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5-10-31 03:51:39汉末魏初,品评人物俨然成为风潮,例如许子将评曹操-能臣/奸雄
许劭与他堂哥许靖,"并有人伦臧否之称"、"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法正传)
且许靖"清谈不倦",推得当时善于评论,可望提高自己声誉
而这类行为同时也被视为清谈的一部分
另大名鼎鼎的《典论.论文》,评断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
有优点有缺点,告诉我们曹氏父子的年代,上行下效的带起人物评比风气
诸葛诞"入为吏部郎。人有所属托,輙显其言而承用之,后有当否,则公议其得失以为襃贬,自是群僚莫不慎其所举"(世语)
就是说,显然年轻时的诸葛诞一党,已然融入当时品评人物的风潮里
麻吉-夏侯玄如其名,乃玄学大师,玄学与清谈的关系自不待言
夏侯玄、丁谧甚至连有名的前人都讲不出来;另位"三狗"何晏阿公何进,屠羊仔啦
所以说清谈玄学是打破儒学形成家学,门第世家自己在玩,如此局面的大好途径
融入道家甚至佛教的儒学,本来就没有什么世代相传
因而个人推断浮华案要打击的对象,其实恰为与世族垄断对立的玄学是也!
《魏略》载曹丕刚即位不久,"初畿在(河东)郡,被书录寡妇。是时他郡或有已自相配嫁,依书皆录夺,啼哭道路。畿但取寡者,故所送少;及赵俨代畿而所送多。文帝问畿:“前君所送何少,今何多也?”畿对曰:“臣前所录皆亡者妻,今俨送生人妇也。”帝及左右顾而失色"
〈赵俨传〉载他"与同郡辛毗、陈羣、杜袭并知名,号曰辛、陈、杜、赵云"
辛毗执行镇司马懿主动出击意图、陈群不用讲,杜袭警告曹丕远离基友-夏侯尚
曹丕只是不爽,也没怎样,以上都受重用,连扮黑脸找的都是赵俨
足见有刻意提高颍川份量,转而打击浮华何晏、邓飏、李胜皆南阳人
甚至东宫四友之一的司马懿,其死对头杜恕,先祖也来自南阳
这批交好谯沛派-夏侯玄、曹爽、丁谧,不妨视浮华案是在平衡一下谯沛/汝颍势力
这是题外话@@
Ok 回到正题,由上引知连老公还活着就抢行改嫁,难怪曹丕当政中期出现〈郭后皇传〉:
"外亲刘斐与他国为婚,后闻之,勑曰:“诸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不得因势,彊与他方人婚也。”后姊子孟武还乡里,求小妻,后止之。遂勑诸家曰:“今世妇女少,当配将士,不得因缘取以为妾也。宜各自慎,无为罚首。(黄初)五年,帝东征.."
怕被强迫拆散再改嫁,导致妇女变成隐匿人口
《魏略》载曹叡时:"录夺士女前已嫁为吏民妻者,还以配士,既听以生口自赎,又简选其有姿首者内之掖庭...诸士女嫁非士者,一切录夺,以配战士...吏属君子,士为小人,今夺彼.."
因而杜恕称"陛下(曹叡)践阼,天下断狱百数十人,岁岁增多,至五百余人矣。民不益多,法不益峻。以此推之,非政教陵迟,牧守不称之明效欤"
被抓到变成违令者,但以曹魏人口来讲,并不算多,那是因为下面会看到
执行法务的吏员变少之故
又,其中的士,可参阅〈辛毗传〉载辛毗对曹叡"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紧迫盯人,最后逼皇帝妥协,"遂徙其半"
〈齐王纪〉:"今追赐(刘)整、(郑)像爵关中侯,各除士名,使子袭爵,如部曲将死事科"
此外〈卢毓传〉还有所谓连坐防止逃兵的"士亡法",故知士指的是战士而非士人
回头看郭皇后要求门当户对、曹叡又不许士家妻子跨阶级,高攀吏民
《魏书》载有人告诉曹芳:"先帝(曹叡)持门户急,今陛下.."
