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三国志‧温恢传》(关于曹魏都督诸军事)

楼主: Makucy (承先启后)   2018-01-09 03:52:14
※ 引述《Makucy (承先启后)》之铭言:
: ※ 引述《Houei (金山好吃粥,伸!)》之铭言:
: : : 先说一下关于张辽当征东将军与曹休出任都督的部分。
: : : 从〈张辽传〉、〈曹休传〉的记载来看,
: : : 曹操拜张辽为征东将军的时间是在汉献帝建安 20 年(215),
: : : 当时曹休还没居于独当一面的高位。
: : : 曹休都督扬州,是曹丕继位为魏王、夏侯惇去世之后的事情。
: : : 夏侯惇死于汉献帝延康元年(220;该年十月曹丕称帝,改年号为黄初)四月,
: : : 曹休此时才被曹丕拜为镇南将军,派去接掌都督江淮前线各军的要职,
: : : 填补夏侯惇去世后留下的空缺。
: : : 此时的张辽的官衔已经不是征东将军,
: : : 而是曹丕魏王国的“前将军”了。
: : : 也就是说,张辽当征东将军的时间,
: : : 与曹休督江淮地区的时间,两者没有重叠。
: : : 孟公威当征东将军的时间,
: : : 已是在曹魏时期,
: : : 这个时候的曹魏已经建立了“征、镇、安、平”的将军等级制度,
: : : “征东、征南、征西、征北”是这四类将军当中等级最高的,
: : : (大家玩光荣三国志游戏一定也都有看到这个等级次序)
: : : 只要当到“征”字级的将军,一定都带有“都督XY诸军事”的高级军职。
: : : (“镇”字级将军也可如是观)
: : : 因为“征”字级将军等级很高,
: : : 除了在他之上更高等级的“都督中外诸军事”之外,
: : : 不会居于其他都督之下。
: : : “征”字级的将军都是出去“都督”其他将领的,
: : 直到延康元年(220年)10月,曹丕才称帝,所以曹丕还是魏王时,就已拜曹仁为车
: : 骑将军
: : 这意味着此事发生在220年10月之前,之后〈曹仁传〉又提到"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
: : 军"
: : 表示已经曹仁当车骑将军,至少有延续到过了220年10月
: : 为免遭钟情《通鉴》的嫌疑@@..同本《魏书》就说"(黄初二(221)年)夏四月,
: : 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推得曹仁直到221年4月前,都是车骑将军
: : 那么曹仁当车骑将军时,都督的是"荆、扬、益州诸军事",而非"中外诸军事"
: : 而《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则说:
: : "(黄初元(220)年7月)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孟)达共袭刘封"
: : 换句话说,曹仁当车骑将军 & 夏侯尚当征南将军的时间,有重叠到
: : 可见“征”字级的将军当都督时,还是有居于其他都督之下
: : 虽然〈夏侯尚传〉的说法是曹丕称帝后,才拜夏侯尚为征南将军
: : 跟《通鉴》显然有冲突,当然可能《通鉴》有误植
: : 但我也只能说《魏书》其实错误也不少
: : 而且〈夏侯尚传〉写得很像220年10月后很快甚至没几个月,夏侯尚就当了征南将军
: : 能否过了221年4月之后才当征南,其实有一个很大的问号
: Houei 板友提出的质疑,正揭露了曹丕称帝之际曹魏制度的复杂多变,
: 一些后来大家熟悉的制度,在曹丕称帝的初期,
: 有的其实尚未稳定下来。
: 就我的理解,Houei 板友的看法是认为:
:  “征”字级将军当都督时,除了“都督中外诸军事”以外,
:  还是有居于其他都督之下的可能;
:  所举的例子,是曹丕拜曹仁为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
:  而此期间,征南将军夏侯尚是“荆州刺史”,
:  看来应该是在曹仁的都督职权辖下。
:  (Houei 板友原文中没有提到夏侯尚当荆州刺史,
:   上面是我的补充)
: 因为我前一篇po文有说到:
:  “因为‘征’字级将军等级很高,
:   除了在他之上更高等级的‘都督中外诸军事’之外,
:   不会居于其他都督之下。”
: 所以曹仁与夏侯尚的这个例子,看来是个反证,
: 我的说法便值得怀疑了。
: 我前篇po文上面的部分确实说得不够精确,
: 因为我是就曹魏时期大部分时间所运行的制度来概述,
: (不过我没有说明这个前提,这是我的疏漏)
: 而前述关于曹仁、夏侯尚的情况,
: 正刚好是在这套惯行制度稳定下来之前的过渡期内产生的,
: 所以我的概述就会引起疑问。
: 这边先依据《三国志》再来罗列一下相关的时间资讯:
: 在延康元年(220)曹丕即位为“魏王”之后,
