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dichter (the gift of life)
2017-04-17 10:31:02原文恕删。
我也是来朝圣的,刚好是法律系毕业来回一下。
高中参加过推甄,不过不是法律系,当时112法只有考试入学,
还没有申请名额,所以我推的是112二类组某系,第一名录取。
我认为发生在原po身上的现象,不是他个人的问题,
但我确实不太习惯现在申请入学的一些假掰文化。
像是很多人穿正装面试,我当年是穿高中制服去,
其实制服就是高中生的正式服装,整齐干净即可,
而我相信大部分教授也不是那么在意学生有没有打领带穿套装。
另外原po说公民老师建议他把法源当首页,
但我唸完法律系到法研所,也没把法源设为首页过;XD
所以我猜想现在的高中老师为了冲学测录取率,
进行的一些所谓面试指导、备审指导,
并不是鼓励学生去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选择适合的科系,
而是为了上学测分数所能上的较热门科系而做出有兴趣的样子。
这其实就失去了申请入学的本意了,不是吗?
我想李茂生在批评的也是这一点。
当然我不是断言原po对法律就一定没有兴趣,
但是反过来想,所谓兴趣也不是非要具备到大学再学就好的法律知识,
而是对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有没有一些观察或思考。
回想了一下我是怎么发现自己对法律有兴趣的,提供给高中同学参考。
当然我不可能高中就在读法绪、宪法、民总这些法律专业科目,
但是我会读小说,进而发现法律系毕业的作家写的小说特别吸引我,
例如卡夫卡的审判,读了之后对于主角的处境感到毛骨悚然,
不由得去思考,在以法律为名的有形与无形制度中,
人被赋予了多少自由,又相反的被剥夺了多少自由,
而人的自我又要如何在这样的矛盾下生存或被牺牲?
这种种难题诱使我想要了解更多法律的性质与内涵去做进一步的思考。
或是看了为爱朗读,会想到转型正义的问题,归责于女主角是否合理?
或是看了悲惨世界,会想到刑罚是正义还是压迫?
犯罪是个人因素还是结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也许都没有标准答案,
但是心中抱有这些疑问,就是学习的意愿与动机。
就算不看法源(无聊的)法律新闻,把股沟或哑唬设为首页都好,
平常所看的新闻也都是很好的法律素材(虽然媒体不会教你正确的法律知识);
例如郑捷,你所想到的只是要把他定罪吗?有没有想过法律除了定罪以外,
能不能透过什么方式预防类似事件再发生呢?
或者近几年发生的重大公共议题,例如太阳花学运、课纲微调、婚姻平权,
这里面都包含许多法律的运作,和人民权利有关,
对法律有兴趣的人自然会被吸引去关切,也许你无法分辨谁讲得才对,
也会发现公民课本教的好像不太够,所以我想要在大学里学到更多。
我想,在高中三年尽可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真诚的表达,
可能比穿正装、准备精美的备审资料和面试说辞能表现得更好。
最后,还是祝福原po能如愿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