、黄毓纯/报导
12年国教新课纲争议不断,先是去年国语文领域高中文白比被“翻案”,从原本文言文比
率维持在45%至55%,改降成35%至45%;近期则因课审进度大延宕,引发外界忧虑108
学年恐匆忙上路的争议。
教育部强势过关?快刀斩乱麻?
本周六(11日)起,一连三天要开七场会议审议社会领域课纲,其中历史课纲因“去中国化
”,预料将引发另波课审大战;课审大会三天火速快审决定下一代的“历史”,教育部是
要强势过关?还是为了要快刀斩乱麻?
依据草案,12年国教新课纲高中历史将不再分台湾史、中国史及世界史,而是分出3个分
域:台湾、东亚及世界,一改过往大量中国史内容,从原本的1.5册内容缩减为1册,并将
中国史改放在东亚史的脉络下讨论。
旧课纲的历史科编排方式,是按照年代或朝代的顺序排,比如中国史分成“先秦时代”、
“秦汉至隋唐”、“宋、元、明与盛清”等。新课纲则用主题式的方式分单元,比如中国
相关主题有4个单元,“中国与东亚的交会”、“国家与社会”、“人群的移动”和“现
代化的历程”。
依据课纲草案内容,国中及普高必修的历史课程采分域架构,从人民的主体观点出发,以
由近及远、“略古详今”为原则规画。
但像是石器时代、夏商周三代都消失,内容也着重文化史、制度史,政治史的部分几乎都
没有了,有教师担心“过于省略历史脉络”,恐让学生难以完整吸收,老师补充势必得要
加强。
另有课审委员学生代表萧竹均将于课审大会提案,提高台湾史占国中历史科比率,台湾史
学习时数不得低于历史科总学习时数的1/2,并建请研修小组于历史科与公民科,研拟历
史正义与转型正义相关学习内容,以及增加台湾原住民史相关内容,萧竹均说,希望拥有
一个“以台湾为主体的历史课纲”。
王仲孚:这样的历史课纲 为“去中国化”
“从教育角度看,这样的历史课纲实在很荒唐!”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王仲孚表示,这样
的历史课纲,是为了“去中国化”,忧心下一代会变成“没有史观”,质疑这个课纲是“
台湾国”的课纲吗?中华民国的课纲怎么可以没有中华民国的主体性?
王仲孚举例,新课纲历史部分,看不到关乎中国文明起源的石器时代,夏商周三代也都没
了,大禹治水传说、甲骨文发现可以不知道吗?他痛批“根本是在胡搞,实在太荒谬。”
全国校长协会秘书长谢金城表示,新课纲是以台湾本位看史观,意识形态的政治性可能不
知不觉在课纲中呈现,呼吁课纲审议应该抛开政治上的纷扰,回到教育初衷。他认为,将
中国文化纳入东亚文化,跟既定观念差太多,学生在史观认识上,不该“重台湾文化,轻
中华文化”,应均衡发展。
陈培丰:观点不一样 可以看到更多元
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陈培丰表示,他所做的研究也都是用东亚的观点去看中国文化
,例如用东亚的架构看汉字、汉文等等,“观点不一样,可以看到更多元、复杂的东西”
,且从中国起源的事实是不会变的。
到了21世纪的今天,已有很多混杂的历史现象。陈培丰举例,中国和越南、韩国产生很多
交集,关系也更多元、复杂。任何一个大的文化,一定会产生很多分支,造成很多新现象
或新主体,“包容进来一起看,或许可提供另一个思考的方向或答案。”
台北市中山女中历史教师邱永春指出,目前的高中历史课纲,中国史、台湾史和世界史都
很完整,现在改为主题式,变得“支离破碎”。完整的内容落在国中端,但学的是比较粗
浅的内容,高中应该是要加强学生历史能力的阶段,但现在又变成全部是主题讨论。
“就算是主题式教学,还是要有历史脉络。”邱永春举例,一旦离开了历史背景,怎么谈
族群?例如,讨论族群融合,学生还是要有“编年”的观念,但在新课纲缺乏背景知识的
情况下,就得靠老师额外补充,“老师和学生要做的功课都会更多”。
“历史本来就是政治性的学问”,建国中学历史教师庄德仁说,如果用意识形态去解读历