: 曹丕拜曹仁为“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
: (〈曹仁传〉)
: 夏侯尚则是在这一年(220)的十月曹丕称帝后,
: 被任命为“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
: (〈夏侯尚传〉)
: 至于“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个高级军职,
: 则是要到将近两年后的黄初三年(222)才出现,
: 首位被任命为“都督中外诸军事”的人是曹真。
: (〈曹真传〉)
: 因此,我前一篇po文中提到的曹魏都督制度中之“征”字级将军的特征,
: 在黄初三年“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职出现之前,
: 其实都尚未成形。
: 若再进一步说,虽然黄初三年曹真开始“都督中外诸军事”,
: 但也未必就可以因此认为:曹真的都督权力在曹仁之上。
: 因为当时曹仁的官衔“大司马”高于曹真的“上军大将军”,
: 而曹仁的辈分、资历与战功,也都是曹真所不及,
: 曹丕本人对于曹仁也相当肯定并且重用,
: (〈曹仁传〉)
: 曹真与曹仁在当时顶多只能说是并驾齐驱。
: 曹丕在黄初三年南征孙权的时候,
: 也没有把曹仁摆在曹真的指挥之下,
: 而是兵分三路,让资深、高位的曹仁与曹真各自指挥大部队,
: 并未因曹真是“都督中外诸军事”,就让曹真来主导全局。
: 与其说这是制度的作用(或者说制度没发挥作用),
: 不如说是曹丕刻意的安排:
:  如此一来,既可尊重有实绩的宿将,
:  又可以给亲信新贵(曹真、夏侯尚)表现机会。
: 可能要到隔年黄初四年(223)三月曹仁去世之后,
: 曹真的“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力与地位,
: 才得以逐渐名副其实地塑造成型。
: 曹仁、夏侯尚同管荆州的时间点,
: 曹魏的都督制度还在草创变化阶段,
: 与后来惯行的制度就无法一概而论了。
: 对此问题有兴趣的板友,可参考唐长孺〈西晋分封与宗王出镇〉这篇文章,
: (收于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书中)
: 里面引用了〈魏公卿上尊号奏〉这篇碑文,
: 碑文的内容是从出土的石碑上,把文字拓录下来,然后加以释读而成;
: 延康元年(220)曹丕的众臣子多次联名上奏劝进,
: 请求曹丕受禅称帝,这是其中一篇上奏劝进文(十月廿七日己巳奏)。
: 这篇碑文中列出了许多魏王曹丕臣子们的官衔,
: 其中就包括了曹仁、曹真、曹休、夏侯尚、臧霸等人,
: (唐长孺的文章中没有引用曹仁的部分,
:  因为他在该处是要讨论征镇东南西北将军的都督体制的雏形,
:  而曹仁当时是车骑将军,所以唐长孺就没有提及曹仁)
: 他们当时的“都督”职衔,
: 与《三国志》所说的“都督XY诸军事”并不相同,
: 而是由“使持节、行都督、督军”组成,
: 每个人人的都督衔当中,都完全没有说明各自管辖的地区范围,
: 与后来惯见的都督衔形式很不一样。
: 这当中的曹休、臧霸两人,
: 因为在都督衔之下,各自还带有领扬州刺史、徐州刺史的官衔,
: 只有他俩还可借此得知各别负责的地区大概是哪里。
: 这里也把这篇碑文中曹仁等人的官爵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  使持节、行都督、督军、车骑将军、□□臣仁        (曹仁)
:  ……(曹仁后面还列了六人,都没有都督衔)
:  使持节、行都督、督军、镇西将军、东乡侯臣真       (曹真)
:  使持节、行都督、督军、领扬州刺史、征东将军、安阳乡侯臣休(曹休)
:  使持节、行都督、督军、征南将军、平陵亭侯臣尚      (夏侯尚)
:  使持节、行都督、督军、徐州刺史、镇东将军、武安乡侯臣霸 (臧霸)
: (“臣仁”前面的“□□”,
:  是原本碑石字迹不清楚、无法判读的字,
:  从其他人的名字前面都是封爵的体例来看,
:  “□□”二字应是曹仁的封爵“陈侯”)
: 从上面这些〈魏公卿上尊号奏〉这篇碑文所列的都督相关官职名号,
: 可以看出当时都督制度还处于创造阶段,
: 与后来定型化的都督衔相较,此时的都督制度内容显然还不稳定。
: 《三国志》有可能是把后来定型的都督职衔,
: 拿去套在之前的史事上,写成我们今天所见的纪传内容,
: 于是乎便造成了碑文与书本记载的差异。
: (碑文全文可以在《隶释》的卷 19、《金石萃编》的卷 23 找到)
: 如此一来,甚至连延康元年(220)时曹仁、夏侯尚等人究竟“都督”了什么,
: 都不是目前靠《三国志》等传世文献的记载就可以判定的问题了。
: 曹仁此时究竟是不是如〈曹仁传〉所说的“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呢?