以上皆显示曹叡坚持厘清门阀隔阂的决心
故杜恕主张"今可勿令(刺史)领兵,以专民事"(杜恕传)
"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国家征求之府,诚不当复任以兵事也...计所置吏士之费,与兼官无异"
证明《晋书》的"太和中,减天下吏员"
其减的并非屯田士兵,尽管夏侯玄认为减吏减的还不够:
"宜省郡守,但任刺史;刺史职存,则监察不废,郡吏万数还亲农业,以省烦费,丰财殖谷"
再考虑跨门第严重,这跟核实户口力有未逮,脱离不了关系
得知这方面人力极可能遭到缩编
上头提到的吏员,就是太学出来的为官者在带的,《魏略》:
"黄初元年之后...依汉甲乙以考课。申告州郡,有欲学者,皆遣诣太学。太学始开,有弟子数百人。至太和、青龙中,中外多事,人怀避就...太学诸生有千数,而诸博士率皆麄踈,无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无能习学...是以志学之士遂复陵迟,而末求浮虚者各竞逐也。正始中.."
名士本来就会带动流行,当时竞相搞清谈,若不裁减吏员,难道要让这批官+吏
形成可观的反传统儒学的势力吗?
再来论察举/考课与减吏的关系,〈傅嘏传〉:
"乡老献贤能于王,王拜受之,举其贤者,出使长之,科其能者,入使治之,此先王收才之义也。方今九州之民,爰及京城,未有六乡之举,其选才之职,专任吏部"
意思是要搞浮华,乡里间你按赞我、我按赞你就够了,大族自然代表乡里往上推荐
何必给不是世家大族的人机会,当了门第并非要件的名士
后来司马懿对此有意试探夏侯玄,结果碰了钉子,得到相反意见,〈夏侯尚传〉:
"正始初...自州郡中正品度官才之来,有年载矣,缅缅纷纷,未闻整齐,岂非分叙参错各失其要之所由哉...所求有路,则脩己家门者,已不如自达于乡党矣。自达乡党者,已不如自求之于州邦矣"
司马懿听了没回应,等于默认,呼应《晋书》所述正始年间
选吏"粲然之美于斯可观"
接下来〈卫臻传〉:
"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后转为右仆射,典选举,如前加侍中。中护军蒋济遗臻书曰:“汉祖遇亡虏为上将,周武拔渔父为太师;布衣厮养,可登王公,何必守文,试而后用?”臻荅曰:“古人遗智慧而任度量,须考绩而加黜陟;今子同牧野于成、康,喻断蛇于文、景,好不经之举,开拔奇之津,将使天下驰骋而起矣。”诸葛亮寇天水.."
看的出卫臻有意考课,问题曹叡太和年间即为限缩浮华玄学党,不惜缩编吏员
考课就算未减吏而无损人力,难道玄学当道,以致以儒为试验准则后
都把官吏裁撤掉,那行政谁去做?所以卫臻后来就离开选举,跑去扛军事了
"后考课竟不行"(刘劭传),正突显出此构思的鸡肋性质
最后扯一下另外的打击玄学原因,《后汉书》载哪怕祖父当到光禄勋的刘虞
也得"仕县为户曹吏",曹丕为太子时
祖世长吏、爸爸2000石的郭女王弟弟
"为曲周县吏,断盗官布,法应弃市"
县吏何许职等?e.g.陈群他阿公陈寔出身单微,"少作县吏,常给事厮役",就是打杂的
这些汉魏天龙人,年少也都得从基层干起,但这些都只是起跑点,血统如刘虞者
还不是"召为郡吏,以孝廉为郎,累迁至幽州刺史",公孙瓒家世二千石,"以母贱,遂为郡小吏"
依旧升的比别人快,"我(县令)受州恩,当为州牧尽节。汝为郡吏,当为太守効力"(季汉辅臣赞)
《魏略》载许允"为吏部郎,选郡守。明帝疑其所用非次,召入,将加罪"
吏部即便掌管任用太守,却仍受皇帝控制,代表减少被玄学影响的吏员,指是基层县吏
这点去省思夏侯玄后面主张"宜省郡守,但任刺史(州牧)"很有趣
因为刺史州牧带的基层县吏,会比较乐意接触玄学,最好都给州级的管
反观郡守底下高级血统的郡吏,根本没差,因为他们代表儒学家学系统
先这样,有读到新东西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