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oooooee ()》之铭言:
: 自从联考制度被废除之后,台湾的升学制度,已经从勤奋努力导向,逐渐增添运气成分,
: 以及家境因素。
先想想看升学的本质是什么。
大部分人在谈升学的时候,都谈制度,不谈意义。
: 学生的程度千百款,一张考卷满分100分都不足以区别所有考生的程度,不同水准的考生
: ,考出相同分数实属难免,但是为何学测要引入级分制,仅将考生在每一个科目上分成
: 15个水平,厉害到考100跟考85的人可能都拿15级分,每年必定上演考75级分的人,其原
: 始分数输给74甚至73的人,不解为何要采用运气成分不轻的考制。
级分制有一个重点,量尺性。
指考和旧联考的配分容易因单科难度变化太大,导致总分比重不均匀。
民国100年以前,物理均标常20分出头,可能用猜的还比较高,大家宁可去拼国英数。
即使到现在,大部分自然组都是高自然科,社会组高社会科,
决胜关键反而落在跟科系往往无关的国英,
这样的结果也不好。
: 而且学测属于各校独招,每年录取级分波动很大,例如成大有时候相同科系比清交高,这
: 里没有战学校的意味,而且常常有些校系居然可以搞到备取最后一名都能录取,这现非常
: 糟糕却普遍,也常见于台清交成这类名校。
最后一名都能录取反而是联招的问题。
因为有筛选倍率这个神奇的东西,不知道是哪个单位决定数字。
第一个,教育部有规定二阶甄试的日期,相当短,学测上的都知道一定会冲到时间。
第二个,假设台清交某同质科系都取一样人数,能上台大的通常都会填清交当备胎,
清交也会互填对方确保录取,再往下填几个保底,最后每个人都会用掉至少3个名额。
基本上一般人数的科系,最小倍率会取到3倍左右,
假设1倍的人数冲到二阶,1倍的人数当备胎,就刚好备取最后1倍上,而且通常不只。
: 再者,很多大学在学测第二阶段不笔试不口试。仅仅逛校园跟采计备审资料,每间高中
: 素质不同,究竟如何客观评断一个在明星高中表现中庸跟社区高中表现优秀,这两种学
: 生的优劣。最后还不就是看考生个人运气,而繁星更是把这个缺点大规模放大。
这是上面那个问题的延伸,
因为最后一名都能上,怎么排序就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
而且在校能维持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 我知道联考跟指考有缺点,但是已经是采计努力程度最重的取材管道了,任何人,不分
: 穷人跟圣文,只要认真读书,成绩必定进步,只要鬼混一定考很烂。所有人都能录取比
: 自己成绩单低分的科系,这不是很单纯又很公平吗?
中国教育体系下出身的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
欧美大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考试,
当时只要能负担学费都可以进到大学学习、研究。
就算有甄选,也是资格性的测试,另外口试也很普遍,重点是排他性不大。
因为对大学而言,不存在一个非逼退学生不可的理由,除非教室坐不下,那再盖就好。
即使到今天,欧美大学也不是盲目的在刷下学生,而是挑选适合自己的学生。
有钱的学生适不适合?当然,他的学费、捐款可以促进学校发展,为什么不收?
那自然科学很好的学生适不适合英文系,表达很好的学生适不适合数学系?
看系所的教授怎么想啊,甘学生屁事。
但是中国不一样,升学的本质上仍然是科举制度。
以前的科举是取得工作,现在的科举是保障取得工作。
考到大学,其实是在证明自己的综合性能力,
而这些获得文凭的人害怕自己的文凭贬值,才会在意排名,排斥变化。
单就学习而言,考到哪间学校没办法决定个人学究的高度。
: 甚至还有传言出国当志工还可以为备审加分,不解出国当志工何以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
: 读哪间大学,但是我很清楚,去远一点的国家,机票钱可能就相当于单薪家庭一个月的
: 收入。
: 台湾的升学制度已经充斥着牛骥同一皁,鸡栖凤凰食的现象,这样真的好吗?
壮游加分是联招主办单位提出的制度。
在联招体系下,主办单位想怎么搞就怎么搞,大学和学生都没有选择权。
打破目前的联招体系,我们才有足够的想像力去突破常识的界线。
全面试,低科目数笔试,全申论,全在校,当然也包含原本的综合学力测验,
甚至是大学自主性的小联招,但在目前体系下,我们什么都没有,
我们只能被动的去接受这虚假的民主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