史课纲,一定会变成“一边一国”的政治概念。但他认为,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其实东亚
本来就是一个世界,如果用善意的解读,以往历史科很少关心横向的连结,而现在是全球
化世界,学生应该想想韩国首尔或日本东京的学生在学些什么,让学生从区域性去想想自
己、开阔视野,跟上世界脚步。
张文隆:只是角度转换 用东亚关系看中国史
新北市三民高中历史教师张文隆表示,这次新课纲,除了略古详今之外,其实叙述内容差
别不大,只是角度转换,用东亚关系看中国史,而以前是以中国中心看东亚史。以前会先
讲中国内部的历史,接着再以中国为中心,谈中国和东亚,乃至其他地区的关系,也就是
中国中心的东亚互动史。现在全球化与多元化,强调去中心的历史教育。
张文隆说,希望孩子不带偏见,和不同民族、文化互动,所以国教精神很重要。否则未来
的孩子,还是会像我们过去一样,敌视或歧视其他民族与文化,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就像现在很多人会敌视日本、俄国,又瞧不起中国少数民族以及东南亚、南亚各民族。
https://theme.udn.com/theme/story/6774/3299701
历史课纲周末开审 学者看法分歧
2018-08-09 14:24联合晚报 记者冯靖惠/台北报导
经济日报 / 产业 / 热门话题
本周六起一连三天,教育部课审大会将连开七场会议,审查12年国教社会领纲,其中高中
历史课纲因被解读有“去中国化”疑虑,争议程度不亚于国文课纲文白比。学者对此反应
两极,有人指课纲草案荒唐,也有人认为学生视野可更多元,预料课审委员将有一番唇枪
舌战。 这次高中历史课纲有多项重大变革,包括中国史从原本的1.5册缩减为1册,且由
朝代编年史改为主题式,并将中国史改放在东亚史的脉络下讨论;不再分台湾史、中国史
及世界史,而是分出三个分域:台湾、东亚及世界。
“从教育角度看,这样的历史课纲实在很荒唐!”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王仲孚表示,这是
为了“去中国化”,下一代会变成“没有史观”,这是“台湾国”的课纲吗?中华民国的
课纲怎么可以没有中华民国的主体性?
王仲孚举例,高中历史课纲看不到关乎中国文明起源的石器时代,夏商周三代也没了,大
禹治水传说、甲骨文发现可以不知道吗?他痛批,“根本是在胡搞,实在太荒谬!”
全国校长协会秘书长谢金城表示,新课纲是以台湾本位看史观,意识形态的政治性可能不
知不觉在课纲中呈现,他呼吁课纲审议应抛开政治纷扰,回到教育初衷。他认为将中国文
化纳入东亚文化,跟既定观念差太多,学生在史观认识上,不该“重台湾文化、轻中华文
化”,应均衡发展。
但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陈培丰说,他的研究都是用东亚观点去看中国文化,例如用
东亚的架构看汉字、汉文等,“观点不一样,可以看到更多元、复杂的东西”,中国起源
的事实也不会变。
陈培丰还举例,中国和越南、韩国产生很多交集,关系也更多元、复杂;任何一个大的文
化一定会产生很多分支,造成很多新现象或新主体,“包容进来一起看,或许可提供另一
个思考的方向或答案”。
台大历史系特聘教授陈弱水则说,学习基本历史知识除了台湾史和中国史,在这个全球化
时代,世界史也很重要。“这也是我们历史教育和历史学近年很有进步的地方”。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3299416
这件事不知大家如何判断?学者分歧很大
在第一线的历史老师又要作何调整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