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itos (麥å)
2016-05-17 01:12:22接着上一篇继续写...
修课考量
在大致介绍资工系的课程以后,下一个可能有人会想要问的问题是,那我应该修哪些课?
我个人认为在这个资讯产业极度发达的年代,其实很难定义资工系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或说资工系的学生应该要学什么。在我求学的阶段,常会听到有人说学校教的东西,
缺乏业界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学生无法成为即战力,应该教更新更实用的课程。
但也有些人会反驳,认为大学并不是职业训练所,不需要也不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
企业对于特定的人才有需求,应该要自己在企业的体制内去培养。两种看法谁对谁错,
我不打算在这一篇文章当中去探讨,毕竟各自的考量不同,自然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
而事实上大学的课程,有些确实离应用比较远,对求职或工作可能没有直接的帮助。
而有些课程会触及现在主流的趋势、技术或工具,看起来就相对实用许多。
那么在修课上,应该要怎么选择呢?
我认为第一要考量的是自己的兴趣,毕竟没有兴趣的话,不管学什么都是很痛苦的事情。
如果你在大概看过资工系的课程教些什么以后,选择就读资工系,那我想大概可以假设,
你对于资工系所做的“成品”,至少是有一些兴趣的。就算制作成品的过程可能很痛苦,
程式怎么写都不对,有问题的地方也找不出来。但至少还有想要完成成品的动力来支持。
所以如果对影像有兴趣,就多修影像相关的课程。对人工智能有兴趣,就多修人工智能。
对系统有兴趣就多修系统。基本上不用太过担心自己所学的太偏,因为基础课程,
多半都在必修课里面,所以所有的学生都会修到。只要基础有打好,再学别的领域,
就算没有老师带可能需要多花一点时间,通常也都是做得来的。现在线上开放课程很多,
就算在大学没有修到某些课,也可以自己透过线上课程来学习,不用担心想学学不到。
如果兴趣很广泛,也可以每一个领域的基础课程都修一点。主要是因为每一门学科,
多少会有一点点入门的门槛,需要熟悉该领域的人来带领。等到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知识,
该领域更进阶的知识就算没有人一步一步带,靠着原有的知识基础举一反三,
就会比较容易看懂。反之如果一点基础也没有,有时候可能就会卡在一些一开始的地方,
想要找资料来理解,也不见得知道要去哪里找,或者要用什么样的关键字去找。
因此,把各个领域的基础课程都学一门,也是保持未来发展弹性不错的作法,
甚至未来若是念研究所,拥有跨领域的知识对于研究主题的独特性也会有一些帮助。
如果其实对什么东西都没特别兴趣,或者是觉得修什么课都可以,修什么都很好。
那可以考虑修一些相对“不实用”的课程。因为通常越实用的课程,资讯就越多,
线上课程越多,线上讨论也越多,很容易可以找到可用的资源以及可以讨论的对象。
但某些不实用的课程,可能离开大学以后,就不太再有机会可以学到。
而相对比较不值得在大学里面修的课,是一些很应用的课,对原理教得少,
对操作教得多,例如我就修过一门教学生怎么使用 Access (Office 里的那个) 的课,
但是对数据库的原理则比较少探讨,这样的课我就认为比较可惜。
或者是有些学校有教怎么使用 OpenGL 的课,但我认为学会用函式库相对简单,
更值得在大学里面好好弄懂的,是绘图的原理。 OpenGL 怎么实作比怎么用更重要。
在我的印象当中,台大资工的课程好像没有挡修的规则,所以课程可以自己安排。
但就算没有挡修,还是会有一些课程有必须的先修课程,需要一些基础。
通常授课的老师都会先说明需要哪些预备知识。我个人不太建议不具预备知识就修课,
因为授课老师列为预备知识的,就代表那门课会用到,但他不打算在课堂上教。
而不会的人很可能会卡在那里。我在大二时就因为同学说要修大三的必修,
想说反正早修晚修都会修到,不如就大家一起去修。结果因为没学过预备课程,
在学期一开始的时候多花了很多时间去补,才勉强跟上课程的进度。
(而且更惨的是,修了以后才发现,那门课到我这届已经不列在必修里面了)
但除了修课本身学到什么知识与技巧以外,我认为大学修课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
那就是要“学习如何学习”。以资工的领域来讲,变化的速度很快,热门的领域会变,
同一个领域热门技术会变,就算现在学会,以后也很可能要再学新的。因此,
学会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未来的需求远远不够。资工系的学生必须要能够拥有,
自己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因此,每一堂专业的课程,都是一次练习的机会,
