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太常、司隷校尉 与 王祥、王经的关系想像

楼主: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8-12-02 06:12:31
《后汉书百官志》是这样描述太常的:"太常,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
掌礼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常赞天子"
《晋书职官志》也说太常搞的是祭祀,很可能在有需要祭祀时,才拉人出来当太常
至少在《魏书》、《晋书》找不到"太常兼XX"、"太常行XX"之类的记载
就连纳嫔妃时,还得跟宗庙扯上关系,《献帝纪》:"汉承尧运,有传圣之义,
加顺灵祇,绍天明命,厘降二女,以嫔于魏。使使持节行御史大夫事太常(张)音,
奉皇帝玺绶,王其永君万国.."
同样的事亦见于〈文帝纪〉:"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
由这两段可知,"行XX" & "兼XX",意义相同
然后《献帝起居注》的下列两则叙述,告诉我们连大司农也能兼太常:
"使使持节行太常大司农安阳亭侯王邑,赍璧、帛、玄𫄸、绢五万匹之邺纳娉"
"使行太常事大司农安阳亭侯王邑与宗正刘艾,皆持节,介者五人..迎二贵人于魏公国。
二月癸亥,又于魏公宗庙授二贵人印绶"
到了晋朝,此等旧制仍旧沿用自曹魏,《晋书》:
"武帝泰始十年,将聘拜三夫人、九嫔。有司奏:“礼,皇后聘以谷珪,无妾媵礼贽之制。
”诏曰:“拜授可依魏氏故事。”于是临轩,使使持节兼太常拜三夫人,
兼御史中丞拜九嫔"
扯了一堆太常,是为了说明我认为下面的王祥,没有因为"迁太常"而被拔掉司隶校尉
《晋书王祥传》:"高贵乡公即位,与定策功,封关内侯,拜光禄勋,转司隶校尉。
从讨毌丘俭,增邑四百户,迁太常,封万岁亭侯
《后汉书百官志》:
"司隶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孝武帝初置,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
既然司隶校尉有持节,则以持节身份,兼或行太常,还算合理
甚至应该是王祥取代被追究洮西战损的王经之司隶校尉一职,让王经降职去蹲尚书
直到〈元帝纪〉:"(260年)十二月甲申,黄龙见华阴县井中。甲午,
以司隷校尉王祥为司空"
接着开始脑补王经为何从司隶校尉被贬为尚书
《通典》:"魏晋为刺史,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皆铜印墨绶.."
《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
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来看曹髦255年下的诏书:"其令所在郡典农及安抚夷二护军各部大吏慰恤其门户,
无差赋役一年"
我们知道和典农有关的职位,无论是校尉、都尉、中郎将,都是秩比2000石
亦即符合2000石以下的范围,可以让持节的刺史以犯军令为由,喀擦掉的
洮西会战,王经、邓艾、司马昭3人先后承认魏军陷入粮食不足的困境
这代表刺史王经难辞其咎,我推估其中可能的原因为:
1.雍州刺史王经没善尽监督筹备军粮的相关人员之职责,若有官吏怠忽职守
(例如只顾经商“治生”而怠职),王经有权杀他们,却或许放他们一马
2.王经直接跟那些人沆瀣一气,认为己方优势甚大,于是平时就私吞军粮
而以劣质甚至无法下咽的粮食充数,结果等到战时才发现不敷军队食用
然而经历了战争的破坏,要找到尚存的人证、物证机率已不高,所以难以定典农的罪
既如此只好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刺史王经身上,为他日后被拔掉司隶校尉,留下伏笔
甚至考虑雍州与大敌蜀汉接境,则雍州刺史就算使持节,也不意外,《晋书傅玄传》:
"..以二千石虽奉务农之诏,犹不勤心以尽地利。昔汉氏以垦田不实,征杀二千石以十数。
臣愚以为宜申汉氏旧典,以警戒天下郡县,皆以死刑督之"
这段的2000石,查了一下《晋书职官志》,可能是指西汉主掌刺史郡国事的2000曹尚书
没拿曹魏作借镜,偏偏洮西时又有军粮不足的窘况,或许可充当王经执法不够力的佐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