: 夏侯尚此时是否如〈夏侯尚传〉所说的“都督南方诸军事”呢?
: 在与〈魏公卿上尊号奏〉这篇碑文对照比较之后,
: 都成了无法确切证明的问题了。
: 另外可再看《宋书》〈百官志上〉的说法:
: “建安中,魏武帝为相,始遣大将军督军。二十一年,征孙权还,
:  夏侯惇督二十六军是也。
:  魏文帝黄初二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
:  三年,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外内诸
:  军矣。”
: 在现今可见叙述都督制度起源的文献里面,《宋书》是成书最早的;
: 《宋书》在这里指出“黄初二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
: 此说法与前面〈魏公卿上尊号奏〉碑文的内容正好可以呼应。
: 换句话说,〈魏公卿上尊号奏〉这篇文章写成时,
: 还没有设置“都督诸州军事”这样的高级军职,
: 所以在上面那篇碑文中,
: 我们看不到“都督XY州诸军事”这样的都督衔。
: 如此一来,〈曹仁传〉说的“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
: 应该并不是曹仁在延康元年时被曹丕授予的的真正职衔,
: 而是记载此事之人,使用后来的都督职衔命名方式来加以改写的,
: 此种改写到底精不精确?
: 改写后的都督衔,与原本的职衔所指的范围是否完全贴合?
: 这些都是有必要存疑的。
: 不只是曹仁而已,
: 夏侯尚、曹休、曹真、臧霸等人的都督衔的记载问题,
: 也都与曹仁的情况类似。
: 由此观之,曹魏初期的都督制度运作尚在形成阶段,
: 与后来较成熟稳定的曹魏都督制不适合等量齐观,
: 两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 征南将军夏侯尚攻打上庸刘封之时,
: 夏侯尚是否在曹仁的都督职权管辖之下,
: 目前无法判定。
: 不过,前一篇po文里我说除了都督中外诸军事外,
: “征”字级将军担任都督,不会居于其他都督之下,
: 这个说法必须修正。
: 毕竟“征”字级将军地位虽高,但仍然不是最高等级的官员。
: 如果遇到三公等级的高官或大将军、骠骑、车骑之类更高等级的将军出任都督,
: 或是朝廷命将挂帅出征、并命令前线地区的都督配合主帅的军事行动等情形,
: 那么在制度上,“征”字级将军仍然有可能接受其指挥。
: 一个例子是张郃的最后一战:
:  当时张郃已是车骑将军,但仍要接受司马懿的指挥,
:  因为司马懿是更高位的大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
: 车骑将军都如此了,“征”字级将军就更有理由比照办理;
: 官位、将军号的高低,以及皇帝赋予的职权范围大小,
: 都会影响指挥权的上下隶属关系。
: 然而,目前我还没看到曹魏时期有“征”字级将军,
: 被其他都督指挥的实例。
: (若是我漏看,还请板友帮忙指正,谢谢)
: 至于曹魏初年是都督制草创阶段,情况复杂且缺乏切实的记载,
: 不仅存续时间甚短,而且又与后来定型化的都督制度内容不尽相同,
: 必须另外探讨,无法相提并论。
: 一般说到的曹魏都督制内容,
: 就不太适合把曹魏初年也包括进去了。
:
作者: boman (暴 民)   2018-01-09 22:33:00
都督不书地区只称都督督军或是当时的习惯,并不代表有出入。曹魏给公孙家的将军号或不怎样看重,公孙恭的拜车骑时,曹仁也是车骑。
楼主: Makucy (承先启后)   2018-01-13 18:58:00
直接用当时的习惯来解释也是种理解方式,但我觉得出自习惯的可能性不高,因为“行都督、督军”与“都督XX诸军事”在名称与语义上都是有差异的。曹仁的将军号曾两度被曹丕用来分授予公孙恭及孙权,但事后曹丕都很快再改授曹仁更高官衔,可知曹丕并无意让同一个将军号同时由两人拥有;至于当中两人短暂拥有相同将军号的重叠期,大概是一些现实考量,文献也没有详细记载。当然从将军号曾短暂重复的情况,要说曹丕对羁縻外部势力所授用的将军号看得并不严重也是可以的,又或者这是某种曹丕的浪漫。至于张郃的车骑将军,实际上与曹仁的情况又有差异,无法同样看待──如果张郃真的是‘行车骑将军’的话~~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8-01-13 22:48:00
只能说张郃真的很特殊 谁叫他战功彪炳又活得久
作者: boman (暴 民)   2018-01-13 23:12:00
安东行征西是配合任务,司空行车骑是为领兵,但征西行车骑就没有亮点,没有什么附加价值。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