让自己有机会可以从对某个领域很不熟悉的状态,去找寻一套学习的方法,
并加以练习,使自己可以熟练。有些人喜欢透过与同学讨论来学习,有些人读课本,
有些人会尽量自己实作,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学习方法,必须要透过练习才能知道。
因此尽可能把握每一次修课的机会,去“学习”或“练习”“如何学习”。
并且观察自己透过哪一种方式学习效果最好或最有效率,建立一套自己吸收知识的模式。
也许有些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对于自己“不会什么”感到焦虑。但我认为这没必要,
主要的原因是,新的知识一直在被创造出来,而且有很多人都在从事创造知识的工作,
要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所有新的知识,现实上不太可能做得到。因此,
比较实际的作法是,学会如何学习以后,在需要的时候挑选适当的工具重新学习,
针对实际上的需求去充实自己所具备的技能,除了不会累垮以外,也保留一些弹性。
对于学习的一些建议
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一门课用一本课本,在课堂的时间应该是不太够全部讲到。
因此要嘛是中间有些地方老师会要求学生自己看,或者干脆跳过不教也不考。
又或者是被精简之后整理在投影片里面,然后以投影片的内容为主轴来教学。
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底下,我也是非常建议资工系的学生,尽量不要只读投影片,
也尽量不要读中文翻译本。不要只读投影片的原因是,很多时候投影片只会讲怎么做,
不见得会连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都解释得很清楚。也许“怎么做”是考试时的答案,
但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才是之后自己遇到问题时,可以用来举一反三的知识。
因此确实地去了解整个机制的始末是很重要的事,课本通常会给予更清楚的解释,
也会针对一些常被误解的地方作出说明,这些知识其实是很重要的。
至于不要读中译本的原因,除了翻译的品质有的时候不是很稳定以外,
最重要的是资工系的学生非常需要具备阅读英文文件的能力。因为多数新的知识与技术,
是以英文作为发表的语言。不论是新的论文或者是新的工具,通常都是用英文来讲解。
当需要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不太可能等待中文的文件。而一些相对冷门的领域更是如此,
很可能自始至终需要的东西都没有被翻成中文,因此阅读英文是必需的。
也许有些英文不好的人会担心自己无法负担,但其实以纯“阅读”而言不太需要担心,
因为扣掉工程的专有名词,多数课本的英文文法结构都很简单,也不会故意用很难的字。
除了一开始读原文书的时候很痛苦外,大概经过一两个学期以后就会发现,
课本的语法就那几种,用的单字就那一些,甚至往后的文件也都不脱这个范围,
自然就会越读越快,越读越懂,越读越有信心。阅读英文很值得坚持。
学习上面一些很基本的就不赘述了,上课尽量专心听,遇到问题就举手发问。
就算上课的时间没有机会问,也可以下课去问老师、问助教或问同学。
多数的老师和助教都很乐于回答问题,但尽量不要到了考试之前才积一堆问题去问,
因为老师和助教自己也有很多事情要忙,有时候真的没办法抽出一大段时间来回答问题。
和同学讨论也是很棒的方式,如同之前讲的,可以学习其它同学的观点和学习方法。
理解推导或实作的部份时,尽量可以自己做做看,确定一下心中理解的原理,
是不是能够正确实作出来,确定自己真的有弄对弄懂。如果发现有问题,就赶快去问。
更进一步,试着在自己复习的时候时时自问,这个地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这样的设计解决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另一种设计做不到?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
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回答,就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掌握,
并且从被动地学会别人创造的知识,变成半主动地去模仿创造知识的过程。
这样的练习很重要,而且在念研究所以后会变得更重要,光是弄懂现有的知识是不够的。
虽然这边提的是大学时的学习心得,但我想基本上也可以应用在其它阶段的学习。
但就像任何技能一样,知道要做什么,还是得要真的去做以后,才算是知道怎么做。
学习“如何学习”也是一样,只有透过不断练习学习,才能真的学会“如何学习”。
下一篇会对哲学系作一些粗略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